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产品型管理者带来黎明
我们先看三个故事,了解一下硅谷的“产品型管理者”是如何起源的。
第一个故事,马克·安德森提出了产品型创始人的崛起
马克·安德森是网景公司(Netscape)的创始人、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联合创始人。在2006年~2010年期间,Andreessen Horowitz一共投资了45家科技初创公司,其中包括Twitter。之后他又陆续投资了Instagram、Airbnb、Pinterest以及Slack等著名科技公司。
马克·安德森是硅谷的风投教父,大学生时还没有毕业的马克·安德森就发明了浏览器软件,故又被誉为因特网的点火人。

硅谷风投教父、因特网点火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马克·安德森将硅谷创业公司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力资源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的创业者工作起来十分辛苦,以至于到了有点极端的地步。IBM的Thomas Watson Senior和惠普的David Packard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第二阶段,职业经理人阶段。创业公司和风投变得更加专业,他们把重心偏向专业的市场营销,雇佣职业经理人担任CEO,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技术人才不愿意待在这样的公司里。随着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这一模式也走向终结。
第三阶段,产品型创始人阶段。近十几年来,创业公司呈现出一种与第二阶段相反的发展趋势,技术人才在创业公司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以产品为中心。
安德森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正被数字创新的规则改变着面貌。不管你是来自音乐、摄影、报纸或金融服务业,都会发现自己面临来自互联网公司或拥有某种技术创新技能的公司的竞争。”
在这种环境下,“产品”成为直接面向消费者、企业需要优先考量的因素,在此领域中最成功的CEO通常都具备产品经验或授权强有力的产品经理人去领导组织中的数字产品创新工作。
国内的情况和硅谷几乎一样。从1993年网景浏览器开始,到后来以Windows、Linux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还未达到大众化普及的程度,技术还是稀缺资源,于是,国内第一批技术专家成为技术型创始人,其中以求伯君、朱崇君、王志东、王峻涛、鲍岳桥、简晶、周志农、吴晓军、王江民、李儒雄等为代表。他分别创立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以金山、新浪、江民杀毒软件等为特色产品的企业。
然后在2007年以iPhone为基点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候用户体验快速开启。在美国,苹果的乔布斯、Google的佩林、Facebook的扎克伯格、亚马逊的贝佐斯,都是杰出的产品经理的代表。而国内以腾讯的马化腾、张小龙,小米的雷军,360的周鸿祎等为杰出代表,他们打造了一批优秀的产品,吸引了用户,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样,企业内部的创新也是在产品型管理者的带领下实现的,他们打造了一批批卓越的产品。
第二个故事,硅谷猎头公司SpencerStuart验证了产品型管理者的崛起
史宾沙(SpencerStuart)是国际五大顶尖猎头公司之一,这家公司六十年专注在CEO与CXO级别的高管人才寻聘上,致力于帮助企业发展领导力。
过去几年,对秉承以产品为中心理念的CEO、高管的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SpencerStuart自1999年起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寻找到了200多位数字媒体和消费者互联网行业的CEO及高管,发现要求CEO、高管候选人具备产品经验的公司越来越多。

