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梦想成真的故事(7)
61.作画中的领悟
黄慎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他从小就跟一位老画家上官周先生学画,学得很认真,也很刻苦。经过一段时日,就将上官周画花鸟、山水、楼台的艺术技巧与精神实质学到手了,并且画得很好。大家都夸赞他的聪明,说他已学到家了。而黄慎自己却觉得不满足,好像是缺少了一点什么很要紧的东西,依旧对自己的画不满意。
有一天,他又捧着先生上官周的名画学习,忽然叹着气说:“吾师上官周先生技绝,我难以与老师争名啊!但一个有志气的少年应当自立。我黄慎岂肯永远居于人后!”他像发了疯似的,忘了早晨与黄昏,忘了饱饿与冷热,好几个月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但就是找不到一条新的途径。
上官周知道了学生的苦闷之后,就启发黄慎去多读多看。黄慎听了老师的指点,书法学怀素,诗仿金元,画摹天池,博览百家作品。但到了他自己作起画来,却觉得画中处处有别人的痕迹,还是闯不出自己的路。
有一天,上官周忽然问黄慎:“你读过张钦的诗吗?”
黄慎说:“先生,学生读过了。”过后,黄慎回去之后又细读张钦的诗,才知张钦诗中有画,所以诗的意境很美。他不禁问起自己来:“张钦诗中有画,你黄慎画中要不要有诗?”
之后,黄慎依旧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终于领悟到:上官周先生的画、张钦的诗、怀素的字,它们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样一来,黄慎豁然开朗,眼前天地开阔了。他匆匆忙忙地跑进最近的一座店铺中,向店老板借了纸与笔墨砚台,就在店堂的案桌上面挥起画笔,画起他心中的那些美妙的东西。
黄慎这个稀奇古怪的举动,惊动了店里的老板伙计,更招引得过路的人们进店堂来看个究竟,不久,店堂里外站满了看画画的人。黄慎好像没有看见一个人,只专心致志地挥着他的画笔。画好了,笔一掷,忽然拍着案桌大叫起来:“我得到了!我得到了!”而围观的人们听不懂怪画家的怪话,只望着他作的画,画面上笔墨不多,画的什么也看不清楚,还以为这画家是发了疯。
黄慎这才发现许许多多人围着看他的画。他向大家笑嘻嘻地挥挥手。围观的人们开始散去,说也奇怪,离开一丈多远,再看看那画面,潦潦草草的笔墨突然显现成几茎水仙,有的才长出,有的开着两朵鲜嫩嫩的花。那水仙花,充满着初生勃发的神态。大家越看越喜爱,异口同声称赞:“怪人怪画,就是怪,就是好!”
黄慎默默地微笑着卷起画,向店老板道了谢,就从人缝中挤开一条路走了。
上官周先生后来看见学生黄慎突飞猛进,喜不自胜,逢人就说:“吾的门下有黄生,犹如王右军之后有个鲁公一样。”
故事启示
在学习生涯中,不要轻易地就满足,要永远努力追求,正所谓学无止境。虽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学海无涯,做人一定要懂得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62.木梳和和尚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有何用?岂不是拿人开涮!把我们当笑话看!
过了一会儿,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了三个应聘者。于是,负责人对剩下的3个应聘者交代:“以十天为期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十天的时间很快就到了,三个人都来见负责人。于是,负责人问第一个人:“你卖出了多少?”回答说:“一把。”
“怎么卖的?”
第一个人讲述了历尽的辛苦,以及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他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了一把。
负责人又问第二个人:“你卖出了多少?”
回答说:“10把。”
“怎么卖的?”第二个人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了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上共有10座庙,于是就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又问第三个人:“你卖出了多少?”
回答说:“1000把。”负责人惊,问:“你又是怎么卖的?”
第三个人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他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住持闻后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他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积善梳”的施主和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也更旺。这还不算完,好戏跟在后头。住持希望他再多卖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种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荒诞不经。但梳子除了梳头的实用功能,有无别的附加功能呢?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故事启示
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可能的。换一个角度,就可以在不可能中发现隐藏的契机,在智者眼里,困境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只是我们未曾想过。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如何思考问题了。
63.毛遂自荐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受命去楚国讨救兵。他挑选了十几个文武双全的门下食客,正准备出发,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同去楚国。
平原君问:“您在我的门下有多久了?”
毛遂答:“已有三年了。”
平原君冷冷地说:“一个贤能的人活在世界上,好比一把锥子藏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立刻就能看见,可是您在我这里都三年了,我从没听说您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呢?您既然没什么才能,带您去又有什么用呢?”
毛遂说:“要是我毛遂早被放在袋子里,就可脱颖而出,那就不仅仅是锥子的尖儿穿露出来了。”
平原君见他善于言辞,态度又诚恳,就带他同行了。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考烈王在朝堂上商量着联合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余十几个人在台阶下等着。平原君和楚考烈王两人谈了半天也没个结果。
这时,毛遂忍不住径自走到平原君身边,说:“该不该联合抗秦,几句话就行了,怎么半天了还没说完呢?”
楚王冒火了:“我跟你主人商量天下大事,怎么要你来多嘴?还不快给我下去!”
毛遂拿着宝剑,快步靠近楚王说:“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份儿,这怎么叫多嘴?”
楚王见他按着宝剑,心里很害怕,嘴上软了下来:“那么,我倒要听听你有什么高见呢?”
毛遂说:“楚国有5000里土地,100万兵甲,称得上威势赫赫。但是,秦国的白起,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子只带了几万兵马,就占了你的好几座城,把你们国都拿去改成了秦国的南郡,你们的祖先也遭到了他们的蹂躏。这样的耻辱、这样的仇恨,每个楚国人永生永世也忘不了,难道大王就不想雪耻报仇吗?今天跟您商议抗秦的事,还不是为了楚国,怎么单单是为了赵国呢?”
这几句话就像锥子似地扎在楚王的要害之处,楚王无法辩驳。只得温和地说:“对,对,我同意与贵国联合抗秦。”
毛遂三言两语,就使楚王和平原君歃血为盟。堂下的十几个人,都佩服毛遂的胆量和辩才,纷纷说:“这把锥子,今天算是脱颖而出啦!”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遂拜毛遂为上客。
故事启示
有时候,成功离我们很近,却又很遥远。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胆量和魄力,有些困难就是一层薄薄的纸,轻轻一捅就能抓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