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兵贵胜,不贵久
战争是一件既劳民又伤财的事情,一旦战争打响,上至君王将领,下至士卒百姓,或出于对功绩的渴求,或出于对和平的向往,无不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孙子兵法》里,孙武多次描述“久战”的危害性,“兵贵胜,不贵久”“故兵闻拙速,不闻巧之久也”,提出快速取得胜利是用兵的精髓之所在,两军旷日持久的相持绝不可取。
《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可见,速战速决,不仅是一种战争方式,更是一种胜战智慧。速战并不是盲目地冲杀,寻机也不是被动的等待,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中,找出对己方有利的机遇并加以运用,是能够速战并速胜的必要条件。找出机遇,速战而胜,除了军事领域的有形战争之外,往往也应用于当今企业商战等无形的竞争。
孙武在《孙子兵法·作战篇》里,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描述持久战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的危害。经济上,大军出发时必备的粮草、军饷、车辆、武器、马匹等,要耗费大量钱财,一旦久战不下,期间运输粮草的耗费、马匹辎重的消耗更是数不胜数,会造成百姓税赋增加,物价涨幅增大,国力日渐衰弱。政治上,一旦国家因为军队久战而造成经济衰退、将士疲累,其他有野心的国家就会乘虚而入,发兵攻伐,轻则城池失陷,重则家灭国亡。
孙武大篇幅陈述“久兵”的危害,除了告诫后世之人要“慎战”“慎兵”外,还旨在提醒人们,如何避免这些危害,甚至化危害为利益。害的反面是利,利与害互为借鉴,相辅相成,“故不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比如,运输粮草产生的费用及死伤的兵士,都可以用“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来弥补,只要确知长久用兵的危害并避免弥补,“兵害”也可转为“兵利”,从而做到速战、速胜。
曹操轻骑征乌丸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趁乱逃脱,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在二袁的撺掇下,本就怀有野心的蹋顿单于趁机攻打边境地区,严重影响了边境百姓的生活。
曹操想要讨伐袁尚和占据辽西、上古、右北平三郡的乌丸族,部下纷纷进言阻止,生怕大军远征乌丸后,江南的刘表会派刘备来突袭许都,包抄曹军的后方。曹操听了部下的话,非常犹豫不决。这时,谋士郭嘉力主讨伐乌丸,并对曹操分析了当前形势。郭嘉曾经投奔过袁绍,看出袁绍优柔寡断,没有定天下的才能,转而投向曹操,很得曹操的器重。
郭嘉说:“您虽然威名远播天下,但乌丸仗着他们的地区离中原很远,一定不防备你会兴兵讨伐。因为他们没有设防,我方快速出兵攻打,可以迅速歼灭他们。况且袁绍对乌丸族有恩惠,他的儿子又在那里生活。现在我们所占据的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的百姓,只是慑服于我军的威势,还没有体会到您的恩德,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如果舍弃这四个州而去江南攻打刘表,袁尚必定借助乌丸族的势力,招纳对袁绍效忠的旧部;乌丸族一旦有所行动,胡虏和尚未心服的中原百姓都会有所回应。这就会使蹋顿产生入主中原的野心,成就他觊觎王土的非分之想,等到他们发动起来,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了。刘表这个人,您不用担心,他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空想家罢了,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领导刘备,如果重用刘备,担心无法控制他。如果把刘备闲置起来不予重用,那么以刘备的心性,更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使我们倾尽全部兵力远征乌丸,您也不用担心什么了。”
曹操听了郭嘉的分析,认为非常有道理,于是率兵向乌丸进军。
