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欧弗斯托原则:父母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沟通教育心理定律——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去
沟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唯一的通道。然而如何才能听懂孩子的话,明白孩子心中的想法,也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与孩子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沟通,是现代父母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
与孩子交谈时,想要让孩子接受你的某个建议,开始的谈话就应该让孩子不反感、不反对,这样孩子才会有接受你建议的可能。
情人节又到了,小敏希望丈夫能送她一条铂金项链当情人节礼物。后来,当丈夫问小敏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情人节礼物时,小敏没有直说,却讲:“亲爱的,今年就不要送我情人节礼物了,好不好?”
“为什么?”丈夫很奇怪地问她,“情人节一定要送礼物给你。”
没等丈夫说完,小敏又接了一句,“过几天我生日的时候也不要送礼物了。”
丈夫更加奇怪了。这时,小敏不好意思地小声说:“把这两次的钱存起来,等存多了,我希望你给我买一条铂金项链。”
结果,情人节那天,小敏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条铂金项链。
上述故事中,小敏很注意说话的技巧,她在开始与丈夫说话的时候,提出的要求不但没有让丈夫感到反感,反而使丈夫觉得很好奇,接下来,当丈夫知道了她的真正原因,自然会很乐意满足她。其实,小敏的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欧弗斯托原则”。它给人们的启示是:当你想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先要让他不反对你的意见,然后才有可能让他接受你的意见。因为这个原则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E·S·欧弗斯托提出的,因此被称为“欧弗斯托原则”。其实,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亲子沟通上,即父母如果想要说服孩子,就应该先要孩子不反对你的建议,这样,孩子才会有接受你建议的可能。
心理专家解析:“劝”孩子有诀窍
在我们的身边,总会听到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即便是说破了嗓子,说破了天,孩子还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当我们不停地在孩子身上找原因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换一种思维方式,想一想自己的身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呢?其实,孩子不听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父母不会说话。如果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懂得利用一些说话技巧,孩子自然会乖乖听你的话。
蕊蕊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到家里,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找动画片看,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忘得一干二净。开始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说:“乖女儿,别看电视了,赶快写作业吧,你明天还要交呢!”可是不管怎么劝说,孩子就是不听。
后来,蕊蕊妈妈意识到,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了,非常辛苦,回到家里就是希望休息放松一下,听到父母说这种话,肯定是不喜欢听的。于是她决定换一种说话方式。于是,第二天,当蕊蕊放学之后又准备开电视时,她说:“乖女儿,妈妈知道你在学校学习一天了,真是很辛苦。其实妈妈也很累,上了一天班,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服……”
妈妈说这样的话,首先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然后传达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你上学很辛苦,妈妈上班更加辛苦。如此一来,孩子自然会轻易地接受父母所提出的建议。
父母错误做法:用命令的方式来说服孩子
孩子淘气,父母着急,说教无效,打骂不妥,威信尽失,这是很多家庭的现实写照。很多做父母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说什么话孩子都不听呢?原因是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多不注意说话的技巧,常常用责骂、吵架来代替与孩子平静地交谈。
例如,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不写作业时,总是说:“你再不写作业,晚上不许吃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与异性交往,在还没有弄清状况的情况下,就对孩子说:“你再和XX来往,看我不打断你的腿。”如此这般,父母们总是试图用命令、威胁、训斥、开打等方式来说服孩子。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还会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可理喻,进而拒绝听从父母的话。
心理专家建议:与孩子交流,说话技巧很重要
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听话,就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语言技巧和讲话原则。要知道,你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1)说话要让孩子听懂
很多时候,孩子也许根本就没有听懂父母的话,父母以为孩子知道怎么做了,其实孩子不知道。比如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到底怎么个专心法,父母没有给孩子详细的指导,于是孩子走神也好,装模作样也罢,原因都在于父母没有把话说清楚。所以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还需要让孩子清楚行动中的具体细节要求。
(2)父母对孩子要尊重
其实,孩子不听话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言行粗鲁,态度蛮横,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做,也许一时可以让孩子忍受,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孩子的逆反。
(3)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特征,因此,父母不能按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孩子,更不能把适用于别人的行为准则生搬硬套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了解孩子的性格,对什么孩子说什么话,这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听你的话,也更愿意听你的话。
(4)不妨先退一步,再讲道理
