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说话能力训练
更新时间:2018-12-29 04:39:28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共分为十章内容:1.发音技巧;2.心理素质;3.态势语;4.演讲;5.朗诵;6.话剧;7.音乐剧;8.讲故事;9.幼儿教师说话技巧;10.应聘说话技巧。每一章内容又分两部分:理论概述和训练材料。论述严谨、内容充实,具有理论视野的前瞻性与学科研究的前沿性。
上架时间:2013-08-01 00:00:0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穿越词语的丛林
本书包括“诗之思”“诗与人”“诗本身”三辑,涉及现代诗歌的想象、修辞等语言本体问题,并通过对诸多当代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进行细读,力图探索进入现代诗歌词语丛林的多种途径。社科21.5万字 - 会员
“新文科”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本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成果展示,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含民间文学),内容涉及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秦观词初探、西王母故事形态研究等;中编为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等,内容涉及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艺节目文案分析等;下编为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内容涉及《庄子》对话艺术分析、老舍语言艺术等。本书语社科18.8万字 - 会员
罗怙世系
《罗怙世系》是印度古典梵语时期著名诗人迦梨陀娑(Kālidāsa,约四、五世纪)的作品,在印度被奉为古典梵语叙事诗的最高典范,至今仍是梵语学习的经典作品。这部叙事诗共有十九章,取材于印度史诗和往世书中罗怙世系的传说。罗怙世系属于太阳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的甘蔗王。本书采用帝王谱系的形式,以罗摩故事为重点,描写罗摩在位前后的罗怙世系帝王传说。本书提供了《罗怙世系》的汉译全文,在印度古典梵语诗歌汉社科53.8万字 - 会员
人称代词与中国现代诗歌
现代人称代词大量进入现代诗歌,多方位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传播与形式特征,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区别于古代诗歌的一个突出标志。该著从考察汉语诗歌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现代人称代词大量入诗的历史语境入手,系统地探讨了现代诗歌人称代词入诗的基本特性、形态功能、生成机制,阐释了现代人称代词大量入诗与现代诗歌形式变革的关系。人称代词在现代诗歌中不同语法功能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诗歌表达策略的多样化。现代人称代社科16.7万字 - 会员
英汉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比较研究
本书以英汉方言的形式和功能差异为基础,以翻译方向和文学类型为变量,用文学文体学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较为深入地比较具体的名作名译,分别从汉英和英汉两个翻译方向对小说与戏剧两种文本类型中的方言翻译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本书深入探讨了英汉方言互译的语体转换特征、小说与戏剧方言翻译策略的异同、方言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社科13万字 - 会员
传统蒙学与蒙书研究
本书作者是传统蒙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二十四孝》《小学》《上大人》等蒙书进行了深度解读,包括考订作者、介绍内容、分析体例、总结特点、说明流传和影响等。第二,考察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走进学塾开始,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接受的是什么样内容的教育?从而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第三,对从事启蒙教育社科17.7万字 - 会员
语用学学人文库·身份建构与关系管理:网络互动话语的批评语用研究
本书为何自然教授主编的语用学学人文库之一,本书采用批评语用分析框架,基于饭店商家的网络评论回应语篇的一手语料,描述其中所使用的言语行为类型及商家通过这些言语行为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分析其身份建构的动因,并从消费者访谈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身份建构类型的适切性,最后从批评语用视角对其展开评价,以期弘扬礼貌、文明、适切的网络互动交际方式。本书的研究成果对网络用语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社科13.6万字 - 会员
思想重构与文本再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名作电影改编研究
本书以内地、港台及海外华文界为视域,以名家名作的电影改编为视点,以跨媒介转化过程中的文本及思想的变异和重造为考察重心,以“史”为经,以“论”为纬,辅参外国同类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电影改编经典个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可见文学美与电影美之特质,可观文学改编电影异变的媒介及社会之因,可循文学、艺术和文化渐变之踪,兼具史料、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价值。社科28.7万字 - 会员
谢灵运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及研究
西方学术界对谢灵运诗歌的译介和研究拓宽了谢灵运接受的视野,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以西方学术界的译介和研究为参照,我们可以反思自身的研究状况,丰富相关主题的研究。本书立足于此,对英语世界谢灵运诗歌翻译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书中既有不同译本的微观欣赏与比较,也有不同视角的研究述评,从中我们可以管窥他者眼中的谢灵运,这无疑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古典文学是有益的。本书获得了“重庆师范大学博社科16.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