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医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与治疗
上焦消渴的辨证分型
上焦消渴的发生与心、肺的关系密切,与胃热也有一定的关联。按上焦消渴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机可将其划分为三种较为主要的类型:
心火亢盛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渴多饮,且喜欢饮用冷水,口舌生疮、烦躁、心悸怔忡、失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或脉细数等。
(2)症状形成原因
心火亢盛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心阴不足,二是肾水不足导致的水火不能相济。燥热体质的人容易耗伤心阴,导致心神失养,引发心烦、失眠、心悸怔忡、口舌生疮等症。心火亢盛定会损耗津液,导致口渴多饮且想喝冷水等症。若心火移至大肠和小肠,就会出现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脉热盛等症。
(3)治疗法则
根据心火亢盛型消渴病的症状、病因、病机,主张在治疗时以清心降火、滋补心肾之阴为主,以达到降心火、生肾水、交通心肾的功效,最终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肺热津伤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干舌燥、烦渴欲饮、小便次数多、气短乏力、精神不济、自汗等。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症状形成原因
肺脏属人体上焦,有宣发肃降的功能。宣发功能可将人体津液输布于全身,肃降功能则是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输于膀胱。津液若不能输布于全身,就会大量输于膀胱,再加上肾失固摄,则会出现尿频而多的症状。若燥热之邪伤及肺脏,则会阴液不足,导致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等症状。燥热还伤津耗气,让病人出现气短乏力、倦怠自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等热盛症状。
(3)治疗法则
根据肺热津伤型消渴病的症状,治疗时主张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以恢复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
肺胃热燥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烦渴欲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色赤黄等。
舌脉:舌苔黄燥,脉洪大。
(2)症状形成的原因
肺胃热燥型消渴病与饮食不节、积热于胃的关系密切。胃热会上灼于肺,导致肺热。而肺热定会伤及津液,使津液耗损,进而引发烦渴欲饮的症状。肺胃热燥型消渴病患的津液不能输布于全身,虽然饮水多,但水自趋下泄,表现为尿频量多、尿色赤黄等症。胃乃水谷之海,胃热过盛就会出现消谷善饥等症状。肺胃热燥上溢,又会出现呼出气热、舌黄苔燥、脉洪大等症。
(3)治疗法则
治疗肺胃热燥型消渴病,主张以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为主,以达到恢复气阴、清除肺胃燥热的目的。
中焦消渴的辨证分型
中焦消渴的病灶部位主要在脾胃。中焦消渴与脾胃虚弱、热燥和胃火炽盛、脾气不足关系密切。按症状表现、病因、病机可将中焦消渴划分为5种类型:
胃阴不足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干舌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燥、消谷善饥或饥不欲食、形体消瘦等。
舌脉:舌红津、脉细数。
(2)症状形成原因
胃阴不足会使津液不能上承,则出现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等症。夜间阴虚症状更加严重,因此夜间口舌干燥的症状也会更加严重。胃阴虚会生热,热能耗伤津液,使胃的消化功能随之减弱,导致出现饥不欲食之症。胃阴不足、津液缺失,会影响水谷精微物质的输送,从而出现形体消瘦、舌红津少、脉细数的症状。
(3)治疗法则
根据胃阴不足型消渴病的病因和病机,治疗时应以滋阴养胃为主。
胃热亢盛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形体消瘦、口苦口臭、牙龈肿痛等。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2)症状形成原因
胃火亢盛可消耗人体内的水谷精微物质,以致全身不得濡养,加上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热盛,津血耗伤,就会出现形体消瘦、消谷善饥之症。胃火亢盛还会损伤津液,以致出现大便秘结、口苦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等症状。
(3)治疗法则
胃热亢盛型消渴病的治疗要以降火清胃、滋阴增液为主。
脾气不足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食欲不振、口渴多饮、腹胀腹泻、四肢无力、气短乏力等。
舌脉: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
