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认识过程

学习运动心理学, 掌握竞技运动的心理调控方法, 有必要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个初步认识。 就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而言, 首先是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 是人类认知、 识别事物, 获得信息的一种形式, 也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表象、 思维、 想象等。 下面我们就认识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介绍。

(一) 感觉

感觉是作用于感官的相应环境信息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是人脑对来自现实世界的感官直接信息的觉察与识别。 所以, 心理学中把感觉定义为: 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过程。 例如, 人们对苹果的反应, 当苹果作用于人的感官时, 它的色彩是通过视觉反应出来的, 它的甜酸是通过味觉反应出来的, 它的凉热、 软硬是通过触觉反应出来的, 这是人对外界信号的反应。 人还可以对人体器官本身产生反应, 如对机体自身各部位的状态, 感觉自身的位置、自身的运动, 以及饥渴、 劳逸、 心脏跳动速度等, 这些反应都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感觉。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 感觉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没有感觉,不仅不能产生知觉, 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其他心理现象。 感觉起着与外界直接联系的作用,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 知觉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客观现实中, 而客观现实是永远发展变化着的。 这些变化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官, 而我们对这些属性的反映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取的, 我们选取的各感觉信息一经通过各感官传达到大脑, 并经过大脑的 “组合” 随之产生了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较感觉复杂而深入的心理过程。 这是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 一般地说, 总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例如, 我们感觉到苹果色彩、 味道、 冷热和软硬时, 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大小、 形状以及它所处的位置。 这时我们对苹果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这个整体印象就是综合了以上各方面的个别属性的基础上而获得的, 即形成了我们对苹果的知觉。

知觉现象是与感觉同时产生, 它是感觉的深入, 而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感觉的反映更多趋于主观、 单一, 不能知道事物的意义, 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而知觉的反映却具有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点, 是利用过去经验, 对当前剌激物的整体所进行的 “识别” 过程, 包括对事物的选择、 补充和改组。因此, 知觉的反映比感觉主动和积极。

根据接受的外部信息类别, 人体具有视、 听、 嗅、 味和触五种感知觉; 而对自己内部信息的感受则产生机体觉、 平衡觉和运动觉。 除此之外, 人还有复杂知觉, 运动物质存在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被人们所感知, 就形成了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以及它们复合形式运动知觉。 在正常人身上, 感觉和知觉类别是一致的,都是对当前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反映; 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形式, 一旦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范围内消失, 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但人的感觉的能力是不相同的。

(三)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 感受性的概述

人对外部信息的觉察和识别存在着能力的大小, 同时也与刺激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 心理学中把人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 也就是说感受性就是感觉的能力, 感觉能力强就叫感受性高。 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那种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用这一物理量所标志的是绝对感受性; 而刚能觉察到的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用它所标志的物理量称为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在数量上成反比。 即: 绝对阈限越小, 表示绝对感受性越大, 反之亦然。如: 在运动竞赛中, 听觉和视觉绝对感受性高的运动员, 往往能较早地发现对手和同伴的活动状况, 但平衡觉或机体绝对感受性高的运动员, 在训练中容易引起晕眩和呕吐。 因此, 在运动中并非所有感觉的绝对感受性越高越好。

2. 适应现象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 人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 其结果是主体感觉与客体的一致性, 心理学中把这种人的感受性在持续的强刺激造成感受性下降、 持续的弱刺激造成感受性上升称为适应现象。 从广义上理解, 它是感觉能力的脱敏化过程。 人的周围环境变化幅度很大, 人有了适应机制, 就会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浪费, 因此适应现象对于我们节约心理能量, 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体育比赛和训练中, 会出现室内与室外、 平时与比赛、 同伴与对手及场地、 观众、 器械等外界刺激, 其强度不同, 运动员都必须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任何人忽略这种基本的适应, 都会造成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失去信心, 分散注意, 从而导致比赛的失利。