大军到达易县时,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现在我军行进千里去攻击敌人,所带的运粮车辆等辎重物资很多,严重阻碍了行军速度,难以迅速把握有利的时机。何况大军远征,无法隐蔽,敌人听到消息后,必定有所防备。不如我们把辎重留下,轻装上阵,日夜兼程行军,出其不意,让敌人无所防备。”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让大军抛下辎重,昼夜不停地赶路,秘密出了庐龙塞,径自攻向蹋顿单于的大本营。敌军听说曹操来了,大出意外,惊慌恐惧,来不及部署战略阵形,便匆匆迎战曹军。曹军势如破竹,大破敌军,把蹋顿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统统斩首示众,以示军威。袁尚和袁熙匆匆逃亡辽东,不久被辽东太守所杀。
曹操以远征之军,出其不意奇袭乌丸,导致敌军猝不及防之下大败亏输,使曹军轻易除去心腹之患。整体来看,曹操的军队不算是占优势的一方,第一,曹军长途跋涉,深入敌境,不占地利之便;第二,深入少数民族的地盘讨伐少数民族,没有“人和”之利。地利人和都不占的情况下,曹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关键只有一个:速度。在敌军尚未有所准备甚至尚未知道曹军来袭的情况下,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敌军面前,使敌军心胆俱丧,最终失败。
同样的水,存在于平地是温柔的湖泊,但如果存在于高山或悬崖上,则会成为气势磅礴的瀑布,产生巨大的能量。瀑布比湖泊蕴有更大的力量,是因为它处于高处,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孙子兵法·势篇》这样形容:“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水流奔腾倾泻,可以推动沉重的石头,这就是水势的力量。
俗话说,攻心为上。孙武说:“勇怯,势也。”可见,势也有士气、勇气的意思。用兵作战之时,怎样激发士气,让士卒勇往直前,制造出强于对方的“兵势”,是速战、速胜的关键所在。
田单巧摆火牛阵
善于领兵作战的人,会精准把握对战争有利的局势,从而引导运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战国时期,齐王田氏宗室的远亲田单,就是一个善于利用局势并制造优势兵势的将领。
战国中期,齐国、秦国是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燕国与齐国相邻,国力较弱。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效仿古代圣贤禅让之举,让位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气,和子之争夺王位,燕国产生内乱,无暇他顾。齐宣王趁机发兵攻打燕国,几十天内就攻陷了燕国国都蓟,杀死燕王哙和相国子之。齐军胜利后,不思安抚人心巩固战果,反而在燕国境内烧杀掠夺。不堪忍受的燕国百姓奋起反抗,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出兵,准备支援燕国。齐军见犯了众怒,只好收兵回国。
太子平即位,即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对燕国军事、内政的弊端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养精蓄锐,准备一雪齐国灭国之耻。燕国内用乐毅为将,外用苏秦游说各国联合反齐。齐国在多年穷兵黩武之下,国力日衰,加上在乐毅的诱使下,吞并物产丰饶的宋国,更加剧了与秦、赵等国的矛盾。燕国利用这种情势,加强对各国的游说,终于与其他国家共同结成攻打齐国的联盟。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统帅六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湣王骄傲自满,认为偏弱的燕国不敢攻打齐国,更不会有实力联合其余五国一起攻齐,在发现燕军已经攻入齐国国境时,大惊失色,来不及进行战略部署,仓促间任命触子为将军,率领齐军主力渡过济水迎敌。
六国联军和齐军遭遇于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附近)。齐军在连年征战下,士气低落,兵卒疲弱,与联军交战不久即显败象,溃散奔逃,主将触子不知所踪,副将达子率领残兵退居都城临淄。济水之战后,齐军大部分主力被消灭,联军中,秦、韩两军退出攻击。燕将乐毅派魏军攻打被齐国占领的宋国,赵军攻打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自己则亲自率领燕军乘胜追击,攻向临淄。
