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几内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uinea)简称“几内亚”。为区别于几内亚比绍和赤道几内亚等国,人们常称“几内亚-科纳克里”。

“几内亚”一词的来源有不同的解释。根据几内亚民间口传历史流传下来的史料,“几内亚”一词来源于几内亚的苏苏语Gjiné(吉内), Gjiné的意思是妇女。据说最早到几内亚的一位葡萄牙人向一群在田野干农活的妇女打听地名,问她们这是什么地方,妇女们回答“我们是Gjiné(妇女)”。意思是你应该去找男人答话。那位葡萄牙人误以为妇女们告诉他这里是Gjiné,他根据语音记录下来就成了今天的Guinée(几内亚)。另一种解释是说Guinée(几内亚)一词来源于北非的柏柏尔语和阿拉伯语的一个混合词Guinouen(几努安)。Guinouen原意是“黑色”。古代北非人泛指塞内加尔河以南的西非地区为“黑人的国家”。所以除了几内亚以外其他黑人居住的地区也有叫几内亚的,如几内亚比绍和赤道几内亚。据一些历史记载,从15世纪起,“几内亚”一词泛指从佛得角到加蓬的大西洋沿岸。从科特迪瓦到加蓬的这片大西洋海面称几内亚海湾。

15世纪意大利旅行家戈梅兹·阿祖拉拉(Gomés Azurara)第一次将塞内加尔河以南这片地区,大致就是今天几内亚所在的地理范围,在地图上标上几内亚的地名。Chantal Colle, GUINEOSCOPE, Conakry: Sofra Presse, 1997, pp.14-15.

一 国土面积

几内亚的国土面积为24.58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52公里。

二 地理位置

几内亚位于西非的大西洋边,北纬7~13度,西经8~16度。西濒大西洋,东与东北和马里接壤(边境线858公里),东南毗邻科特迪瓦(边境线610公里),南连塞拉利昂(边境线652公里)和利比里亚(边境线563公里),西北和塞内加尔(边境线330公里)与几内亚比绍(边境线385公里)为邻。6个邻国中,塞内加尔、马里和科特迪瓦三国为法语国家,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两国为英语国家,几内亚比绍是葡语国家。几内亚同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边界线是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它既不符合自然区域界线,也不是根据民族分布的地域划界。这是19世纪末西方殖民帝国侵略和瓜分非洲的结果。

在自然景观上,几内亚位于西非多种自然区域的交会点。几内亚西部为西非大西洋沿海平原的一部分,东部属于西非内陆的萨赫勒(Sahel)草原区,东南部为西非南部沿海热带森林区,西北部和中西部是著名的富塔-贾隆(Fouta-Djalon)高原。

几内亚并不在几内亚海湾。西非的海岸线由北向南,过了冈比亚,从几内亚比绍开始,便向东南方向倾斜,直至利比里亚与科特迪瓦交界处,形成一条由西向东南倾斜的斜线。几内亚同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在大西洋边上的位置都是在这条斜线上。从科特迪瓦到加蓬之间海岸线向里凹陷成一海湾,即几内亚海湾。几内亚海湾在地理上和几内亚并无联系,几内亚海湾的沿岸国家是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和加蓬。

三 地形与气候

(一)地形

几内亚地形呈一不规则月牙形。从西边350公里宽的大西洋岸边向东伸展,然后向南延伸,南部边境线形成一条向里凹陷的弧线,在凹陷处镶嵌着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全境南北长350~550公里,东西宽800公里。

几内亚的地势起伏,景观多姿。有河流密布、景色苍翠的大西洋沿海平原,有悬崖陡壁、山峰林立的富塔-贾隆高原,有一望无际的热带原始森林,也有辽阔的萨赫勒大草原。全国2/3的土地是山地与高原。到处郁郁葱葱,植被面积高达75%以上。

西面是浩瀚的大西洋,岸边有大大小小的港口与海湾。在海边与海湾长有热带沿海特有的红树林。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海岸的海洋森林。红树不是一种树的名称,而是一类树的总称,包括木榄、海莲、海桑、桐花树等。红树林并非红颜色,多为灌木树种,是常绿树,树叶浓绿。在红树林的后面是沙洲与沼泽地相间的肥沃原野,长有茂密的芒果树和椰子林。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这片原野上还建起了水稻垦区和水产养殖场。在沙洲与沼泽地的东面是富庶的沿海平原,布满高大的棕榈树和平整的水稻田,以及各种果园与蔬菜地。平原向东逐渐升高,直至同东面从富塔 -贾隆延伸过来的高原相接。沿海平原的宽度由北向南逐渐扩宽,从50公里扩展到90公里。