3. 专门化的知觉

只有感受性的适应, 不能满足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劳动创造。 对于竞技体育的需要来说, 运动员要建立专门化知觉。 所谓的专门化知觉是在有关感受器及其脑端协同活动下通过充分发展差别感受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运动员在长期专项训练和运动实践中发展与形成起来的一种精细的主体运动知觉, 它能对器械、 场地、 运动媒质 (如: 水、 空气) 及时空特性等客体, 作出敏锐和精细化的识别与认知, 并具有专项的特点。 例如: 各种球类运动员的 “球感”, 游泳运动员的 “水感”, 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撑杆、 横杆感”, 短跑运动员的 “时间感”, 射击运动员的“枪、 靶感” 等, 都是大家熟知的一些专门化知觉。

专门化知觉是由不同感受系统参与的。 例如: “球感” 主要是手掌的皮肤触压觉和手、 腕部的小肌肉群中的肌梭、 肌腱动觉差别感受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赛跑运动员的 “时间感” 是在连续奔跑几步时获得高度分化的移动速率、 差别感及视觉获得的景物 “后移” 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 专门化知觉是在运动员长期刻苦训练和语言的自我提示或教练员的提示下逐渐形成的。 在训练中, 如果没有语言的自我提示, 运动员专门化知觉水平是很难得到提高。 表现为: 球类运动员的 “球感”, 游泳运动员的 “水感” 等等。 没有形成专门化知觉的运动员, 通常技术水平都一般。 因此, 发展运动员专门化知觉水平也是很重要的。

4. 运动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 比较持久进行的一种主动性知觉过程。 观察除要集中注意力观察对象进行知觉以外, 还有思维参与, 因此, 有人称它为 “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各个领域里都有巨大的价值。 在竞技运动训练中, 尤其是激烈的竞赛中, 运动员高度觉醒, 时刻观察场上对手和手中器械的变化, 从而为自己的竞技发挥确定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 通常, 人们把在竞技运动中的观察现象称为运动观察。 只有观察力强的运动员才能看到动作的特征, 找出自己的弱点, 提高自己竞赛的目的性, 使技能操作水平得以提高。 在比赛中, 只有善于观察的运动员, 才能发现对方的弱点, 采取有效的战术, 战胜对手。 观察不仅对运动员, 对教练员、 裁判员也是极为重要的。 运动员观察、 发现自己与对手, 而教练员也必须靠敏锐的观察力, 才能了解运动员的长处、 弱点和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裁判员是直接依靠观察对比赛双方运动员作规则上的监视, 没有高度发展的观察力, 则难以胜任裁判工作。

(四) 记忆与表象

1. 记忆

记忆是脑的功能, 是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人在实践活动中, 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物, 接触各种各样的对象, 体验各种情感, 做各种动作, 它们都以信号的形式刺激大脑细胞, 作为一种信息被贮存在脑海里。 在一定条件下, 刺激大脑使人体验较深的信息就会重现, 那些刺激弱、 体验浅的信息往往就会被埋藏在脑海里, 不能及时得到重现或错误的重现,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遗忘。

记忆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是由记和忆两方面组成的过程。 记的过程是由识记和保持两个环节组成; 忆的过程是由再认和再现或重现所组成。 记是忆的前提, 忆则是记的结果和证明。 人的心理活动所得到的映象都能保留在记忆之中。 因此记忆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有通过感知获得的形象记忆, 有关内心体验的情绪记忆, 有关动作的运动记忆和语词概念方面的抽象逻辑记忆。 对形象、 情绪和动作记忆来说, 它们都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但它们又有语词 (第二信号系统) 的提携; 对抽象逻辑记忆来说, 它们又是以形象为依托, 所以记忆的双重编码是人类记忆的特征。

2. 表象

表象就是反映人的有关形象记忆。 在竞技运动的活动中, 人们都是通过动作概念, 以运动表象的形式进行竞技运动的教学。这是因为表象是感知后留下的, 具有直观、 概括的特点, 形象记忆不具有准确无误的特性, 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运动表象是指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运动者动作形象。 它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 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 如身体位置、 动作力量、 幅度、 方向、 速度等。 它是以运动觉和视觉材料为基础, 其它相应感知觉参与其中, 在长期竞技运动中形成起来的。 在运动技术掌握的初期, 是以视觉表象为主导的, 动作的动觉表象是模糊的, 随着技术动作的熟练, 动觉表象越来越清晰, 在运动表象中逐渐成为支配技术动作的主导成份。