败退的齐军来不及休整,又被燕军重重打击了一次,临淄很快沦陷,齐湣王逃至莒地(今山东莒县)。由于轻信楚军,齐湣王委任楚将淖齿为相国。淖齿在莒地杀死齐湣王,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一带地区。
乐毅攻占临淄后,一边施行德政,收服民心,一边分兵继续攻打齐国剩余城池。短短六个月内,燕军攻陷齐国城池七十余座,最后仅剩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地没有攻下。
公元前283年,齐国臣子孙贾等人杀掉楚将淖齿,拥立齐湣王的儿子法章继承王位,即齐襄王。自此,莒以齐襄王为中心,抵抗燕军。
即墨守将出城迎战燕军牺牲后,即墨军民共同推举田单当主将。田单当仁不让履行起主将职责,带领全城军民固守即墨。
即墨靠山临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都十分优越,是齐国重要城池之一。虽然齐军在抗击燕军中处于劣势,但田单并未灰心。为扭转劣势,田单训练兵士,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之余,亲自率领兵士修筑防御工事,与将士、百姓同甘共苦,不搞特权,得到人民的一致拥护和爱戴。与此同时,田单密切观察燕国的政治局势,伺机而动。因为即墨久攻不下,乐毅采取“攻心”战术,把即墨城团团围住,但百姓可以自由出入,企图瓦解百姓的防心。
很快,机会来了。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田单打听到燕惠王与燕将乐毅不和,便利用君臣之间的矛盾施用了反间计。田单派人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城池也仅剩两座没有攻下。乐毅因为与大王有嫌隙,害怕被杀头不敢回国。他表面上在攻打齐国,实际上是想联合莒和即墨的守军,自己来当齐王。因为齐国人现在还没有归顺他,所以他暂时没有进攻即墨,就是在等待做齐王的机会。齐国人最害怕燕王换将,别的将领要来,即墨城就会攻破了。”燕惠王听到这样的说法,认为非常有道理,就让骑劫代替乐毅为主将。
乐毅在燕军里享有极高的威信,对他的撤换,燕军很多人非常不服气,致使军心浮躁。骑劫到任后,一反乐毅的战略,率领燕军强行攻城,但在齐军的奋力抵抗下没有成功。
除了乐毅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田单松了一口气,展开一系列激励齐军士气,瓦解燕军斗志的措施。
田单命令城里百姓在吃饭的时候,必须在院子里摆出饭菜来祭祀祖先。院子里的饭菜吸引了许多飞鸟在空中盘旋,伺机下来啄食。城外的燕军看到这种景象非常奇怪,田单故意解释说:“这是有神人下来教导我。”还向全城百姓宣布一定会有神人来做他的老师。一名士兵不相信田单的话,到田单面前问他:“我可以当您的老师吗?”说完,这个士兵转身就跑,田单站起来拉住那个士兵,请他面东而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士兵坐卧不安,羞愧地说:“我欺骗了您,其实我什么能力都没有。”田单告诉他:“那并不重要,但是你不要说破了。”于是,田单就把这个士兵尊为神师,每一次发布约束军民的命令,都宣称是神师的主意。久而久之,神师之名传开,加上即墨城上空时时有飞鸟盘旋如同朝拜,使齐军、燕军都对神师之事深信不疑,田单的威信日益提高。
田单故意派人散布消息说:“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燕军将虏获的齐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的前锋位置来同我军作战,如果他们这样做,即墨很快就守不住了。”燕军听说了田单的话,赶紧割掉齐兵俘虏的鼻子,让他们在队伍最前面作战。守城的齐军看到同伴的惨状,无不义愤填膺,又恨又怕,无不提起百倍精力坚守城池,生怕被燕军生擒。田单看这一计生效,又说:“现在燕军陈兵城外,就在我们祖先的坟墓旁宿营,我多么害怕他们会挖掘先人的坟墓,使祖先受到侮辱啊!这会使我军斗志全无!”燕军听说后,把城外所有的坟墓全部挖掘开来,将死尸堆叠到一起,放火焚烧。即墨军民在城墙上看见这一幕,全部痛哭流涕,纷纷要求出战一雪耻辱。哀痛之下,即墨军民对燕军的怨恨怒气增加了十余倍。
田单看到士卒被悲愤激起了斗志,知道与燕军交战的时机到了,便亲自带领将士继续坚固城墙、壕沟等防御工事,又把自己的妻子、妾侍统统编入军队服役,把分给自己家的饮食全部拿出来犒劳将士,即墨军民对田单更加信服。
考虑到城外燕军的实力不可小觑,田单让装备精良的带甲士兵埋伏起来,城墙上的守卫尽皆换成老弱妇孺,派遣使者向燕军主将骑劫表达投降的意愿。燕军听闻此信,全军欢声雷动。为了进一步取信骑劫,田单又自百姓处募集黄金千镒,让即墨的富豪出面赠给骑劫,对骑劫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不要俘虏我的妻妾和族人,让他们安居无忧。”骑劫看到富豪贪生怕死的表现,非常高兴,痛快地答应了他。富豪的这个举动更坐实了即墨投降的真实性,燕军的防心更加松懈了。