沿海平原的东面,即几内亚的中西部和西北部,便是富塔-贾隆。富塔-贾隆是由山地、高原和深谷组成的一个风貌奇特的自然区。它重峦叠翠,山峰林立,云雾缭绕,景色十分迷人。虽然许多地方都是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高山与高原,却满山遍野终年长满郁郁葱葱的野草和树木,显示出这里土质肥沃与风调雨顺。在这些山峰间有悬崖峭壁和山间深谷。气势壮观的瀑布从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山腰冲泻下来,溅起白茫茫的水花,汇成巨大的水源,蜿蜒曲折冲出山外,成为西非许多河流的源头。从富塔-贾隆流出的山水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向东是流向西非内陆的尼日尔河水系,向西是流进大西洋的大西洋水系,所以富塔-贾隆是西非的分水岭,并因此而有“西非水塔”之称。

富塔-贾隆从它北部的马利(Mali)到南部的马木(Mamou),是富塔-贾隆山脉的中轴线,北南两头是高山,中间是高原。北部马利地区的卢拉山(loura)是最高点,海拔1515米。从马利往南逐渐从高山向高原下落,经300多公里便到达地处富塔-贾隆中央,海拔1000多米的拉贝市(Labé)。从拉贝再往南50多公里就到了海拔850多米的比塔市(Pita)。这一带是富塔-贾隆的中央高原区。从比塔往南地势又逐渐升高,直到比塔以南100多公里的达拉巴(Dalaba),地势升高到海拔1100多米。这里是富塔-贾隆南部的最高点。从达拉巴往南又从高山向高原倾斜,一直到富塔-贾隆最南边的城市马木又下降到了海拔700~800米的高原。

富塔-贾隆并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障。除西北面向下落的地势陡峭以外,其他三面向平原下落的坡度都比较平缓。南面穿越起伏的丘陵带向平原倾斜。从大西洋边的科纳克里,可以在宽畅的沥青公路上驱车向东,经300多公里的路程,在不知不觉中爬上海拔800米的富塔-贾隆最南端的城市马木。从马木向北行,经过近100公里的路程就登上了富塔-贾隆南部的最高点达拉巴。从达拉巴往北就可以通过平缓的丘陵地带,轻车进入富塔-贾隆中央的拉贝市。富塔-贾隆的北部和东北部由巴芬河(塞内加尔河在几内亚境内的河段)、冈比亚河和库姆巴河打开了通向平原宽畅的豁口,由拉贝向北经马利到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有沥青路和土路相通。东面向萨赫勒草原倾斜的坡度更小,从拉贝有沥青路通到几内亚东部大城市康康,并可以经康康进入几内亚东南部的森林区。西北面向大西洋降落的坡度虽然陡峭,但路况沿孔库雷河和法塔拉河以阶梯形式向大西洋平原逐级下落,从拉贝也有良好的公路到达几内亚西北部深水港冈姆萨港(Kamsar)。所以富塔-贾隆去全国各地都比较方便。

富塔-贾隆山脉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几内亚的东部形成一片海拔420~500米的高原。这里就是西非内陆在历史上称为西苏丹草原的萨赫勒大草原的一部分,属西非内陆大盆地尼日尔河盆地的边缘部分——锡基里盆地。也就是说,几内亚的东部是处在从富塔-贾隆高原向尼日尔河盆地倾斜的斜坡上,其气候和自然景观基本上都是属于萨赫勒地区型的。Sahel(萨赫勒)一词源出阿拉伯语,意为撒哈拉沙漠南缘,是指从塞内加尔的大西洋边向东延伸,横亘在撒哈拉沙漠南边直至印度洋的一长条地带。南北长200~500公里,东西宽4500公里。这一地区也称苏丹地区,“苏丹”出自阿拉伯语Bilad al-Sudan一词,意思是黑人之乡。19世纪末法国占领西非的初期,将从塞内加尔到乍得的这一片西非内陆地区划为法属西苏丹,尼日尔河流域这片草原区称西苏丹草原。

尼日尔河盆地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辽阔的沼泽地,干涸后形成今天的萨赫勒稀树大草原。萨赫勒稀树草原是一种特殊的草原区,地面呈红棕色的半沙漠地,长有稀少和低矮的灌木树和猴子面包树与卡里特果树。有的地方有高出地面几十米的光秃秃的岩石峰。一到雨季遍地杂草丛生,茂密的野草高达2米左右。雨季过后,稀落的农家被铺天盖地的野草团团围住,农民只得放火烧荒,辟地求生。农民烧荒不仅是为种田,还为人畜的生命安全。因为在萨赫勒地区有对人畜有致命威胁的毒蛇和蝎子,农民只有用放火烧荒来铲除毒蛇和蝎子盘踞的草丛。所以,旱季在萨赫勒地区旅行,夜间可见农民放火烧荒的熊熊火光,白天尽见一片片烧焦了的土地。放火烧荒加剧沙漠化,更加快了撒哈拉沙漠的南移。