运动表象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运动表象初步建立阶段, 在该阶段通过观察示范动作建立起轮廓性的视觉表象, 并能进行模仿练习。 此时动觉表象朦胧、 含糊, 整个运动表象的随意性、 稳定性和清晰性较差; 第二阶段是运动表象的明确阶段, 在这一阶段运动表象的视觉成分减弱, 动觉成分增多, 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增强, 运动表象的随意性、 稳定性和清晰性提高。

运动表象的形成较一般事物表象的形成更为困难。 这主要是固定一般事物的表象以视觉表象为主, 而运动表象的形成以动觉表象为主; 前者较为鲜明, 易控制, 后者较为模糊, 不易控制;一般事物的空间特性变化小, 其表象较稳定, 误差小, 而动作的空间特性变化大, 其表象不稳定, 误差大。

(五) 思维与想象

1.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

与感知觉、 记忆表象相比较, 虽然它们同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 感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是直接的, 内容是具体的; 表象的反映方式是间接的, 反映的内容却是具体的;记忆则是原来的、 准确无误的; 思维以感性的现实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媒介, 反映那些没有直接感知的, 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因此, 它不仅反映的方式是间接的, 而且反映的内容是概括的。 例如: 通过感知我们能见到某运动员举枪射靶 “百发百中”; 某运动员练习背越式跳高, 腾空后 “坐杆” 失败。 这是由视觉所完成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其特点为: 直接、 具体。 而思维则是在看到 “百发百中”、 “坐杆” 成功与失败的现象后, 反映为什么他能 “百发百中”、 为什么他腾空后会 “坐杆”? 即以感知信息为媒介, 反映其不能感知的 “百发百中” 或 “坐杆” 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可见, 思维反映现实的方式是间接的。

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 是与人的语言密切联系的, 人在掌握语言后, 思维就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所以说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思维和语言虽然非常密切地联系着, 但两者并不等同。 思维是现实的反映, 它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而语言则是事物的标志和符号, 它与现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 都可表达同一种思想。

2. 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是在有关信号刺激的影响下, 头脑中对过去形成的众多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事物形象的过程。 想象中产生的新事物形象, 不论多么新奇, 但总是在过去的事物形象上产生的。 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正是由于想象, 在竞技运动训练中, 技术水平才不断提高, 特别是那些有难度的动作, 通过设想, 完成新动作的新方式方法、 成套动作的新编排等。 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人的高级思维, 没有一定的想象力, 人类生活的环境和竞技运动训练水平就无法更新和提高。

想象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新颖独创性以及形成的方式可分为很多种。 针对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的作用来看, 运动员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的描述或图样、 模型、符号的示意, 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过程。 例如, 体操动作的文字说明或图形示意, 运动员依据这些说明和图形, 在头脑中出现这些动作的生动形象, 从而指导运动员去完成这种以前未曾做过的新动作。

(2)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任务、 要求,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其独特、 新颖需要对已有感知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综合, 因而比再造想象复杂和困难。 可以说, 一切技术的革新、 高难、 尖端都有赖于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 因此, 让运动员开阔眼界、 广泛接触、 积极思维、 大胆探索, 会事半功倍。

二、情感与意志

(一) 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 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人们在认识现实、 改造现实的过程中, 总会由于需要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在运动竞赛中, 运动员因技战术运用自如, 获得比赛的胜利而感到满意、 欣慰; 反之则感到沮丧、 不满, 对对手的粗野、 无礼感到义愤等, 都是因当前的活动符合或违背了人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内心体验。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生活中人的情绪和情感呢?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都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 它与其它心理过程一样, 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而是反映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 即需要与否。 当人对某个客观事物产生强烈地迫切需要时, 体现出人对客观事物的明显态度, 即那些具有人类需要引发的原始冲动情绪, 如饮食、 自卫、 繁衍、 哺育等生物性需要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在此生物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高级需要, 如学习、 体育文化交流、 道德等是否得到满足, 产生的内心体验才称之为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差别是相对的, 在日常生活中, 很难对此作严格区分。