这时候,田单觉得反攻燕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在即墨城征募了千余头体格壮硕的牛,给牛披上有花纹的丝织品,又在上面画上五颜六色的龙形条纹,牛角绑上锋利的尖刀,牛尾绑上浸透油脂的芦苇。在城墙下部凿了好几十个洞穴,直通城外。等到深夜,把牛从这些洞中赶出,挑选五千名勇士紧随其后,点燃牛尾后的芦苇。牛感觉尾巴灼烫,狂性大发,直奔燕军大营。深夜,已经歇息的燕军看到一群尾巴上火光明亮、身上有龙纹、体形庞大的怪物冲自己奔来,大惊失色。来不及做出反击,牛阵已冲到近前。被牛挑中或踏中,非死即伤。紧随牛后的五千勇士奋力冲杀,即墨城中留守的士卒百姓或擂鼓或敲击铜器,响声震天,用来壮大攻击的威势。燕军又惊又怕,仓皇失措,溃不成军。
齐军击杀燕将骑劫,失去主将的燕军四下奔走,阵脚大乱。田单带领齐军一路追击,所经过的城池纷纷响应,回归齐国,使齐军兵力日益壮大,最终收复了失陷的七十余座城池。
齐军在困守即墨时,能够有效反击并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失地,田单功不可没。一是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迷信心理,利用鸟雀取食的常见现象和虚假的“神师”,造出“天命所归”的假象,使齐军增强胜战的信心。二是针对燕军势大,齐军有所畏惧的情况,巧妙诱导燕军虐待被俘兵士和祖先尸体,成功激起齐军同仇敌忾之心,士气大涨。三是运用诈降手段,松懈燕军防卫。四是巧用自然资源。利用装饰怪异的牛群做先锋,连夜袭击,既造成燕军的恐慌,又减少己方的伤亡,一举两得。
这一战中,田单面对强大的燕军,镇定自若,不忧不惧,从危机中找转机,变弱势为强势,最终一击而中,反败为胜,取得了全面胜利。
节,通常有礼节、节操之意,如《孟子·离娄》:“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孙子兵法·势篇》中描述:“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意思是说,雄鹰自高而下,迅速搏击,可以准确捕杀鸟兽,这是由于节奏恰当的缘故。这里的节,可以理解为节奏、节制。应用于军事领域,又可以表示恰到好处的时机。
势和节是战争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如果军队空有强大的威势却不加以控制,没有明确目标就贸然进击敌方,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对进攻的目标、进攻的节奏了如指掌,却没有足够的兵势作后盾,取得胜利同样非常艰难。“兵之情主速”,但“速”并不是盲目求快,只有瞄准时机、掌握节奏的快速进击,势险而节短,才能达到速胜、完胜的效果。
长勺之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自此,诸侯争霸,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开始了。以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都的齐国,在一系列“举贤而上功”“修道保法”等政策的治理下,齐国国力日益富强,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
公元前686年冬天,齐国宫廷发生内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王。不久,齐国大臣雍廪伺机杀死公孙无知,可此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全都流亡在外,齐国国君的位置只好暂时空置起来。小白和纠听闻叛臣已除的消息,都日夜兼程赶回齐国,想要继承王位。两位公子在各自谋臣忠士的支持下,展开了一场王位争夺战。最终,小白略胜一筹,抢先回到齐国即位为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公子纠在这场争夺战中丢失了性命,他的谋臣管仲也被齐桓公网罗过去,收为己用。
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与齐国毗邻的鲁国支持公子纠,还曾公开出兵,试图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结果未能成功,铩羽而归。为此,齐桓公对鲁国一直怀恨在心,耿耿于怀。公元前684年,即位一年的齐桓公认为自己的王位已经稳固,齐国在自己的统治下国力强大。于是,他不顾管仲的劝阻,决定兴兵讨伐鲁国,以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不支持自己的宿怨,借征讨鲁国之机扩大齐国的疆域。
