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论

蓬勃发展中的宁夏地理学会

摘要:宁夏地理学会成立30年来,在自治区科协的直接领导下,不断优化和突出特色,为繁荣和发展宁夏地理科学作出了积极探索,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和谐宁夏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地理科学;工作机构;学术交流;宁夏地理学会

宁夏地理学会成立30年来,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壮大队伍,突出重点,紧密结合国内外和区域重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PRED)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各项学术研讨和科普活动,为繁荣和发展宁夏地理科学作出了积极探索,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和谐宁夏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工作机构和机制改革

近几年,我会及广大会员为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地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这就为地理学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宁夏地理学会工作机构和机制改革提出了要求。为此,建议常务理事会讨论对学会工作机构进行如下调整。

1.1 常务理事会

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成员体现了多学科、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

名誉理事长:汪一鸣 陈忠祥

理事长:米文宝

副理事长:李陇堂 段庆升 蔡建明

马存礼 梁旭 赵晓龙

秘书长:刘小鹏

副秘书长:赵小勇

秘书:赵多平

1.2 专业委员会

根据学会发展的需要,分设7个专业委员会。

地理科学专业委员会:李陇堂任主任

资源科学专业委员会:宋乃平任主任

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何彤慧任主任

城乡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专业委员会:刘小鹏任主任

地理教育改革委员会:蔡建明任主任

地理科普委员会:梁旭任主任

青年地理工作者委员会(研究生论坛):赵小勇任主任

1.3 学术委员会

主任:汪一鸣

副主任:米文宝

委员:陈忠祥 李陇堂 段庆升 蔡建明 马存礼

梁旭 赵晓龙 宋乃平 何彤慧 刘小鹏

1.4 筹划和成立宁夏自然资源学会

根据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成立宁夏自然资源学会条件已经成熟。

2. 工作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地理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主要是探索和揭示特定区域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PRED)理论和现实问题。

多年来,宁夏地理学会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三大主流方向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区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宁夏地理学会先后举办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会议“”海峡两岸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学术研讨会“”大银川城市发展论坛“”银川市人居环境建设高级论坛“”银川市房地产业发展高级论坛“”宁夏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讨会”等大型理论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对宁夏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宁夏地理学会先后组团6批(次)约20人赴英国、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交流和考察,接待来自国内外学者约100人次,学术合作交流领域也逐步拓宽。这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宁夏地理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2.2 积极投身地理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近年来,宁夏地理学会不仅在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地理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每年组织会员和学校师生广泛开展和宣传关于保护水资源、土地等的活动,到中小学举办地理科普讲座,正在筹措和组织编写的《漫步宁夏山川》也将成为重要的地理科普大餐。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然,在学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科的认同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地理科学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落后地区地理科学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学科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科学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的市场依然狭小,这与我们没有主动出击有很大关系。三是资金紧缺。学会发展学术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我们由于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这成为持续开展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的最大瓶颈。

3. 展望

在自治区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会员之家的平台作用,带动全区地理科学的发展。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融资渠道,为学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米文宝 宁夏地理学会

刘小鹏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凝练方向 夯实基础努力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

摘要: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是宁夏唯一培养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高级人才的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方向。今后要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必然需要进一步凝练方向,夯实基础,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关键词:研究方向;重点学科;教学研究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宁夏大学作为我国第三批首个进入“211”工程立项建设高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不断加强学科整合,凝练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研究方向,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1. 学院发展历程与学科专业体系

1.1 发展历程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前身为宁夏大学地理系,始建于19837月,并于当年9月招收第一届地理教育专业专科生,1986年招收首届地理教育本科生,1990年招收首届土地管理专业专科生,1996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班开始招生。2000327日,地理系更名为城市与环境科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自考班,同年又增设了环境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个本科专业。2006年新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20027月,经学校批准,在原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发展的基础上组建成了现今的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2 学科专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师范方向)、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房地产经营管理4个本科专业,1个人文地理学硕士点,1个房地产经营与管理自考本科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2000余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3S技术、城乡规划和房地产经营管理合格人才。目前,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已形成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涵盖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2. 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