情感产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化的, 对客观事物认识深刻, 情感也随之深化, 如: 对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认识愈加深刻, 运用的方法就会更加创新, 内心体验的情感就愈加深化。 而人的深厚、 强烈的情感, 又能加深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产生行动的力量。 因此,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情感还有其双重性, 即积极和消极、 肯定和否定、 满意和不满意。 这种双重的两极状态和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联系。 如: 体育竞赛的成功者, 满意自己的技术发挥, 从而产生积极的、 肯定的动力。 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 阻碍了自己的进一步发挥。

情绪的产生, 有时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 人受到挫折刺激后产生的暂时性激愤或消沉, 受到意外成功刺激后产生的狂喜、 激动等。 情绪的正反变化, 正是情感双重性的体现。 根据人的情绪出现强度、 速度、 持续时间长短和外部表现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 激情和应激。

1. 心境是比较微弱、 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它在某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的全部行为和全部生活, 有弥散性的特点, 构成了人的心理生活的情绪背景。 心境是情感的一种情绪状态, 因此, 心境同情感一样具有双重性, 即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 提高效率, 克服困难; 消极的心境使人意气消沉。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应该培养和激发积极的心境。

2. 激情是强烈地、 暴发性强且持续时间短的一种情绪状态

激情往往是由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 它可以表现为激愤、 暴怒、 恐惧、 狂喜、 剧烈的悲痛甚至绝望等等。 激情发生时, 有时会表现出意识狭窄, 理解力、 自制力显著下降。 激情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的激情所带来的增力感可以成为动员人积极投入行动的巨大动力, 促使人获得意外的成功; 而消极的激情往往使人做出粗暴或冲动的事情, 应通过意志去战胜消极的激情。

3.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在突如其来或十分危险的情况下, 必须迅速地、 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采取决定的时刻, 容易进入应激。 这时, 紧急的情景惊动了整个机体, 它能很快地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 心率、 血压、 “肌紧张度” 均发生显著改变, 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 在这种情况下, 比一般的激情更甚, 认识的狭窄使得很难实现符合目的的行动, 容易做出不适当的反应。 如果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应激状态, 就很不利, 甚至很危险。 因此,人们在生活、 工作中要适度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 避免过激的情绪对工作的不利影响。

(二) 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为实现目的调节自我、 克服困难, 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们在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 也不仅对之形成各种情感体验, 而且还会有意识地对客观世界作有目的的改造。 这种预先在头脑里确定行动目的、 制定计划, 并在实践中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内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人在从事某一活动之前, 就自觉地确立目的, 这是人的行为特征。 所以, 人总是先于各种活动, 其可能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性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 并以此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人们通过感知觉、 表象、 思维等心理活动认识客观事物, 可以说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 而意志则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 后者表现为意志对人的支配或调节作用。

人有了意志, 就不只是消极顺应周围环境, 而是能够积极改造外部世界、 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 意志集中地体现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三) 意志与认识、 情感过程的关系

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确定行动目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 认识过程是意志的基础, 离开了它, 意志就无从产生。 但是, 人们变革现实的一切实践活动, 又是有目的的行动, 受意志的支配, 如果没有意志, 就不会有深入的、 完全的认识活动, 因此意志又给认识过程以巨大影响。

意志和情绪、 情感也是密切联系的。 情绪、 情感对人的行为起推动或支持的作用时, 就成为意志的动力。 例如: 运动员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就会激励他们在国际性竞赛中奋力拼搏, 克服困难, 争得冠军, 为祖国争光。 情绪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如人在从事他所不欲的活动时, “不乐意” 的情绪就会妨碍意志行动的贯彻, 造成意志过程的内部困难。 有时, 外部困难所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 也会动摇和消蚀人的意志。 反过来, 意志的力量又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情感。 人们常说的 “理智驾驭情感”,就是意志的力量, 根据理智的认识, 抑制情感冲动, 克服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

三、个性心理特征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作为社会的一员,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这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总是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有目的、 有意义的联系, 人们在这一联系过程中获得许多知识、 经验、 技能, 促使人的心理品质、 道德认识得到发展, 形成了各自的心理特点。 这种各自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就是人的个性, 它包括兴趣、 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