鲁国无论在领土、国力、兵力上都要次于齐国,面对气势汹汹的齐国大军,鲁庄公急忙召集全国各地军事武装力量,想要与齐军决一死战。
鲁庄公准备发兵之际,鲁国一位叫曹刿的人求见鲁庄公。曹刿出发之前,他的同乡曾问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语出《左传·曹刿论战》)意思是,战争的事有当权者安排就够了,你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却认为很多当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为国家做长远的谋划。
大战在即,但鲁庄公仍能广纳良言。听说有人对这场战争有建议,他就立即接见曹刿。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与齐国作战呢?”鲁庄公想了想说:“对于衣食等日常用品,不敢自己独自享用,都会分给臣民下属。”曹刿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因为这点信服您的。”鲁庄公又说:“祭祀宗庙和神明用的牛羊、玉帛等物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对神明非常诚实。”曹刿说:“这是小的信用,还不足以使神明降临福分给您。”鲁庄公接着说:“自我即位以来,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秋毫,但一定用诚信的态度来对待它们。”曹刿听到这里,才赞许地说:“这一点尽到了君主的责任,算是为百姓谋下福利,具备与齐国交战的基本条件了。请大王在交战的时候,把我带上。”
鲁庄公见曹刿识见不凡,非常器重他,不仅应允了他的要求,还让他和自己乘坐同一辆车赶往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鲁军和齐军遭遇于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迎战。布阵完毕后,鲁庄公考虑到齐强鲁弱,准备擂鼓进军,想抢占作战先机。这个举动被曹刿制止,他建议静观其变。
齐军擂鼓进击,接连三次,都被鲁军严密的防御挡住。曹刿观察到,三次进攻未果对齐军士气损折很大。在齐军第三次进击刚刚结束,鼓声将落未落之际,曹刿向鲁庄公表示进攻时机已到。庄公下令擂鼓进击,蓄势已久的鲁军得到攻击令,士气大震,随着鼓声杀向齐军。齐军进击收兵尚未调整阵形,便士气衰竭,被杀声震天的鲁军冲击,大败。
齐军溃逃,鲁庄公想乘胜追击,被曹刿阻止。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车轮留在地上的痕迹,发现痕迹凌乱无序,又站在战车前面的横木上观望齐军,看到齐军的旗帜杂乱不堪,确定齐军是真的败退,这才对庄公说:“现在可以追了。”于是鲁军开始追击齐军,将其一路赶出鲁国国境。
鲁庄公对曹刿的做法很不理解,战胜之后,问他这样做的缘故。曹刿说:“兴兵打仗之时,军队的士气很关键。齐军第一次擂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冲锋,士气就衰弱很多;到了第三次,士气完全低落。这时候,我军发动第一次冲锋,正是士气最强盛的时期。对方的士气衰竭而我方士气充盈,在气势上赢过了齐军,所以轻易取得战争的胜利。齐军虽然败退,但是齐军强盛,变化多端,我生怕对方利用诈败的手段来引诱我军上当。于是查看他们的车轮印迹和旌旗秩序,车轮印迹凌乱加上旌旗杂乱,可以断定齐军确实真的败逃,所以才建议您乘胜追击。”鲁庄公听后深以为然,心悦诚服。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齐强鲁弱,正面交战,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时候,哪一方更加勇敢,哪一方士气更加高涨或更能够把握时机,就变成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春秋初期,交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所谓车战,是指以战车为主要作战单位的作战方法。一乘战车配有几个附属士兵,车上有甲兵,车下有步兵。作战时,这几个士兵不离战车左右,以战车为主要掩体进行攻击,相当于骑兵的战马。战车的笨重使得两军作战之时,总要堂堂正正排列出阵形,擂鼓而战。战车的防御性能很强,相对而言,攻击性能较弱,一旦一方军队来不及排开队形,笨重的战车就会成为交战中的阻碍。