2.1 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人文地理学已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成为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学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

2.2 研究方向

宁夏资源环境学院围绕“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以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区域经济与空间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与房地产开发4个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旱区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调控和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两个研究方向。

2.2.1 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在区域分析和地域经济系统动态模拟的理论与方法、绿洲和山区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干旱半干旱区城乡聚落系统结构及其空间演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本研究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欠发达地区国土开发与区划、人地关系演化、农业区划、经济区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旅游区划与规划和西部开发研究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先后完成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区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地理与农业区划、宁夏旅游区划等研究任务,《不发达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研究》《宁夏西海固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宁夏人文地理》《宁夏回族社区人地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研究——以宁夏为例》《西部大开发新的战略选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著作的出版和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在社会上和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理论上,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汲取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学科交叉、多视点系统解析,注重对干旱半干旱区经济地域系统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和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动态模拟,探讨其发展规律和优化调控方法措施,进而指导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实践活动。对宁夏三大自然地理经济地域系统分析的地理学研究都体现了上述思想。在实践上,大多数研究成果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用,真正起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作用,为我国西北地区地理学指导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声誉。

2.2.2 民族地区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

民族地区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方向,在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行了长期探索,在民族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谱系和地理格局、旅游开发中的文脉挖掘与整合等方面独具特色。本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景观与地理格局的多样性,通过对宁夏文化景观类型与时空效应分析,对文化景观的“分异”和“求同”在时空向度上的运动作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在区域旅游开发方面,发挥宁夏大学综合优势,联合历史学、旅游管理、生物与环境等学科,在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开发中的文脉整合与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西北地区生态文化景观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完成的《宁夏“十一五”特色旅游业发展重点项目规划》,被自治区政府采纳,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出版的《宁夏人文地理》著作,系统阐述了宁夏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在区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国民俗大系·宁夏民俗》《中国宁夏民俗大典》《丝绸之路与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优势研究》《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人文的关注》等著作和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较为系统地阐述和探讨了回族地区文化景观和旅游规划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本研究方向在中国民族地区文化景观和旅游规划与开发领域中的独特学术地位。

2.2.3 区域经济与空间发展规划

区域经济与空间发展规划是以经济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和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为基础,树立“反规划”理念,在旱区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开发的生态环境响应及其调控、资源环境与空间信息工程开发、区域规划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在宁夏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与建设、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研究、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资源承载力、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二是应用“3S”技术开展资源环境方面的调查与评价,分析生态环境演变的时空分异规律,探讨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机制,评估退耕还林(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空间效应,研究宁夏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的核心理论与技术问题。《国家主体功能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不再开展国家和地方五年计划,而是开展空间发展规划。这为拓宽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大机遇。本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率先提出增加“区域经济与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方向,体现了学科组和导师组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向宁夏地区,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研究》《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与方法——以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为例》《绿色之路——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研究》《宁夏风蚀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分析方法》《宁夏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宁夏引黄灌区耕地土壤盐渍化调查与抗盐植物选育》《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以宁夏为例》等著作的出版发行和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形成了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恢复重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近期即将完成的《宁夏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方案》《宁南山区5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空间发展规划和功能分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理论上,提出了实现宁夏南部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思路,在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人类行为关系研究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在方法上,率先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与重建中,较为理想地实现了不同层次地面生态环境因子的自动提取与深层次挖掘;提出了适合宁夏地区的空间功能分区的方法体系,为宁夏区域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2.4 城乡建设与房地产开发

城乡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方向,以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方法为基础,重点开展宁夏及周边地区城镇体系演化和机理、规模和结构、城市化模式和机制、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与优化、循环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研究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先后承担了“宁夏城市地貌与城市发展”“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银川市西夏区房地产业发展研究”“银川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银川市建设最适宜居住城市战略研究”“宁夏同心县周边生态环境整治研究”“银川市城市土地利用与优化研究”“银川市循环经济评价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银川市南郊物流中心商业地产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北塔生态居住区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等重要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成为自治区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依据,进一步奠定了人文地理学在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城市化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领域的学科地位。

