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动手能力:自理才能自立,教会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1)

1.父母前面走,孩子拎箱后面跟

许多初到美国的中国人会发现,在美国随处可见这样一种现象:小孩子拉着各式各样笨重的小箱子,跟在父母身后走,而他们的父母则背着自己的包,气定神闲地走在前方,偶尔才回头看一眼跟在后面的孩子,并且很随意地说道:“快点,跟上……”

在国内,这种情况恐怕很少见,多是一些家长等候在学校门口,然后背起孩子的书包,牵着孩子的小手,急匆匆地朝前走。

小妍是国内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曾于去年赴美国参加了中美高中生交换计划,在加利福尼亚某高中学习了一年。初到美国,她在美国同学的邀请下去观看了一场小学生棒场比赛。这时她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棒球比赛开始前,一些穿着统一赛服的七八岁的小孩子们背着重重的背包,匆匆从车里出来,跟在父母们的身后。他们的父母两手空空地走在前面,并未回头看他们一眼。

小妍看到这种场景,很是感触,在中国,这种角色恐怕是要调换过来吧。

无独有偶,和小妍一道来美国作交换生的中国同学子宣也有同样的感触。她告诉小妍,在机场时她就注意到了,外国小孩通常拉着小拉杆箱在前面走,父母跟在后面,或走在前面,边走边聊天,对小孩手中的沉重拉杆箱视而不见。在中国,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父母恨不得什么都帮孩子代劳了,更别提去帮忙拉拉杆箱了。

在美国,父母们在为如何让孩子尽早独立方面下过很大工夫。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出生没多久后就让他们独宿一室,不与父母同住;天气很冷了,让孩子们穿着短裤,在宽阔的草地上奔跑玩耍,他们则站在一旁微笑观看,一点都不担心孩子会被冻着;孩子跌倒了,他们一般也不会主动跑上前,而是等着孩子自己站起来。美国父母很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因此让几岁的孩子自己拉着小旅行箱四处跑,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对1000多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在30年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20%没取得什么成就与20%取得成就的人相比,最明显的差异不是在智力方面,而是在个性与品质方面。一个具有独立性、自制力、有毅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对父母来说,如果不在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但以后会对他们的事业造成影响,还会惹出不少麻烦。

很早以前,网上流行一篇帖子,叫做《脏衣服一打包,发个邮包给老妈洗》,说的是一位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由于自理能力较差,便将脏衣服寄回家,让妈妈洗,妈妈收到了,洗完之后,又给他寄了回来。这种例子让人看后哭笑不得,中国孩子怎么会被娇惯到了这种地步呢?

现在的大部分“90后”被认为是“温室”中养大的一代,没有责任心,独立能力差,似乎随时会垮掉。但实际上,不是这些孩子们没能力,而是做父母的舍不得让孩子受苦,习惯了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

父母以为这样便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自身锻炼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机会,是一种“伟大”的犯罪。

心理学家曾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时,幼儿就会表现出自尊、高兴、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情感与态度,反之,则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情感与态度。

在美国,一个孩子从出生时起,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往往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八九个月大的孩子能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时,父母就会称赞他,亲吻他,夸他真是个出色的好孩子;五六岁大的小孩子调皮,爬上一棵小树,父母在判断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若无其事地在一旁观看,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惊慌地让他赶紧下来。

想让孩子在未来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与自信。如果父母总帮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就会使孩子内心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也会使孩子有不安全感。孩子成年之后,便会与父母有隔膜与不信任感。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于依赖父母,当子女们成年后,发现自己的一些要求没能得到满足,便会埋怨父母无能。这项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目前的“啃老”现象,说穿了,便是由父母自己所造成的。

要想让孩子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父母就必须“放手”,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关在笼中的小鸟,时间长了,翅膀便会退化,习惯了慵懒的生活,以后再把它放出来,它就无法展翅高飞了。“爱”与“害”,有时只是一线之差。

智慧心语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首先就要从让孩子背自己的书包、拉自己的拉杆箱做起,因为自己的东西自己拿,是最基本的一种自理能力。