曹刿正是利用车战的这一特点,约束鲁军,待齐军三次进攻后再行反击,使鲁军士气高昂。选在齐军刚刚结束冲锋,人心松懈,来不及整束阵形的时候发起攻击,瞄准进攻的最佳时机,占尽激水之势,善用鸷鸟之节,一举击败齐军。
晋献公隐势灭虢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太过张扬,往往会招致别人嫉恨,在军事领域也是如此。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和实力最弱小的国家一样,都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国家防范和觊觎。
势,有显势和隐势之分,显势如同高山上滚落的木石,声势慑人;隐势则如静水下奔涌的潜流,蓄势待发。战争中,威势强大、锋芒毕露的武装力量,会使对手如临大敌,竭尽所能做好防御工作。此时,强大的兵势反而成为速战、胜战的阻碍力量。如何藏锋露拙,让对方消除防心,也是蓄势造势、把握战机的关键之所在。
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路诸侯纷纷自立,晋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晋献公即位后,推行一系列有益于生产和民生的政策,国力愈加富强;同时不时发起征战,扩大晋国疆域。此时,晋国南边有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这两个小国结有和平同盟,因此,虽然他们占地面积不大,国力薄弱,晋献公却不敢轻启战端,和两个国家同时发生冲突。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提出建议,把屈地出产的骏马和垂棘生产的美玉送给虞国国君,用来贿赂收买他,以便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等到吞并虢国后,再反过来攻打虞国,这样,既可以瓦解虞国和虢国的联盟,还可以耗费最少兵力把这两个国家各个击破。
晋献公听了荀息的计谋,深以为然,但是还存有两个顾虑,一是骏马和美玉是晋献公的珍宝,他不舍得把它们送给虞公;二是虞国有一位叫作宫之奇的贤臣,必然会揭破晋国的用心,到时候晋国所做的努力就白费了。荀息对晋献公说:“珍宝先给虞国,等于放在晋国之外的一个仓库里,消灭虞国后自然就能够拿回来;宫之奇这个人为人懦弱,没有强行劝谏的魄力,加上和虞公从小一起长大,太过亲近的关系反而使虞公对他的话不会十分重视。”
于是,晋献公下定决心,开始对虞国实施贿赂之计。不久,荀息就带着骏马、美玉等珍宝出使虞国。
荀息觐见虞公,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的要求:“昔日,冀国不讲道义,从颠柃入侵,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城门。冀国的实力已被大大削弱,正是由于他侵略您的缘故。现在,虢国不讲道义,在客舍里修筑堡垒,想要侵犯晋国南边的城镇。我们向您提出借路的请求,以便向虢国兴师问罪。”虞公贪图荀息带来的珍宝,同时,也不敢得罪晋国,就答应了荀息的要求,并请求由虞国为先锋,先去讨伐虢国。
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计策,苦苦劝阻虞公,但虞公已经听不下去任何话,一意孤行,起兵讨伐虢国。公元前658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也率兵前来,从虞国领土范围内行军,会同虞国军队,一同向虢国发起攻击,攻占了虢国城池下阳(今山西平陆境内)。
通过这次攻击,晋国对虢国、虞国两国的实力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明里与虞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暗地里却做着一举灭掉虢、虞两国的战略准备。
三年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在虞国境内行军讨伐虢国的要求。宫之奇又一次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下一个灭亡的必定就是虞国。我们不能再助长晋国的气焰,轻视它的野心。上一次让晋国借道而过已经是非常过分的举动了,怎么可以再来一次呢?虢国、虞国的关系,正如一句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所形容的,是密不可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虞公对宫之奇的谏言不以为然,说:“晋国与我们同宗,怎么会害我们呢?”