不过这片半沙漠地还不是荒芜之地,有尼日尔河及其许多的支流,河流两岸是富庶的农业区,有的河流还是淘金场地。

几内亚的东南部是森林区,是几内亚高原所在地,是比富塔-贾隆高原还高的全国最高地区。森林区的北端,有海拔1700多米南北走向的西芒杜山(Simandou);森林区的中部东西横亘着几内亚山脊(Dorsale Guinéenne);森林区的南端有著名的宁巴山(Le mont Nimba),是几内亚的最高点,海拔1752米,由东向西南耸立在几内亚同利比里亚和科特迪瓦的边境上。

几内亚高原也是西非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西非另一道分水岭,发源于这里的河流向北流入尼日尔河,向西和向南流进大西洋。

概括起来说,几内亚的地势西北与中西部和东南部高,是山地和高原区,西北与中西部是富塔-贾隆高原与山脉,东南部是几内亚高原和宁巴山脉与西芒杜山脉;西部和东部低,是平原和草原区。西部是大西洋沿海平原,东部是萨赫勒草原区。

(二)河流

几内亚是西非河流的发源地,位于几内亚西北与中西部的富塔-贾隆高原和位于几内亚东南部森林区的几内亚高原,是西非河流的两大源头。人们都知道富塔-贾隆是西非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西非水塔”。其实说几内亚是“西非水塔”不仅指富塔-贾隆,还包括东南部森林区的几内亚高原。而且西非最大的一条河流尼日尔河并不发源于富塔-贾隆,而是发源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几内亚高原的山区。从这两大源头流出的河流以放射状奔流四方,经过蜿蜒曲折的流程,最后都流进大西洋。

发源于富塔-贾隆向西和向南流的河流全部都在几内亚境内,最后在西边流进大西洋。向东的河流则流进尼日尔河,尼日尔河绕道西非内陆最后南下进入大西洋。向北流的河流是先流出几内亚境外,然后向西经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等西非沿海国家进入大西洋。

发源于富塔-贾隆向北流到几内亚境外去的河流主要有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

塞内加尔河 人们一般只知道塞内加尔河发源于几内亚的富塔-贾隆,其实它有一支水源还是从几内亚高原来的。它是由发源于富塔-贾隆的廷博(Timbo)附近的巴芬河(Bafing)和发源于东南部几内亚高原的巴克赫伊河(Bakhoy)汇合而成的,两河都向东北方向流入马里境内,汇合点在马里境内的巴富拉贝,然后沿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边界向西流入大西洋。它是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两国的边界线,全长1400公里。塞内加尔河在几内亚境内的主河道不叫塞内加尔河,而叫巴芬河,巴芬河流出几内亚国境与巴克赫伊河汇合后才是塞内加尔河。巴芬河又名黑河,因为它的河床是巨大的黑色花岗岩而得此名,全长305公里。

冈比亚河 冈比亚河发源于富塔-贾隆中部,其源头在富塔-贾隆高原中部拉贝市以东50多公里的萨奴(Sannou)附近,向北流进塞内加尔,进入塞内加尔境内后向西穿过冈比亚全境流进大西洋,全长1200公里。

向北流出几内亚境外的河流除了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以外,还有无数较小的河流。

发源于富塔-贾隆高原向西流向几内亚沿海平原,最后流进大西洋的河流主要有孔库雷河(La Konkouré)、科贡河(Le Cogon)、法塔拉河(Le Fatala)等。

孔库雷河 孔库雷河发源于几内亚中部,富塔-贾隆高原南部的达拉巴(Dalaba)。孔库雷河在这里从1000多米的高山向西逐级下落到大西洋沿海平原,沿途形成许多壮观的瀑布,流经重要铝矾土矿区弗里亚,最后在科纳克里以北30多公里处的杜布雷卡港(Dubréka)流进大西洋。全长约300公里。这条河流是几内亚西部地区的重要水力资源,几内亚的铝矾土矿开采的用电和首都科纳克里的用电都靠这条河流的水力发电。

法塔拉河 法塔拉河发源于富塔-贾隆中部,在拉贝西南方向50多公里的勒卢马河(Le Louma),向西南流经沿海平原,在首都科纳克里以北将近80公里的博法(Boffa)汇入大西洋沿岸的河湾蓬戈河(Le rio Pongo),经蓬戈河进入大西洋。全长将近250公里。