不要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他在做的过程中得到鼓励后,就会感到“我行”,就有了自信,体会到了自我满足感。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它能成为孩子养成独立性的一种动力,而只有孩子在生活与心理上独立了,他才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性格健全的人,才能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2.不肯吃饭,那就活该挨饿

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吃饭这件事上,体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目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吃饭,一切要由自己决定,自己想吃什么,吃多少,是不是吃饱了。如果在该吃饭的时候,因为贪玩而错过吃饭时间或者是不想坐下来好好吃饭,那他就会挨饿。大人会吃光所有的食物,成心让孩子饿着。家长会让孩子明白:不吃饭是自己的选择,要为此付出代价,只有知道后果,下次才会改正。

有个在美国上学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了美国,还娶了一个“洋媳妇”叫莉亚,不久后,他们生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儿杰瑞。留学生的妈妈利用暑假时间来看望儿子一家,作为孩子的奶奶,老人自然对孙子十分疼爱。可没过多久,这位中国婆婆和洋媳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

一天中午,杰瑞闹脾气,不好好吃饭。妈妈莉亚责备了他几句,杰瑞生气地将自己的盘子推翻在地,食物洒了一地。莉亚看着杰瑞,认真地说:“你不想吃饭对吗?那你听着,从现在开始,直到明天早上,你都不能吃饭。”杰瑞小脑袋一扬,肯定地说:“不吃就是不吃。”奶奶听了不禁笑了起来,打趣地说:“你们母子俩的脾气都挺大。”

晚上,莉亚和婆婆商量,做一些中国菜。婆婆很高兴,她知道孙子爱吃中国菜,看来,莉亚是觉得孩子中午没吃饱,晚上想让他吃好点。

婆婆做了杰瑞喜欢的油焖大虾、宫保鸡丁,还有家乡的特色菜——凉面。每次杰瑞吃奶奶做得凉面时,都会美滋滋地吃上一大盘。开饭时间到了,杰瑞蹦蹦跳跳地来到餐桌旁,准备开动。这时妈妈莉亚走了过来,拿走了杰瑞的盘子和叉子,坚定地说:“杰瑞,你忘了我们的约定了吗?你答应过到明天早上都不吃饭的。”杰瑞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大声哭了起来,“妈妈,我肚子饿,让我吃饭吧。”“这可不行,你是男子汉,说过的话要算话。”莉亚说到做到,毫不留情。

婆婆开始以为莉亚只是吓唬吓唬孩子,没想到动真格的了。杰瑞在饭桌旁看了半天,莉亚就是不让他吃。婆婆心疼孙子,用盘子盛了点饭菜,端给孙子。

莉亚看到了,马上制止,“您不能这样,是他不想吃饭的,晚上也不吃。这个约定他一定要遵守。”

婆婆听了,有点不满,说:“警告一次就行了,饭也不让吃,这不是虐待孩子吗!”

莉亚还是十分坚持,“不是我们不让他吃,是他不愿意吃,他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儿子此时也劝妈妈:“妈,我看您还是别管了,莉亚这样做,是在教育孩子,不是教训。”

婆婆还想为杰瑞求情,看见儿子一直对她使眼色。她想起以前儿子和她说过,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喜欢别人插手,即使长辈也不行。婆婆很无奈,只好作罢。那顿饭,可怜的杰瑞坐在地板上玩了半天玩具,看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可口的饭菜。

婆婆此时也明白了莉亚让她做中国菜的目的。下一次,杰瑞要是再闹情绪扔饭碗时,就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着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味的情景。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啊,看着别人吃的感觉更不好受!

睡觉前,婆婆和莉亚安排杰瑞睡觉,杰瑞还是撅着小嘴问:“妈妈,我饿,我想吃奶奶做的凉面,可以吗?”莉亚笑着摇摇头,表示还是不可以。杰瑞很无奈,又问:“那明天一早起来总可以吃了吧?”“嗯,当然可以了。”莉亚温柔地说。

这以后,杰瑞每次吃饭都很积极,他可不想因为罢餐而饿肚子。婆婆想起自己老家的外孙女,像杰瑞这么时,每次吃饭,好几个大人端着饭菜在她屁股后面追着要喂她,她还是不吃,每次吃饭都和大人谈条件,先买玩具再吃饭。