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不妨先退一步,同意孩子的观点,再去和孩子讲道理。例如,冬天的时候,孩子非要光脚在地板上走路,不管父母怎么警告都不听,这时可以换一种说法,如:“宝贝,妈妈知道光脚在地上很舒服,可是你忘了上次就是因为你光脚在地板上玩,结果晚上就感冒了,你夜里咳嗽、呕吐,难受得要命……”如此这般,肯定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霍桑效应:爱他就听他“抱怨”
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演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因为只有了解了孩子真实的想法,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对症下药。
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座落在美国芝加哥的郊外。这个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按理说,工人们享受到如此丰厚的福利和待遇,应该很满足了。但是,这里的员工仍然是愤愤不平,如此一来,霍桑工厂的生产状况也非常不理想。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过这个“谈话试验”,霍桑工厂的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让他们把这些不满发泄出来,他们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社会心理学家将上述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又称为“牢骚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把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用语言的方式宣泄出来,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现实生活中,孩子也会有很多的不满和牢骚,如果父母能够坐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则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专家解析:孩子渴望父母的倾听
现在,家里的孩子几乎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每位父母都是殚精竭虑,任劳任怨,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知识和金钱,想让他们拥有更多。但是很多父母却忽视了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倾听孩子的心声。据调查,大多数孩子认为好家长的标准是:尊重儿童,善解人意,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孩子却并不领情;父母苦口婆心,而孩子却对单调的说教反感透顶。究其原因,就是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的倾听和了解。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日记,相信很多父母都会从中悟出点什么:
和众多家长一样,我为9岁的女儿安排好每天的衣食住行,督促她学习,周末陪她练习书法,拉小提琴,常常是围着女儿转,而几乎失去了自我。但常常事与愿违,女儿一拿起毛笔,便把墨汁洒得满桌都是;你骂她,她委屈地哭,写的字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那次“偷听”,恐怕这样的情形还要继续下去。
一个周六的下午,女儿和同学在她的小屋里一边玩一边说“悄悄话”。“你很划算,周末去补课,学的还是老师教的那些知识,可以比我们学得更好,而且也没有作业。”“你学书法才好呢,有特长,同学都很羡慕你呀。”“可我不喜欢书法,只要我完成了作业,妈妈就要我练书法,快烦死了。所以现在我做作业故意拖延时间,就没有时间练书法了。下次我最好考得差一点,她就不会再让我写字了。”……
于是我与女儿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之后,如女儿所愿,放弃了书法、小提琴,而学起了她喜欢的电脑、画画。从此以后,我经常在女儿面前扮演听众的角色,听她讲各种各样的事情,听她发各种各样的牢骚。结果发现,女儿不但没有以前烦人,反而更懂事,也更知道学习了。
父母错误做法:总是对孩子唠叨不停
尽管孩子需要父母的体贴与照顾,但是他们都不喜欢父母过多的唠叨与管束,而是渴望父母能够坐下来,不当讲演者当观众,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但据调查统计,98%的父母被孩子指责为唠叨。而父母自己曾承认,只要见到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说几句,多强调几次。例如,“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出息”,“爸爸妈妈批评你都是为你好”等。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永远就是一个标准、一种强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常听孩子说,父母的话都能背出来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结果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反感,进而急于逃避,而且唠叨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树立的威信。
心理专家建议:与孩子交流时,多倾听少唠叨
要想做孩子喜欢的父母,不但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还应该在平时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因为无休止的唠叨只会增添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做父母的如果能够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定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如何做的?
(1)保持冷静和理智
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满意时,就爱唠叨没完。其实孩子非常讨厌唠叨。作为父母,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智和冷静。如果实在控制不了自己想唠叨的欲望,就替孩子想想,他们需要的是民主、开明的父母,而不是时刻唠叨的话筒。
(2)重视身体语言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信任、重视与赏识等,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亲吻、一个手势都可以对孩子传达各种情感,而且这些比千言万语更具有力量。
(3)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
记住,在与孩子交谈时,很多时候父母应该去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既然是听众,就不应该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不管孩子在谈话时说错了什么,你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耐着性子听下去,等孩子说完之后再去教育他、指导他。
(4)排除外界干扰因素
当你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排除外界干扰因素,消除所有噪音,例如关掉电视机和收音机,交谈时不接电话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你在认真听他的唠叨,同时这也是对他重视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