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师课堂教学与自我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节 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观

1.调查概要

在此调查中采用由Horwitz开发的BALLI调查表,参考板井(1997)、阿部(2009)的调查表,从日语学习的难易度、适应性、学习策略、日语学习的动机、教师的作用、媒介语六个方面制作了有关日语学习观的29个项目的调查表。要求学生对其作出5段评价(①非常反对、②反对、③不太清楚、④赞成、⑤非常赞成)。调查对象为3所理工科大学的日语专业学生,其中1年级58名,2年级62名,3年级64名,159名,共243名。实施时间是2010年1月。实施方法是在课堂上不记名回答。共收回243份调查问卷。去掉无效调查问卷后,从1到4年级中分别任意抽取了53名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2.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观整体倾向

首先算出学生对日语学习观的五段评价的平均值。各个年级平均值在4以上(包括4)和2以下(包括2)的项目如以下表4-1所示。

表4-1显示全体学生对“能够让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课堂是很好的”一项持有赞同意见,对“学生是为考试而学习日语的,课堂活动很浪费时间”一项持有反对看法。从而可以认为学生对课堂活动持有积极态度。教师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课堂氛围。从学生赞成“听录音练习是很重要的”这一项可以认为学生学习日语时比较重视交流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个年级的听力能力的培养,采用交际型教学法。从学生赞成“了解日本文化对学习日语很重要”这一项来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适当地贯穿日本文化的讲解,使文化与语言融为一体。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融入型学习动机。从学生对“如果我日语学习不好,责任在于老师”“老师的建议即使不适合,学生也应照着去做”持有反对看法可以看出,学生对日语学习有一定的自己的看法,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除此,学生普遍赞成“学生的第一位日语老师对他的日语学习影响很大”。从而认为1年级的日语教师作为学生的日语启蒙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表4-1 学生全体赞成和全体反对的项目

除去上述表4-1中学生全体赞成或是全体反对的项目,对剩下的项目进行了一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学年学生的日语学习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又通过tukey法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年级与4年级、3年级与4年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不同学年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观的变化

接下来通过表4-2看一下每个学年具体项目的变化状况。

表4-2 各个学年学习观的变化

首先,从1年级到4年级五段评价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的(结果中没有呈上升趋势的)只有“21.认为老师安排的定期考试对学生有帮助”一项。学生的看法逐渐从接近赞成(五段评价的平均值为3.64)到接近反对(五段评价的平均值为2.09)。从而可以认为课堂考试并不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随着学年的增高,教师应该考虑用除了考试以外的其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诱发学习动机。

然后,看一下1年级、2年级(或3年级)、4年级的五段评价的平均值呈上升或是下降趋势,而2年级(或3年级)却不在此趋势内的项目。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我具有学习日语的天分”的项目持有中立看法。而2年级学生持有反对的看法。对于“擅长数学等理科的人不擅长学日语”一项大部分学生持有反对的看法。而2年级的学生持有接近中立的看法。从而可以推测理工科大学的日语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动机偏低,有可能在1年级的学习中受挫,造成2年级时丧失学习信心。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变化,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信心。对于“反复、大量的练习对日语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项,1年级的学生持有赞成看法,2年级时变成中立看法,3年级时又变成接近赞成看法,而到了4年级又变成了接近反对的看法。从此得知随着学年的变高,学生逐渐对大量的反复练习失去了兴趣,可能更倾向于情景练习。而3年级可能会由于日语能力测试等考试的原因,使得一些学生在这种特殊诱发学习动机下,又倾向于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了。只有3年级对“日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语法”一项持有赞同看法也可能是由于此原因。对于“日语好将来就会有好的就业机会”一项,1年级持有赞成看法,3年级接近赞成看法,2年级接近中立看法,而4年级接近反对看法。从此可以认为教师在1年级和3年级时可以通过工具动机来提高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而在2年级和4年级时如果也用工具动机一成不变地试着提高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可能会适得其反。从“教师应当布置作业给学生”、“日语学习必须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这两项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随着学年的变高,对教师的依赖也在变低,自主学习能力在变强。但是可能会由于3年级有日语能力测试等考试因素,学生在3年级时又会变得有依赖教师的倾向。对于“老师应该全部用日语授课”一项,1年级持有反对看法。到了2年级和4年级逐渐变成中立看法。可是3年级时是接近反对看法。往往教师会认为随着学年的增高,课堂中学生对媒介语的要求会越来越少。但此结果表明教师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推测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根据该学年的具体特征具体对待。在3年级时学生对媒介语的要求变多的理由也可能是因为日语能力测试,学生需要准确掌握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的差异等。因此学生会产生用汉语去理解可能会放心的心理。

4.综合讨论

上述对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观的变化进行了横向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型课堂和融入日本文化讲解的课堂持有赞成看法,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差异体现为,朝气蓬勃的1年级学生身为初学者,为了打好基础比较认真,对教师的依赖是比较大的,学习日语时借助母语较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用日语可能会使有些学生感到心慌紧张。而作为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在1年级时学习动机低而造成没能很好地适应日语学习,在2年级时丧失学习日语的信心。因此教师应注意到该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3年级课业任务增多,学生感到了日语能力测试和竞争带来的压力,日语学习的认真程度又有所提高,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多多指导使其更加优秀。但同时也是因为此时期存在着考试这样的特殊因素,造成了学生重视语法,依赖教师,期待汉语解释等不同于2年级的学习观。到了4年级,学生会因为就业等原因更加注重使用日语。同时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学生认为日语的好坏并不是就职的决定因素。此时期不要同1年级时一样,一味地提高学生的把日语作为工具的学习动机,要从交流、日本文化等角度通过融入型学习动机来提高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学习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学习观是有所变化的,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不同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观。这就又一次体现了因材施教在教育中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