美国人认为,犯错误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儿童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告诉人们,孩子将来必定要自己走路,过自己的生活,无论何时,他都要独立。所以有必要趁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经验,有些事必须父母拿主意。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父母会捧着饭碗,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喂饭。

孩子挑食,大人就或哄或逼一定要求他吃下去;孩子不吃了,大人会要求他再多吃一点。如此一来,一顿饭往往会耗去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闹得大人孩子都吃不好。不难看出,中国的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定义孩子。

美国妈妈才不会“关心”孩子吃饱没吃饱这个问题,到了吃饭的时间,把饭菜摆上桌,孩子吃不吃由自己,吃成什么样也不管。吃饭时间结束了,会马上端走食物。美国家长这样认为,如果这顿不好好吃,等到孩子尝到饥饿的滋味后,下一顿就绝对会乖乖吃。

不能娇惯他们的性格,让他们随心所欲,这是美国人教子的方法。孩子必须要明白,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吃饭时间就得吃饭,错过了就要饿肚子。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美国家长这样做,就不担心孩子的身体吗?其实,美国家长当然关心孩子的饮食,但和中国家长相比,有很大差别。

美国家长不会强迫孩子吃饭,更不会想到让孩子吃高级营养品。比起那些,他们更愿意在食物和烹调方式上下工夫,他们也不希望孩子吃那些没有营养的零食。

在美国,从孩子会拿餐具那天起,大人就不再喂他们了,而是让孩子自己吃,即使吃得满脸都是,弄脏了衣服,大人也不会责备。而且,美国的孩子自从上学以后,一般会在学校解决午饭,不会像中国一样,家长下班给孩子做饭或者去学校送饭。孩子在学校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美国的家长不会过问。

家庭贫困一点的孩子会带午餐到学校,但他们带的饭很简单,有时是三明治,有时是汉堡。家长不会阻拦,也不操心。

美国家庭的餐桌上,虽然食物量不大,但种类很多,孩子们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很多孩子不爱吃青菜,但家长从来不强迫他们吃。孩子只要说吃饱了就可以离开餐桌,去做自己的事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美国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他们对自己很自信,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独立性都很强。

智慧心语

孩子的教育,从吃饭开始。美国妈妈让孩子吃饭,不会采取强迫,而是会多花一些心思在孩子的饮食上。例如改变餐厅的环境,把餐桌布置得生动有趣,增添饮食气氛,变换食物种类,把食物做成美丽的图案,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这样,在每次吃饭时他们都会期待妈妈做的美味。

3.球鞋穿反了,自己来改正

美国当代名师莎伦·德雷珀说:“犯错误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美国的父母也是这么做的,看到孩子犯错后并不急于制止,这和中国父母截然不同。

中国的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少犯错误,并认为不犯错误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

在一个国际幼儿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每当下午放学,家长们都要来到学校接孩子回家。一天,家长们照常来接孩子,此时几个孩子正在沙坑里玩沙子,旁边有小卡车、桶、铲子、漏斗和瓶子等。

两个家长走了过来,一个是美国小孩的妈妈,一个中国小孩的妈妈,不同国籍的两个妈妈在指导孩子的方式上,此时有了不同的表现。

美国小孩想把沙子放进瓶子里,他先用小铲子把沙子放进漏斗里,然后再把漏斗连同里面的沙子移动到瓶子里,可是在移动漏斗的过程中,沙子已流失了大半。于是他不得不加快速度,此时,他的妈妈站在一旁什么都没有说也没有做,只是看着。

孩子反复试了几次之后,终于发现了奥秘,他这次先把漏斗对准瓶口,再用铲子装沙子,果然,用这个方法很快就装满了一瓶沙子,美国妈妈高兴地拍手称赞孩子。

一个中国小孩也同那个美国小孩一样,先忙着往漏斗里装沙子再往瓶子里灌。但不同的是,他的妈妈看到孩子手里的沙子一会儿就漏光了,忍不住直接上前去,教孩子把漏斗先对准瓶口,再装沙子。

这样,孩子没有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就学会了正确的方法,孩子玩了一会儿他就不玩了,因为总是这样灌沙子也没什么意思,貌似事情一经简化对孩子来说就没什么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