本研究方向以宁夏及周边地区城市和房地产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归宿,一是重点开展城市化模式和机制,二是开展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开发空间布局、方向和投资模式,三是开展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模式、机制,四是开展城乡统筹与人居环境建设等,从而为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在西北地区的拓展与培养欠发达地区城市规划、住房与城乡建设、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2.2.5 旱区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调控

旱区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调控研究方向,从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的视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西北地区尤其是以宁夏及周边地区为核心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地表过程环境效应与生态安全调控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为区域开发、生态保护、资源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和谐服务,具有综合性和鲜明区域特色。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宁夏为典型区域的环境演变和生态安全综合研究,先后开展了“宁夏南部山区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宁夏黄土高原演化研究”“宁夏湿地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禁牧政策的生态效益补偿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宁夏引黄灌区耕地、土壤盐渍化、中低产田遥感调查研究”等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本研究方向的一些成果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一些成果在宁夏水资源利用、湿地保护、黄土高原及风沙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方向研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体现在通过区域环境演变规律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措施方法的探讨,为区域开发寻求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2.2.6 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本研究方向从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密切结合区域生态系统演化、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以及以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为代表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探讨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方法,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学科交叉渗透特征。

多年来,先后开展“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宁夏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宁夏北部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禁牧与生态恢复”等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相关组织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研究基金资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国内专家肯定。本研究方向已成为西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的重要研究方向。

3. 展望

宁夏资源环境学院在教学与科研中,积极开拓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等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多有影响的应用型成果,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宁夏大学进入“211”工程立项建设高校的机遇,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和人才队伍,整合学科优势,凝练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实力,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自治区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刘小鹏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米文宝 宁夏地理学会

宁夏青年地理工作者与学科建设

摘要:加强学科建设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创新型宁夏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青年地理工作者作为推动学科建设的生力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宁夏青年地理工作者对地理学科建设的作用及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入手,探讨学科建设的主要领域,最后提出加强学科建设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宁夏地理学科建设及学会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地理工作者;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人才培养

1. 青年地理工作者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培育科研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手段,使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创新团队、增加学科投入、提升学科水平、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影响等措施得以实施。

而青年地理工作者以其所具有的朝气蓬勃的活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为会聚学科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会聚学科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处于人生教学研究和事业的上升阶段的青年地理工作者为聚集学术研究人才队伍提供了源泉,并通过各类学术会议和科技论坛的合作与交流,带来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理念,以此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使本单位的学术水平处于本学科的前沿。

1.2 为创建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关系到了学科发展的延续和扩展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研究所或人才培养基地来培养地理专业人才、传播学术观点、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积极引进青年地理工作者,有利于迅速形成结构合理、研究领域全面的人才培养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基地实力,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应用型研究和教育力量。

1.3 充当了营造学术创新氛围的先锋队

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使学术研究的传统代代相传,青年地理工作者在这个环境中得到深刻的学术熏陶,懂得创造的意义,能欣赏创造的成果并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使学术研究的风气得到张扬,形成了鼓励创新、激励创造的氛围。并且,以活跃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提出新的观点和理念,从而充当了营造这种学术创新氛围的先锋队。

2. 学会学科建设的主要领域

学科研究领域和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核心内容。本文从宁夏地理学会多年来所遴选与组建的几个专业委员会所涉及的领域,指出宁夏青年地理工作者在实践及学科建设中已涉足并且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领域。

2.1 地理教育与改革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推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地理教育与改革也已由注重知识传授向着培育学生的理解力、态度、技能和价值观方面转入,从过去比较泛泛地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向实在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 地理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克服重硬件、轻思想,重近期、轻长远,急功近利的倾向。如果思想理念上理不清,把握不准,就不可能知道地理教育改革该如何深化,教育仅靠学习过去、重复再现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地理教育必须强化“面向未来”的观念,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并且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