(2)症状形成原因
脾气不足与饮食不节或久服药物联系密切。脾气不足,则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调,进而出现食欲不振、口渴多饮、腹胀腹泻、四肢无力、气短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等症状。
(3)治疗法则
脾气不足型消渴病的治疗,使用健脾补气类药物最有效。
肠燥津伤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秘结、津少干燥等。
舌脉:舌红苔黄,脉实而有力。
(2)症状形成原因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热结燥热,会耗竭津液,导致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热结肠燥,会导致大便秘结,而肠燥津伤又会导致舌红苔黄、脉实而有力等症。
(3)治疗法则
针对以上症状,肠燥津伤消渴病应给予滋阴生津、润肠通腑类药物的治疗。
湿热中阻型消渴症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渴不欲饮、饥不欲食、口苦口腻、脘腹闷胀、四肢沉重、皮肤瘙痒、小便赤黄、便秘或腹泻等。
舌脉: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或濡缓。
(2)症状形成原因
湿热蕴结脾胃,可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影响津液输布,从而引发口渴易饥、口苦口腻、便秘腹泻等症状。
(3)治疗法则
肠燥津伤型消渴病的治疗应该给予清热燥湿类药物,以起到恢复脾之升清运化的功能。
下焦消渴的辨证分型
下焦消渴的发生与肝肾功能的失调关系密切,其病机是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肾之阴阳两虚,主要类型有以下3种:
肝气郁结型消渴症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渴多饮、善饥多食、尿频、尿甜、口苦咽干、胁肋满痛、胸闷心烦、急躁易怒等。
舌脉: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
(2)症状形成原因
情志不调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使津液不能上承,而出现口苦咽干、口渴多饮等症状。气郁则化火,因此肝气郁结型消渴病还容易出现胸闷、心烦、头晕、目眩、急躁等症状。
(3)治疗法则
肝气郁结型消渴病使用疏肝解郁法治疗较为有效。
肝肾阴虚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尿频量多、尿甜、尿浑浊如膏脂、腰膝酸软、全身无力、头耳鸣、遗精、全身瘙痒等。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2)症状形成原因
肝肾阴虚多是因为肝脏疏泄过度和肾脏固摄失常,因此会导致津液下输膀胱,出现小便频多之症。尿浑浊如膏脂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大量水谷精微物质。
(3)治疗法则
进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润燥止渴等疗法,肝肾阴虚型消渴病能较好地得到控制。
阴阳两虚型消渴病
(1)症状表现
症状:尿频量多,且混浊如膏脂,夜尿尤其多,面色发黑,耳轮黑干,腰膝酸软,肢冷畏寒,阳痿早泄等。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2)症状形成原因
肾脏长久阴虚定会损及阳气,形成阴阳两虚之症,导致肾脏固摄功能减弱,出现尿频、尿液混浊如膏脂、夜尿尤多等症状。肾虚还可导致阴津不能濡养皮肤、腰膝,所以会出现面色发黑、腰膝酸软之症。另外,人体的阳气亏损,肢体得不到温暖,导致命门火衰,进而出现四肢怕冷、筋脉迟缓、阳痿不举等症状。
(3)治疗法则
阴阳两虚型消渴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服用阴阳双补、补肾固肾类药物。
消渴病在中后期的辨证分型
消渴病按病机病因,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根据病情的发展,消渴病在中后期会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发展到中后期,五脏功能都已失调,应该加强辨证治疗。中后期的消渴病常见的有以下4种:
气阴两虚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渴不欲饮、口舌干燥、气短乏力、自汗疲倦、多食易饥、腹胀腹泻、五心烦热、盗汗潮热、头晕耳鸣、失眠心悸等。
舌脉:舌淡胖,脉弱或脉细弱。
(2)发生原因及疗法
消渴病中后期出现气阴两虚型消渴病的几率约30%~50%。这一类型的消渴病没有明显的燥热表现,也没有显著的饮水多、排尿多、进食多等症状。气阴两虚的发生与心、肾、肝、肺、脾五脏都有关系,其中与肾阴虚和脾肺气虚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这种类型的消渴病的治疗药注重滋阴补肾、健脾补气。
脾胃虚弱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渴多饮、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四肢无力、气短乏力等。
舌脉:舌淡胖大且边有齿痕,脉细弱。
(2)发生原因及疗法