国际五大顶尖猎头公司之一——SpencerStuart
在2008年~2010年期间SpencerStuart为客户制定的职位描述中,近四分之三都将产品经验列为重要的招聘标准之一,而在此前的9年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职位描述会要求应聘者具备具体的产品经验。
尽管对这类经理人的需求出现增长,但拥有丰富经验的产品团队领导者依然是少之又少。那些对数字产品管理技能缺乏认识的组织会发现,与他们争夺人才的是那些充分采纳了产品领导力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准确定义的传统软件公司和其他单一业务型组织。
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产品领导者,这些企业需要定义什么是成功的数字方案,并且全力支持建设强有力的产品组织,使产品领导者能够创造卓越的互动产品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组织必须决定由谁来领导公司中数字方案的实施,是由一位对产品拥有敏锐感觉的CEO,还是由一位对产品目光独到且有足够权威来推行方案的高管。
第三个故事,周鸿祎眼中硅谷产品精神和趋势
周鸿祎在他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里说过一个下面这样的故事,其中尤其强调了硅谷产品驱动的创业精神。
我到美国接触了一些硅谷的创业公司,跟年轻的创业者聊天,我有三个强烈的感觉:第一,与众不同的精神。这些人会有形形色色的“奇怪”,甚至是很匪夷所思的想法。你会发现,他们很注重跟别人不一样。我认为,这就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二,产品经理精神。我遇到的创业者都会津津乐道地跟你谈他新做的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把目标聚焦在产品之上,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第三,颠覆精神。一个毛头小伙子,十八九岁,他表现出的那股劲儿让人感觉他就能改变世界,他就能干掉今天的某家大公司。
这与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创业者是有区别的。老实说,我也参加了很多创业者的会,有相当多的创业者总喜欢跟你谈概念,O2O、可穿戴设备什么的。谈概念,我觉得是最乏味的,因为概念都是正确的废话。概念正确,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一定要用你的产品。硅谷的产品经理精神,你可能会说他太务实,太实用主义,没有战略,但任何伟大的公司都是从一个产品开始的。
基本上,硅谷的文化传统是产品驱动,这和我原来一直主导的产品理念是相符的。在硅谷,一般大家都不谈概念。因为我以前做过创业者——当然现在还是创业者,也做过投资人,后来发现谈概念除了自娱自乐,在行业里混点名声,其实根本影响不到用户。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他们只关心你做的是什么东西,能解决我什么问题,根本不听你背后的理念。硅谷的创业者们会给你描述具体的产品是怎么样的。以色列人也有这样的特点——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理念。
硅谷的文化是产品驱动的,创始人、管理者具备产品经理的精神。硅谷的这种产品精神,事实上就是务实的精神,是通过做出实际的产品来影响别人,而不是通过概念。打造一个产品,将概念变成现实,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来促成实现。
周鸿祎说过,优秀的CEO都是一流的产品经理。如何成为一流的产品经理?周鸿祎建议将心比心,从用户角度来打造产品。
不仅是硅谷,今天,产品型创始人、产品型管理者的趋势已经蔓延到国内。
国内有知名风投发现,好的创业者往产品经理方向去成长,已经是一个趋势。这种趋势在国内才开始起头,而在美国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过去是由技术驱动、销售驱动创业为主,今天是产品过剩的时代,需要交付用户好的产品,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创业者需要打造好产品才能脱颖而出。

硅谷顶级孵化器YCombinator Demo Day
创始人产品经理化,不是说产品经理可以做CEO或者创始人,而是说创始人、CEO、管理者需要驾驭产品,为此,创始人、CEO、高管、产品负责人需要掌握愿景、趋势、定位、发展、机制建设、认知体系等一整套理念,以指导产品获得成功。
国内,除了马化腾、雷军、张小龙、周鸿祎等大众熟悉的产品型创始人之外,近几年,也涌现了一批产品型创始人与管理者,例如陌陌的唐岩、猎豹移动的傅盛、美图的吴欣鸿、搜狗的王小川、知乎的周源、锤子科技的罗永浩、百度贴吧和百度知道的俞军等。我们可以看看其中几位的简要介绍。
(1)王小川,搜狗公司CEO,被认为是搜狗首席产品经理。王小川通过输入法、搜索、浏览器三个产品组建了三级火箭,带动了搜狗的快速发展。
(2)傅盛,猎豹移动CEO兼产品经理。傅盛打造了猎豹清理大师、猎豹安全大师、猎豹浏览器等一系列领先产品。2014年5月8日,傅盛带领猎豹移动成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傅盛说:“我是一个产品经理,我想定义产品,就像苹果定义智能手机、特斯拉定义电动车。”
(3)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兼产品经理。2013年12月22日,罗永浩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是全球手机行业里绝无仅有的一个产品经理兼任CEO,我甚至不是CEO兼任产品经理。”在2014年5月20日发布的Smartisan T1这款产品上,150多项改进里有40%的创新是由罗永浩提出来的,有20%~30%是软件产品总监提出来的,剩下的是由两个主要的产品经理和其他一些人提出来的。
(4)吴欣鸿,美图CEO兼产品经理。吴欣鸿说:“我一般都跟人说自己是一个产品经理,被定位成CEO,我会觉得像个苦行僧一样。还有把自己看作CEO,其实会离创业有点远。我真的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平时签签字、开开管理会议、定定KPI的CEO。”
产品型创始人、产品型管理者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或者是人工智能企业,都必须依赖打造卓越产品来赢得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