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马勒和1910年的世界:他的第八交响曲
(英)斯蒂芬·约翰逊更新时间:2023-12-04 18:53:15
最新章节:出版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古斯塔夫·马勒,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因其以唐诗为文本的《大地之歌》广为爱乐者熟知、热爱。但实际上,在第八交响曲首演之前,马勒一直以当世伟大的指挥家闻名,他的音乐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但马勒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我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第八交响曲1910年9月12日的首演,标志马勒时代的大幕的开启。本书作者正是以这个历史时刻为节点,向读者讲述了马勒在1910年到1911年去世那段时间的生活与创作,详细分析、解读马勒第八交响曲的音乐与文本,更以作曲家的眼光和角度,逐乐章分析马勒最后一部作品第十交响曲——这部被作者视为与第八交响曲“是同一整体的两个部分”的、“未完成”的伟大交响篇章。1910年,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夜,与之相映照的是整个欧洲知识界、思想界、文化界、艺术界的风起云涌。作者以其开阔的视野,将马勒的音乐置于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尼采、施特劳斯的哲学;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托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学;克里姆特、埃贡·席勒、科科施卡的分离主义艺术;勋伯格、韦伯恩、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等等,为读者勾画了一幅背景深远而丰富的文化图景,从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作者更是通过分析马勒的音乐,分析了困扰马勒一生的身份问题:波西米亚人、奥地利人、犹太人、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并将马勒的音乐,尤其是第八交响曲,追根溯源,置于柏拉图《会饮篇》、古拉丁赞美诗《降临吧,造物主之圣灵》、歌德《浮士德》,以及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伟大音乐传统中,揭示了马勒音乐所具有的以歌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代表,更现代、更多样化、更包容的“德国性”。本书当属研究、论述马勒音乐的新成果。
译者:张纯
上架时间:2022-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英)斯蒂芬·约翰逊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空间、媒介与场域:数字时代美术馆的身份转向
美术馆内的“物”承载了其所处时代的艺术意义。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美术馆的功能从艺术品收藏转向更多元的文化交流。本书系统研究了美术馆功能的核心意义——从对艺术的存储转变为对文化的传播。本书聚焦在数字时代多学科介入实现美术馆现场体验和艺术体验的现场感,提出美术馆需要主动将其符号意义通过现代设计进行诠释,避免过度商业化,应建构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商业合作模式。本书的研究证明了美术馆的数字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艺术14.1万字 - 会员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本书坚持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心理结构等宏观视角探讨先秦乐教文献的生成规律,同时从微观层面来研究儒家士人的社会行为、文化人格甚至是个人职事对儒家乐教文献生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文献生成史与乐教思想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并从文献生成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先秦时代儒家乐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入考察儒家乐教的道德指向、审美关怀和伦理精神等,打破了传统文字文献的“静态”研究范式,呈现为艺术25.5万字 - 会员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品特戏剧研究
传统的品特戏剧审美将目光聚焦于剧作家品特本人或者品特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或者只关注品特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在发掘品特戏剧的艺术价值、帮助观众或读者更好地了解品特的戏剧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不能缺少作品与其接受者的互动认知,品特戏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接受者审美期待心理的合理利用。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品特戏剧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本书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从品特戏剧的房间形象艺术22.1万字 - 会员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设计素描:观察与发现 感受与表现
本书以研究自然为起点,直接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强调主观感受与表现,着重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交叉转换的训练;围绕设计学科的特点,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组织教学:让学生多方位地接近自然,多角度地思考造型和空间,培养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和“造形”“造物”的创造力。在造型训练中注重画面形态的处理与主观表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链接点,使这种训练成为设计教育中具有专业性的基础教艺术4.3万字 - 会员
戏曲诗学
相较于美学,诗学者,更侧重于结构学与创作论的研究。“戏曲诗学”的提出,并不出于概念上的为新求新,而是试图更近一步接近戏曲本体的研究。全书主要考察戏曲叙述结构与创作观念、创作技巧以及戏曲美学形态和范畴方面的问题,并在具体展开中将这种研究置入古今戏曲两个视野中进行,观照由传统而至当代的诗学转型并考察其间的得与失,以呼唤戏曲本体的回归,或者说重新确立戏曲本位。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批评手法,还试图化用艺术18.7万字 - 会员
藏在名画中的色彩密码:平面设计色彩搭配
本书从近100幅世界名画中总结出可以被轻松理解,或者说易于参考的配色方法,通过鉴赏、分析,提取色值等方法,让这些配色方法能够直接被读者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本书主要分为“色彩的组合搭配”和“色彩的应用技法”两大部分,分别从配色方案和配色技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概括了不同类型的配色方法,比如同类色配色、互补色配色、对比色配色等,以及35个实用的色彩应用技法,让读者会看名画、懂名画,学会将名画的色彩搭艺术4.1万字 - 会员
信息可视化设计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学理基础、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第一部分学理基础,从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类型与发展趋势,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展开系统介绍;同时,从信息传播、信息受众、信息表现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多学科理论基础,以强化读者的理论认知。第二部分设计方法,提出了“从思维、结构到视觉”的设计架构,以及实战“三步走”的设计流程。在反复实战训练中,引导读者建构系统完备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第艺术7.6万字 - 会员
视觉文化与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本书在前人关于小说影像化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国内外视觉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首次以视觉文化的历史发展形态为考察背景,对中国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展开了跨越古今的整体研究。在传承与变异的交错中,试图进一步发掘出传统视觉文化中的“影像”观对本土视觉文化理论及影像化叙事理论的建构与小说创作叙事样式中国化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研究者探讨当前小说影像化热潮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以及更深、更全面的学理思考。艺术24.4万字 - 会员
沈从文叙事艺术研究
沈从文是一个叙事艺术大师。本书从突转叙事、乡土叙事、音乐叙事、土改叙事四个方面来探析沈从文作品的叙事艺术。突转叙事是沈从文前期小说的一种重要模式,以“死亡”的“突转”为其特色,渗透他的人生体验,寄寓他对生命形式的思考。乡土叙事是沈从文的叙事姿态和叙事话语,体现一种背向历史的价值取位和反思启蒙的寻根立场。音乐叙事是沈从文创作的有意诉求。音乐施与作家的人生以重要影响,也使他的作品从讲述方式、叙述结构到艺术12.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