与气阴两虚型消渴病一样,脾胃虚弱型消渴病也比较常见,它与饮食不节、长期服药有很大关系。这类消渴病患的燥热症候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和气虚。治疗这类消渴病要注重健脾补气之法。
湿热中阻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渴多饮、脘腹闷胀、恶心胸闷、四肢困重、皮肤瘙痒、大便干燥或稀薄、小便赤黄等。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发生原因及疗法
消渴病发展到中后期,脾脏受损,导致湿邪内蕴,久而化热。再加上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就会导致湿热内滞,并引发一系列症状。对于湿热中阻型消渴病患,使用清热燥湿类药物最为有效。
淤血内滞型消渴病
(1)症状及舌脉
症状:口干咽燥、饮水多、消谷善饥、尿频、头痛、胸痛、胁肋胀痛、面色暗紫、四肢疼痛麻木。
舌脉:舌紫暗,舌面有淤斑淤点,脉细涩。
(2)发生原因及疗法
这一类型消渴病发生和发展,与血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治疗时要使用活血化淤法。根据具体的症状,可使用滋阴益气活血法、滋阴补肾活血法、温阳活血法、疏肝活血法等疗法。
中医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中医认为,消渴发生的原因是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口渴多饮、善食易饥、尿频量多分别是上消、中消和下消的症状表现,统称为消渴。那么中医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
(2)消渴初期,“三多”的症状不明显。得病一段时间后,常并发眩晕、雀目、肺痨、卒中、胸痹、疮疖等,严重时可见烦渴、呕吐、头痛、腹痛、呼吸短促甚至是昏迷厥脱危象。
类别诊断
(1)燥热伤肺。头痛身热,缠喉难出;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胃燥津伤。口干欲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
(3)肾阴亏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失眠,毛发脱落,牙齿松动,视物模糊;咽干口燥,入夜尤甚;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尿频量多,浑如脂膏;舌红无苔,脉细数。
(4)阴虚阳浮。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耳鸣,喉痛咽干,口有异味;唇红口干,呼吸深快;舌质红绛,苔灰或焦黑,脉微数疾。
(5)阴阳两虚。面色黧黑,耳轮枯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畏寒;尿频,饮一溲一,色浑;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疗效诊断
(1)未愈。症状无变化或稍有减轻,身体各项指标不达标。
(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仍伴有一些消渴病症,身体各项指标大有改善。
(3)治愈。症状消失,身体各项指标经多次检查都已正常。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法则
法则一:清热滋阴
清热滋阴法是古代医家治疗消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血中伏火、燥热伤肺、胃热炽盛、肺胃燥热、肠燥津伤等症状。凡是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七情失调等因素导致的阴津亏耗、燥热偏盛、舌红少苔、脉弦细等症状,都可以采用清热滋阴的治疗方法。
阴虚热盛型的消渴病患病程较短,通常为1~2年,发病的年龄较小,通常是40~50岁的中年人,且一半以上的病患伴有并发症。这种类型的消渴病人有11.8%是消渴病的早期。
实验表明,有清热滋阴功效的中药,对阴虚热盛型消渴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这种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液渗透压及细胞内脱水,或通过直接降低血糖来发挥作用。所以,清热滋阴法适用于单纯性糖尿病、早期糖尿病和大多数糖尿病并发症。
法则二:健脾补气
总体来说,气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功能。在人体内,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生理功能。如果气虚,全身多个系统的机能就会发生减退,同时气虚也是阳虚、脾虚、肾虚等病症的最初表现。应该说,气是构成人类生命的基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脏腑活动的根本,有“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之说。脾属人体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抵御病邪的防御系统的一部分,与免疫功能有重要的联系。脾将水谷精微之物不断输送于周身各部,使人体各器官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说,脾胃是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健脾补气法是通过健脾药物的治疗,使消渴病患恢复脾胃化输津液和布化精微的功能,让人体津液和水谷精微代谢恢复正常。“阴平阳秘”则消渴止。因此,消渴病患无论是否有脾虚的症状,都可以采用健脾补气法进行治疗。