2.1.2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变革态势必然地要走向一种新的整合,以求得对教育认识的全新突破。21世纪地理教育改革要想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首先致力于形成严谨的关于地理教育的概念与原理体系。构建崭新的地理教育理论是地理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旦形成了这种体系,本身便酝酿着地理教育理论的一场大变革。

2.1.3 地理教育方法

地理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能力,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地理教学和教育模式在不断出现,过去的再现型的教学已在逐步向发现型教学转变。教师科学地教授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正在密切结合,教育方法的综合化将使教育过程更符合教育规律和学习者的需要,使教育更能开发学习者的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2.2 资源开发及其合理利用研究

本领域从自然地理的视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西北地区尤其是以宁夏及其周边地区为核心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近现代在人类强烈干预下地理环境的演化和发展规律,以及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具有综合性和区域特色。

本领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体现在通过区域环境演变规律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措施方法的探讨,为区域开发和科学利用资源环境寻求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2.3 环境科学研究

本领域主要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突出和强调宏观与微观、理论研究与实验模拟、室内研究与野外现场调研相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用传统的部门分析方法(水、土壤、大气、噪音、废弃物和能源管理)研究环境管理问题,又包括对于不同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环境管理问题的研究,更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环境管理工具与新方法,如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风险分析、生命周期评价、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生态系统分析和区域水分平衡研究等,是一个涉及内容较为广泛的学科研究领域。致力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规划、协调、指导和控制各种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为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本领域的特色是将环境评估和治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引入宁夏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的环境评估研究中,通过典型区域和企业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探寻技术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

2.4 城乡建设与房地产开发

本领域以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方法为基础,重点开展宁夏及周边地区城镇体系演化与机理、规模与结构、城市化模式和机制、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与优化、循环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研究特色。

本领域以宁夏及周边地区城市和房地产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归宿。一是重点开展城市化模式和机制,二是开展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开发空间布局、方向和投资模式,三是开展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模式、管制,四是开展城乡统筹与人居环境建设等,从而为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在西北地区的拓展,培养欠发达地区城市规划、住房与城乡建设、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2.5 地理科普知识普及

本领域以地理科学为基础,以地理教学和科普下乡活动为载体,立足于地理学科,发挥本学科的特点,通过构建学会地理科普平台,担当起科普知识普及的历史重任,完善各级各类地理科普知识普及的组织和活动,创新科普知识普及的机制,加强科普知识普及的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动员企业和社区民众参与地理科普知识学习,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帮助学生对科普知识的了解和普及,使学生和社区居民可以用地理科学知识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提高防灾和抗灾的能力,消除封建迷信思想。在地理教育系统中以此启发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3. 经验与展望

3.1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宁夏地理学会与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提高知名度和学术水平。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科技论坛”“第三届西部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西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暨全国第四届应用第四纪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高师地理、旅游院系院长(主任)联席会议暨学术研讨会”等多次专业学术会议,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对提升青年地理学者研究的理论水平、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就是为了培养和锻炼人才,今后应继续多方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鼓励广大青年地理学者参会交流,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增强学科内涵,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地理学科发展。

3.2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围绕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政策倾斜,加速学科队伍建设和科研团队优化。加强对骨干青年地理工作者的培养,以竞争优选的方式精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有潜力的骨干人才实行政策优惠、条件优先、重点支持、跟踪培养,形成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通过提供实验设备条件、支持开展国内外合作、扶持重大项目与研究等举措,为杰出人才成长以及跻身学科前沿提供条件。

以学术为纽带,项目为依托,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组成相对稳定的学科团队,形成较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在若干个资源环境类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发挥共生和辐射效应,以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使优秀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3.3 加强横向联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结合自治区“十一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力度,形成产学研链条,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组织实施横向部门科研项目,进一步产生大量标志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同时也会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搭建新平台。

3.4 优化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工程

良好的学术和科研环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学科建设的倾斜支持力度和宽松的发展政策,为学科建设及改革创造一个激励环境,为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通过积极倡导以着力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为重点,发挥区域优势,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人才创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深化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赵多平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赵小勇 宁夏地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