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能赦小过是高人
孔子的一个朋友要出任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他问孔子他这个官要怎么当?孔子曰:“赦小过,举贤才。”孔子的意思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选人才应该看大局,只要他能在大局上胜任他的工作,那其他的非关键细节,领导者可以更加宽容一点。如果领导处处挑剔,用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来要求下属,只会造成负面影响。
南怀谨说:“领导人同时是老师,对部属小小的错误,马马虎虎让他过去,充其量喊到房间里告诫他。在历史上看到的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错误,当众不说,召到房间里,关起门来责备一顿,出了房门,当主管的自己背了过,宣称是自己的错,不关那个部属的事。古代许多大臣都有这种气度,不是用手段,而是一种厚道的修养,这是高人。”
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着各式各样的名马。有一天,几匹马突然逃跑,管理名马的牧官大为惊恐,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农村找到了部分疑似马的骨头。牧官怕秦穆公震怒,就抓了村里的农民向穆公报告说:“这些农民把名马吃掉了,请主公判他们死刑。”
秦穆公听了非但不怒,还送好酒给农民们喝,说:“吃好的马肉,必须喝上等的酒。”并给被抓来的农民免除了死刑,农民们心里十分感谢穆公的恩德。几年后,秦穆公在与晋惠公交战中大败,陷入绝境,却被突然杀出的一支奇兵救了,这支奇兵就是几年前他赦免的农民组成的。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日常生活中,谁都有粗心大意犯错误的时候。倘若我们一味地执著于别人的错误所在,未免显得过于苛刻。
领导提拔下属关注的应是大节而不是小错。如果下属业绩十分突出,与同事关系也比较好,但是偶尔有迟到的情况,是不是就不提拔下属了呢?如果不提拔这样的下属,而提拔成绩不是那么突出,但总是不迟到的下属,是不是能服众呢?
大节不可原谅,但小错不可过分计较,过分计较小错就会陷入以偏概全的泥潭。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对待下属的小错往往以引导和鼓励为主,而不是以大规模打击为主。
陈平为避祸而投奔刘邦。刘邦觉得陈平才智谋略过人,便任命陈平为都尉,还兼任参乘、典护军。
古人乘车,驾车的坐在中间,尊者居左,另一个人居右,谓之参乘。参乘是最亲近者才能够获得的美差,典护军更掌管监视军官的大权。帐下诸将见陈平初来乍到,又没什么功劳,却得如此重用,心中很是不服。下边不满的议论,刘邦也有所风闻,但均不以为意,反而更加厚待陈平。这下惹得周勃、灌婴这类功臣更加愤愤不平。他们向刘邦告状,说陈平“盗嫂受金,反复无常”,想把陈平告倒。
刘邦把陈平找来,陈平回答道:“我之所以离开魏王和项羽,是因为他们都不采纳我的建议;我之所以投奔您,是听说汉王您能用人。至于收取财物,是因为我只身前来,如果不积攒点钱财作为资本,别人不会听我的。那些财物都没动,如果您觉得我的计策没用,我这就把财物交还,立即离开。”
刘邦听后,就让陈平放手去干。陈平后来使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成功实施了离间计,使项羽中计,不再信任范增等人。陈平所献大小奇谋妙计多次使汉王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责怪他,尤其当这个错误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时,我们更会情绪失控。但责怪和批评除了让我们的情绪变坏外别无所获,甚至会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所以,我们要学着强调大节,不揪小过。比方说,员工在公司谈判中没有达成预期目标,可以究责,但不应死缠不放,让员工心生芥蒂。
容人小过还可以获得别人的忠诚与信任。
战国时期,鲁国大将吴起因受猜疑,前去投奔魏国。魏文侯问大臣李悝:“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悝回答说:“吴起贪而好色,但是论用兵,司马穰苴也比不上。”魏文侯并没有在吴起的私节上纠缠,而是选择了重用他。不久后,吴起统帅魏军屡建奇功。魏文侯的容人之小过,不仅获得了吴起的感激和忠诚,也为国家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总之,大错不可原谅,小过不可过于计较。不计较小过不仅能显示自己度量大,还能让别人有安全感。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竭尽全力为你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