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防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1.药品因素

(1)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药物所含有效成分是药品不良反应基础,有时化学结构上的细微改变可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酮洛芬和氟比洛芬,在化学结构上只相差1个氟离子和1个酮基,前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后者可达52.5%。

(2)药物理化性质。口服药物的脂溶性越强,越容易在消化道吸收,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氯喹在肠道吸收快而充分,对黑色素的亲和力大,容易在黑色的眼组织里蓄积,引起视网膜变性。

(3)给药剂量。主要表现在A型反应,其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如阿司匹林在少数人中引起耳聋,在剂量为600~899mg时,发生率为0.1%,当剂量为900~1199mg时,发生率可达4.5%;螺内酯致男性乳房增生,剂量为100mg时发生率为0,而200mg时为17%,300mg时则达27%。

(4)给药途径和方法。氯霉素口服给药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高,但胃肠道外途径给药时少;抗生素类药注射给药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大于口服给药。

(5)杂质。药物在生产、保管、运输过程中可能混进的杂质和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情况产生的杂质。也能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霉素生产发酵过程中产生青霉噻唑酸、青霉噻烯等在人体内可引起过敏反应。

(6)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用药经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如抗结核药物在强化期治疗为四种药物联用,起到增强疗效作用,但合并使用会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随合并用药增加而增加,如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对肝脏不良反应比单用时明显增加。

2.机体因素

(1)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种族、民族的人有不同的遗传特点。慢乙酰化者在日本人、因纽特人中很少,欧美人口约占50%~60%,中国人为26.5%,吡嗪酰胺的肝脏损害发生率在非洲为3.6%,在中国香港为27.3%。

(2)性别。一般情况下女性药品不良反应率较男性高,调查1760人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为7.3%(50/682),女性为14.2%(68/478)。如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贫血,男女比例为3∶1。但也有相反的,不能一概而论。

(3)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而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如青霉素在体内的半衰期,青壮年约0.55h,老年人可达1h。调查1600人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60岁以下为6.3%(42/667), 60岁以上为15.4%(76/493)。

(4)血型。有报道口服避孕药在少数人可引起静脉血栓,血型为A型的多发于O型血的人。

(5)食物、营养状态。食物中脂肪多,脂溶性药物吸收得多,吸收速度快,容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食物中缺乏维生素B6的患者,服用异烟肼后发生神经系统损伤的多。体内脂肪多的人,脂溶性药物容易在脂肪中储存和再释放,使半衰期延长。

(6)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原有肝功能损伤者,服用要与肝脏代谢转化的药物时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丙硫异烟胺等,原有肾功能损伤者,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容易出现肾毒性。有心功能障碍者使用左旋多巴容易引起室性心律不齐。

(7)个体差异。同时健康人每天使用同样药物后,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血药浓度也可以有很大差别,药敏也不尽相同,例如,多数人用苯巴比妥治疗以后出现镇静作用,少数人则表现出兴奋作用。

3.环境因素

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诸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化学、物理因素,这些因素或直接损害人体,或通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或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系统,或通过与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而损害人体功能。如人体内胆碱酯酶可以被有机磷抑制;苯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铅能引起神经衰弱、溶血性贫血和末梢神经炎;苯巴比妥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汞也可引起震颤、牙龈炎、牙齿脱落等症状,三硝基甲苯可引起肝损害和白内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