科贡河 科贡河发源于西北部桑加雷地(Sangarédi),向西北方向流到靠近几内亚比绍边境,便沿边境线向西流到博凯西边汇入另一处大西洋沿岸河湾孔波尼河(Le Rio Componi),经孔波尼河流进大西洋,全长225公里。

从富塔-贾隆向南流的河流有科朗泰河(La Kolenté)和卡巴河(La Kaba)。

科朗泰河 科朗泰河发源于富塔-贾隆西南边缘,向南流经金迪亚到几内亚与塞拉利昂的边界线,沿边界线再向西流经100多公里(在这一段两国以这条河为边界),最后进入塞拉利昂境内,在塞拉利昂西北部的曼博洛湾进入大西洋。

卡巴河 发源于富塔-贾隆南部达拉巴以南,向南流经马木东部,南下进入塞拉利昂,沿塞拉利昂西部向南流到塞拉利昂西北角进入大西洋。

西部大西洋沿海平原以前欧洲人称“南方水乡”,除了这些较大的河流以外,还有其他无数流程较短的河流。其中较大的有尼奈河(Le Rio Nunez),全长200公里。这些在沿海平原的河流都流程短、流量大、水势急,在大西洋边的河口很宽,涨潮时海水可以沿着河道深入内地好几公里。

发源于富塔-贾隆,向东流到东部草原区的有尼日尔河的支流之一的廷基索河(Le Tinkisso)。

廷基索河 发源于富塔-贾隆东南部边缘,向东流进尼日尔河。它的源头仅是一条小溪,在流经无数山涧以后,逐级曲折下落流进几内亚东部萨赫勒草原,在锡基里上游流入尼日尔河。它充足的水源灌溉着两岸平原,使之成为肥沃良田。它还流经上几内亚的金矿区,沿河两岸还是淘金地。全长约400公里。

发源于几内亚东南部几内亚高原和宁巴山脉的河流最主要的有尼日尔河、米洛河(Le Milo)、尼昂当河(Le Niandan)和桑卡拉尼河(Le Sankarani)等。

尼日尔河 马里人和几内亚人都称尼日尔河为乔里巴河(Djioliba)。Djioliba一词是马里的邦巴拉语,意思是“血河”。称尼日尔河为血河是要说明尼日尔河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如同人体的血脉一样。

尼日尔河发源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边境。这地方离森林几内亚区很近,就在森林几内亚区的西面。尼日尔河从这里向东北方向穿过上几内亚区全境,沿途流经的上几内亚大城市有法拉纳、库鲁萨和锡基里,在锡基里东北方向穿出几内亚国境进入马里境内,一直向北流至马里北部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城市廷巴克图(Tombouctou)转向东流,最后调头南下,穿过尼日尔西部,擦过贝宁东北边境进入尼日利亚,从尼日利亚西北部向南流进大西洋的几内亚海湾。尼日尔河全长4200公里,是西非第一大河和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非洲第三大河。

尼日尔河主要是靠几内亚南部山区和森林几内亚地区的水源汇集成河的。但尼日尔河也有一股水源是从富塔-贾隆过来的,这就是发源于富塔-贾隆东南部的廷基索河。人们因此而误认为尼日尔河也发源于富塔-贾隆。尼日尔河的主要水源来自南部边境山区和东南部森林几内亚区的几内亚高原,就不能说它发源于富塔-贾隆地区。尼日尔河在库鲁萨就已经汇成一条大河,开始它的第一河段。而廷基索河是在库鲁萨下游200多公里的锡基里才流进尼日尔河的。

米洛河 米洛河发源于森林几内亚区的几内亚山脊,比桑杜古附近的巴乌雷河(La Baoulé),在康康以北100多公里处并入尼日尔河。全长约300公里。这是几内亚唯一可以通航的河流。沿河两岸是上几内亚肥沃的农业区。

尼昂当河 尼昂当河也是尼日尔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由从森林几内亚区流出的卢雷河(La Loulé)和巴雷河(Le Balé)汇合而成,在库鲁萨(Kouroussa)附近流进尼日尔河,全长300多公里。

桑卡拉尼河 桑卡拉尼河发源于森林几内亚北部,在上几内亚的东部向北流到康康东北方向的曼迪阿纳(Mandiana)以后,沿几内亚和马里边界线继续向北流了将近100公里以后,在马里的尼阿涅(古代马里帝国的首都)流入尼日尔河。全长400多公里。