法则三: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肝脏有疏泄之功能,管理全身气机的通畅,可以推动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运行。肝脏调节脏腑的气机升降,可以协助完成五脏六腑对水谷精微之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废物的排出,以使其不至于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导致疾病。
肝气郁滞型消渴病常见的症状是: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口苦咽干,两肋胀痛,嗳气,心烦,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尿多味甘,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受情志所伤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上炎肺胃,消烁肺阴,导致肺胃燥热,会让病患口渴欲饮;若横逆克土,胃火内生则消谷易饥;肝郁化火,日久必会损伤肝阴;肝肾同源,若肝阴受损,肾阴必会受损,肾虚无以约束,不能固摄,水液精微直趋下行,就会出现尿多而甜。肝失疏泄,气郁不行,淤血内停则会导致出现消渴病的并发症。
由此看来,疏肝解郁法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使用疏肝解郁法治疗时要选用逍遥散加减(中医处方,根据古来汤方,斟酌病人情况,加进和减去几味药,叫做某某汤加减)调治。
法则四:补肾填精
消渴病虽有不同的病机和症状,但归根结底是由肾虚所致。肾与消渴病的产生及预后关系极为密切,肾虚贯穿消渴病的始终。补肾法是古今医家都推崇的一种治疗消渴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的水火之脏,内藏真阴,而寓真阳。糖尿病是由阴阳蒸腾气化功能失常而导致的,所以治疗糖尿病的补肾法要本着“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滋阴的同时要适当添加助阳之物,以到达“阴得阳升、源泉不竭”的功效。如果阴已经损及阳,则应该阴阳并调,不能用纯阳之物,以免温燥反作用于肾阴,不利于病情的缓解。临床常用的补肾药方是六味地黄丸。
法则五:活血化淤
在辨证论治糖尿病的基础上,活血化淤法是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原则。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要根据临床病症灵活运用,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滋阴活血法。常用一贯煎、玉女煎、六味地黄丸等药物,再加入活血化淤之品。
(2)益气活血法。常选用补阳还五汤、圣愈汤等,主要适用于气虚兼淤者。
(3)理气活血法。常选用血府逐淤汤、复元活血汤等,主要使用于气滞血淤者。
法则六:润燥泻下
润燥泻下法主要治疗因常食肥腻之物导致的大便秘结、多食易饥、口渴欲饮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常食肥腻厚味、辛辣刺激之物,会严重刺激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使食物积聚于胃并酿成内热,消耗津液,致使肠燥津枯,大便秘结。阳明燥热内盛,伤津耗液,就会多食易饥,口渴欲饮。
润燥泻下法主要分为3种:
(1)荡除燥结法。常用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阳明腑实、津伤燥结者。
(2)泻下淤热法。常用桃仁承气汤,主要用于下焦蓄血、淤热互结者。
(3)润肠通腑法。常用麻子仁丸,主要用于阳明里热炽盛、肠燥便秘者。
法则七:“三消”辨治
(1)上消
上消由肺热伤津引发,治疗时应当以润肺清心、生津止渴为主。临床上常用消渴方和二冬汤加减调治。
(2)中消
中消由胃热炽盛引发,治疗时要以清泻胃火、滋阴保津为主。临床上常用玉女煎加味对其进行调治。大便干燥严重者,说明津伤严重,胃肠燥甚,肺气不通。治疗时首选增液承气汤,以润燥通腑。
(3)下消
下消由肾亏引发,主要分为肾阴亏虚和阴阳两虚两种:
·肾阴亏虚型下消。治疗时以滋阴固肾为主,选用六味地黄汤。对于伴有困倦乏力、气短等症状的肾虚兼气虚患者,要用生地黄饮子煎汤服。
·阴阳两虚型下消。治疗时要以滋阴固肾为主,临床首选肾气丸。
法则八:中后期消渴病分型辨治
随着消渴病情的发展,消渴中后期可能出现各种“变症”,要对其辨证分析,采用正确的治疗法则。消渴病中后期的各种类型的治疗法则如下:
(1)气阴俱损型。这是消渴病中后期常见的症状,应以滋阴益气为主,可采用玉泉丸等方药,以养阴补元、生津益气。
(2)脾胃气虚型。这一症状的治疗要以益气健脾为主,可采用参苓白术丸等方药,以醒脾健胃、益气生津。
(3)肝气淤滞型。治疗重点为疏肝解郁,要采用逍遥散加减等方药,以疏肝理气、补肝祛火、解郁镇静、调和肝脾。
(4)淤血内停型。治疗重点是活血化淤,可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味(在原方基础上增加几味药,来增加辅助治疗主症或者直接治疗兼症的疗效),以滋阴理气、补血活血。
(5)湿热中阻证。治疗重点是清热利湿,可采用黄芪滑石汤加减,以清热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