(一) 兴趣

兴趣是人的个性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个事物的特殊的倾向。 通俗的说, 就是人们优先去注意某项客观事物或活动。 例如: 当一个人经常主动地去观察、 思考、 钻研某事物或活动, 就说明某事物或活动引起了人的兴趣。 所谓兴趣的倾向, 是指它有稳定性的特点, 人在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 都必然表现出积极的指向, 并持续而稳定的指向某一事物或活动。

爱好也是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之一, 它比兴趣带有更大的积极性。 它表现为从事某活动的倾向, 不只停留在认识水平上, 而是倾向于身体力行。 这就是说, 有的人不仅对事物感兴趣, 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活动, 从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它与兴趣一样, 都是人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倾向。 前者是活动的倾向, 后者是认识的倾向, 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兴趣与认识、 情绪、 意志也有着密切联系, 还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因为, 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浓厚的、 稳定的兴趣时, 他就把心理活动趋向于某一事物, 表现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事物, 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情绪高涨、 记忆力增强, 这无疑可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所以, 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培养人的兴趣, 意义是重大的。

(二) 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 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它总是与人完成一定活动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运动员的运动反应强度、 速度和灵活性, 就成为他完成运动动作的必备心理特点, 这便是他的运动能力。 所以, 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 离开具体活动就无所谓能力。 但是, 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凡与人的活动有关, 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都是能力。

能力和知识、 技能是密切联系的。 知识、 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 并促进能力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 技能过程中完成的, 如果离开学习和训练, 不去实践, 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 但是, 掌握知识、 技能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 技能的快慢、 深浅、 难易和巩固程度。

虽然能力、 知识和技能都是保证顺利完成活动的条件, 但都是有区别的。 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 知识则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个体习得的结果, 并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们所掌握。 技能是实际操作技术, 是训练的结果, 并以行动方式为人们所掌握。 一般来说, 知识、 技能的掌握比较快, 能力的形成比较慢。这是因为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特征, 是一种复杂的结构, 它以多方面的知识、 技能做基础, 通过反复多次练习, 并与心理活动共同进行而形成的。

(三) 气质

气质是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动力特征。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禀性”、“脾气”就是指的一个人的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 强度和指向性上。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常常指知觉的速度、 思维的敏捷程度、 情绪发生的快慢等。 心理活动的强度常常指情绪的强度、 意志努力的程度等。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是指心理活动是指向于外部世界还是指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的气质受先天和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由遗传决定的神经系统机能特点及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因素, 是造成个人气质的主要原因。

气质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作为动力特征的气质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 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人的气质特点一般也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这并不是说人的气质特点是丝毫不能改变的, 而是强调改变起来很困难,即使有改变也是缓慢的。 因此, 气质是稳定的, 并且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其实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人的气质类型有很大差异。 古希腊医生布波克拉底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 划分四种基本气质类型: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和抑郁质。 而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征, 对气质进行划分为: 强度、 平衡性和灵活性3种基本特征的组合, 不同的组合, 形成四种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即兴奋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神经系统的这种一般类型, 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气质则是神经系统一般类型的外在表现, 因此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是相对应的。

(四) 性格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 人往往会对它抱有一定的态度, 并做出与这种态度相符合的行为反应。 这种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在相似的情景中不断出现, 并在人的认识、 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巩固和保存下来, 便构成了一个人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表现在这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 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那种一时性的偶然表现, 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如: 运动员在一次偶然的场合下产生怯场现象, 以此来断定他属于怯懦的性格特征, 那是不对的。只对那些经常地、 习惯地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它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点, 包括了人心理活动的各个侧面, 代表了一个人最明显和最主要的心理特点, 表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 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 性格是除能力以外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因素。

(五) 性格与气质、 能力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前者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后者虽然与人的神经类型密切相联, 但在良好性格的陶冶之下, 会使气质类型的消极面或弱点得到改善, 这是因为神经类型有可塑性的一面, 因而往往很难把气质类型特征与性格特征严格地区分开来。

性格与气质同属个性心理特征,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区别。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各种气质类型都有易于形成和发展的性格特征;第二, 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 使人的性格总是染有一定气质类型的色彩; 第三, 性格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 气质更多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而性格主要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 更多由后天环境塑造而成的; 其次, 两相比较, 气质表现在先, 变化更缓慢; 再次,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但人的性格特征则有好坏之分, 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

