更新时间:2025-04-24 18:49:42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近代女性作家研究
论近代女作家吕碧城的历劫思想
《纽约病中七日记》作者吕碧城辩证及其意义
论清代女作家吴藻词曲特质及其在女性词史中之地位
论清代满族女作家太清词之“气格”
论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
一 弃“旧”迎“新”为女性的小说创作开辟了天地
二 理性与非理性两种运思方式
三 限于既定价值体系内的女性自我追寻
四 艺术探索的混乱与创获
结语
民初(1912—1919)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
中西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生成状态述论
一 中国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状态
二 西方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生成状态
三 中西方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生成状态的异同
四 对中西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明清文学经典的近代性阐释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意蕴
论汤显祖的梦幻观
从元杂剧之“梦”到汤剧之“梦”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意淫”观与《红楼梦》性描写的以诗写小说意义
“网状结构”与“现实主义”
一 传统小说结构与西方小说结构的差异: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二 “散点透视”相对于“焦点透视”的内在精神,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原则
三 《红楼梦》“网状”结构的实质
论《红楼梦》作为“成长小说”的思想价值及其叙事特征
一 《红楼梦》的成长叙事与西方“成长小说”“反成长小说”在思想价值上同中有异
二 《红楼梦》的成长叙事与西方“成长小说”“反成长小说”在叙事特征上也同中有异
三 “成长小说”观与以往的“自传”说、“社会背景”说等理论在理解人物、阐释作品时可相互参照、相互补充
宝钗之“时”的儒学内涵和文化反思意义
一 宝钗之“时”的表现及其儒者风范
二 儒家思想对“时”的推重
三 《红楼梦》对两位儒者形象——薛宝钗和贾雨村的塑造,都强调了其“时”的处世风范
四 儒家思想之“时”包含“权”的精神内核
五 “权”推迟所指在场的本性使儒家之“道”成为空洞的能指,而儒家的“家天下”的热诚也在权衡过程中变为无情
六 宝钗之“时”与贾雨村之“时”有着利他与利己的不同,但共同的结局都是“空”
《红楼梦》的洋味
次叙述层中的小故事在《红楼梦》中的功能
一
二
三
《红楼梦》戏曲演出活动相关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一 生日庆典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二 接驾娱上类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三 求神祷福类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四 节日庆典类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方法论思考
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
图像传播时代的中国古典小说传承
从“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传统语言观角度审视红学界“文献、文本、文化”研究融通的学术倡议
与当代作家的对话交流
《红楼梦》与小说文化
在现代与传统的对视中寻求张力与均衡
一 青狐形象的现代性和传统性
二 寻求与传统之间的“制衡”——塑造青狐形象的精神动因
三 重拾文学书写的民族链条和“留下文章”——《青狐》之“写”的叙事自觉
老子对“我”的帮助
“‘小’而化之”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