宫之奇为说服虞公,举起亲族反目的事例:“大伯和虞仲都是大王的儿子,大伯不顺父意,所以没有被立为储君。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他们当过文王的辅政大臣,为周王室立下过汗马功劳,记载他们功勋的盟书至今仍在盟府中保存。晋国都能狠下心来灭绝虢国,对虞国有什么仁爱之心呢?况且虞国与晋国的宗亲关系,能比桓叔和庄伯与晋国更加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后世族人没有什么罪过,却被晋献公杀掉,不就是因为他们对晋献公造成了威胁吗?至亲的人恃宠而骄,威胁到晋献公的地位,尚且被他杀掉,何况威胁晋国霸主地位的国家呢?”
虞公仍然执迷不悟,又说:“我上供给神明的祭祀品丰盛而又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的。”
宫之奇反驳虞公的论点,告诉他鬼神亲近有德行的人,而不仅仅是祭品的丰厚,并提醒虞公,晋国一旦灭掉虞国,要用自己的美德向鬼神献祭,鬼神也一样会保佑它。
可虞公心意已决,任凭宫之奇费尽口舌,仍然不为所动,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攻虢的要求。
见到把利害关系摆得如此透彻,虞公仍然固执己见,宫之奇灰心了,放弃了说服虞公的努力,带着自己的亲属族人离开虞国。临走前,他说:“虞国不会再主持今年的腊祭了,晋国吞并虞国就在这一次的战役中,不用再次发兵。”
事态的发展正如宫之奇所料。晋献公此次远征势在必得,亲自率军远行。经过三年休整的晋军军容端整,声势浩大。虞公丝毫没有怀疑,歼灭一个虢国,晋国怎么会动用如此强大的阵容呢?仍是欢欢喜喜迎接晋军进入虞国境内,让其借道讨伐虢国。
有了虞国的支持,晋军很快包围虢国都城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内)。虢国孤立无援之下,苦撑数月即被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出逃。
晋军凯旋,回到虞国境内,安营扎寨休整。虞公对晋军在虞国扎营的举动仍是没有丝毫怀疑,最终,晋国突然向虞国发动攻击,毫不设防的虞国军队在强大的晋军面前犹如以卵迎石,一触即溃。晋军俘虏了虞公,不费吹灰之力就吞并了虞国,达到最初分散虢、虞联盟,各个击破的目的。
晋国兵势繁盛,如果强行进攻,必定会遭到虢国、虞国的殊死抵抗,胜负之数难料。但晋国利用虞公贪财的弱点,诱之以利,动之以财,将歼灭两国的目的巧妙地隐藏起来,使虞公对自己深信不疑。等到虢国灭亡,晋国无后顾之忧,攻打虞国的时机成熟,再突然爆发出隐藏的兵势,从而轻松灭掉虞国。
《三十六计·假途伐虢》里描述:“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意思是,处于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敌方一旦有对小国动用武力威胁使它臣服的打算,我方万万不可坐视不理,一定要及时提醒给予援助。小国虽小,也可以通过联盟“造势”,并等待时机反击大国,往往可以取得意料之外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