性格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能力发展是受人的性格特征制约的, 良好、 坚强的性格可以促使人根据实践的需要, 不断形成和发展某种能力, 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运动员在某些方面能力稍有欠缺, 但谦逊好学、 刻苦认真和强烈的责任感、 事业心, 有助于补偿某些能力上的不足。 相反, 不良的性格特征对于能力的发展是有妨碍的。

人的能力多方面的发展, 也会促使人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 如: 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有高度发展的运动才能,而且也都具有坚韧不拨、 勤奋、 热忱、 强烈的事业心等优秀的性格特征, 甚至在伤残的情况下, 表现出一个革命者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的高尚品格, 为祖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展示出自己的才华。

(六) 体育运动与人的个性发展

体育运动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无论是什么运动项目, 总是与人的生理、 心理的高度紧张相联系。虽然各个不同运动项目的活动、 紧张程度的要求不同, 有的是在短时间内的爆发力量, 有的是长时间的耐久力量, 还有的是要求高度灵敏、 协调, 总之都要消耗大量的神经肌肉能量, 要求人们不断提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紧张能力。 因此, 要求运动员具有情感的高度稳定性, 性格的坚强性和自信心, 行为的勇敢和主动精神。 如果仅仅认为运动员具较强的、 平衡的、 灵活的神经过程,就可以在运动中获得好成绩, 那就错了。 因为人的神经类型的特性可以互相补偿, 并可使气质适应于运动活动的要求。 在那些体育明星中也有一些神经过程弱的、 不平衡的、 有惰性的人, 一些过度兴奋和心理不稳定的人。 但这样一些神经类型和气质的特征不妨碍他们在运动中获得优异成绩。 他们通过虚拟的运动训练,形成了个人的活动风格, 从而取代或修正了不利气质的一面。 总之体育运动对个性发展会产生影响, 而个性特征对于获得良好运动水平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体育运动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1) 体育运动对性格发展的影响。 由于人的性格表现总是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实践、 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而体育运动的特点又是与人的紧张活动、 竞争心理以及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 这些都在影响从事体育运动活动的人的性格发展。 实践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能改变人的内向性格, 革除沉静孤独的活动特点, 特别在意志性格特征上, 培养了人的意志力, 使活动具有勇敢、 自制、 果断、 顽强性和纪律性等性格特征。

(2) 体育运动对改变气质特征的影响。 体育运动活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反应迅速、 情绪稳定以及动作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同时, 也要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神经类型属于强、 平衡、 灵活的运动员, 更能适应这些要求。 因此, 运动员在运动中, 就改变和发展着他的气质特点。

(3) 体育运动对发展能力有重大影响。 在社会实践中, 特别是劳动实践, 要求人们具有一些特殊能力来实现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 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工作效率, 促进呼吸系统和运动器官的良好发展, 这些都提供了完善控制自己身体和发展身体素质的条件。 所以, 体育运动对于形成和发展人的运动能力是重要的。

2. 个性特征对获得良好运动成绩的作用

实践证明, 人的个性特征对从事体育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运动员具有了勇敢顽强、 果断自制等意志性格特征, 就能帮助他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坚韧不拔, 坚持到最后胜利。 运动员具有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灵活性, 即气质类型的多血质, 将使他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体力和工作能力, 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的能力等。 有许多研究证实, 不同气质类型, 对于从事的运动项目以及某一项目中的不同位置, 都有影响作用。 运动员的性格特点与运动成绩有密切关系。 如: 邱宜均等有关专家对中国短跑运动员的研究发现, 短跑成绩好的运动员, 独立性强的占多数。 而早在几十年前, 研究认识方式描述个性差异对运动学习成果的影响就已得到人们承认。 如在这一领域里研究了近30年的威特金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是一种按认识方式描述个性差异的。 witkin etal, 1977) 认为, 运动训练者依照外界参照物做出自己掌握的动作判断, 易受外界暗示, 缺乏独立性; 根据自己主观做出自己掌握的技术动作判断, 不易受外界暗示, 且独立性强, 较有主见。 后者与前者相比, 独立性强者在运动学习训练中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