发源于几内亚东南部森林几内亚向西南流入大西洋的河流有迪亚尼河(Le Diani)、卡瓦里河(Le Kavally)、马科纳河(La Makona)、洛法河(La Loffa)和马诺河(Mano)等。

迪亚尼河 迪亚尼河发源于森林几内亚西南部恩泽雷科雷附近,向南流进利比里亚境内,在蒙罗维亚北面进入大西洋。这条河的另一个名称是圣-保罗河(Saint-Paul)。在森林几内亚往往同一条河流同时有两个甚至好几个名称,这是因为这里是多种族地区,不同的种族对河流有不同的命名。

卡瓦里河 卡瓦里河发源于宁巴山,它先向南流,然后沿几内亚和利比里亚的边境向东流,成为几内亚和利比里亚两国间的天然国界线,最后经利比里亚流进大西洋。

马科纳河 马科纳河发源于森林几内亚马桑塔以北,向南流到几内亚同利比里亚的边境线,沿两国边界线向西流,然后沿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边境线向西南方向流入大西洋。在它进入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边界地段的名称为莫罗河。

洛法河 洛法河发源于森林几内亚的马桑塔附近,向西南进入利比里亚,在利比里亚中部穿越全境流进大西洋。

马诺河 马诺河位于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三国交界地。这条河流并不长,不到100公里,但在该地区有重要地位。

(三)气候

几内亚由于地势起伏多变,4个自然区的气候各不相同。下几内亚为热带海洋性气候,上几内亚属于西非内陆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中几内亚为萨赫勒高山气候,森林几内亚是赤道气候。

1.下几内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下几内亚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异常潮湿和闷热,这是一种特殊的热带海洋气候。下几内亚恰好地处非洲西海岸由北向东南方向倾斜的斜面上,常年受到从大西洋吹来的海风的影响。而它的东面受富塔-贾隆高山阻截,撒哈拉大沙漠干燥的气流吹不到西部沿海地区,形成下几内亚的气候全年潮湿又闷热。

下几内亚的旱季是11月至第二年的6月。旱季最热的4月的平均气温为32摄氏度。但由于海拔低和湿度大,实际感觉到的气温要比这高得多。旱季虽不下雨,但空气异常潮湿,大西洋洋面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使得空气湿度很大。旱季的湿度反而比雨季的大,最高可达95%,异常闷热和潮湿。在首都科纳克里有钱人的家里除了装空调机还装吸潮机。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周可以吸出3~4公斤的水。在上几内亚和中几内亚,同西非大多数内陆地区一样,旱季有一种从撒哈拉沙漠吹过来的异常干燥与凉爽的季节风阿赫马当风。而下几内亚由于受富塔-贾隆高山的阻挡,是西非地区极少数不受阿赫马当风影响的地区。由于空气的湿度高,所以比与它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要闷热得多。

雨季是6月至11月。非洲许多地方的雨季是两季:大雨季和小雨季。小雨季一般在4月芒果开花季节,被称为芒果雨。而在下几内亚基本上只有一个大雨季,芒果雨小得几乎使人感觉不到,一般都是在夜间下的,人们第二天清早起来发现零星雨点斑迹,才知道下了芒果雨了,到芒果开花季节了。芒果雨下的次数不多,只有一两次。

下几内亚降雨量大。全区各地年降雨量都在3000毫米以上。首都科纳克里的年降雨量在4000毫米以上。这么多的雨水都集中在雨季的6个月里,尤其集中在7月和8月两个月里。这里没有中国江南那种蒙蒙细雨,也没有像西非内陆国家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几内亚东部地区那样的倾盆大雨和阵雨,而是昼夜不停均衡地落下大滴雨水。有时可以昼夜不停地连续下十几天的雨。常常一天的降雨量就在300毫米以上。每年降雨的天数有130多天。

下几内亚和西非内陆地区不同,雨季是凉季,尤其下大雨的日子是最凉爽的时候。最凉爽的月份是雨量最大的7月和8月。气温最低的7月的平均气温是22摄氏度。全年的气温变化很小,平均气温为27摄氏度。

2.中几内亚萨赫勒高山气候

中几内亚属于高山气候,是4个自然区中气候最凉爽的区。由于高山阻挡住了西面大西洋的海风,使它不受大西洋潮湿气候的影响,所以气候比较凉爽。达拉巴山区(海拔1100多米)更是异常凉爽,被称为欧洲型气候。在那里还有高大茂密的松树林和竹林等温带树木。

中几内亚的旱季是11月至次年2月,此时同所有萨赫勒地区一样,有从东面吹过来的阿赫马当风,所以很凉爽,也称凉季。旱季的气温相当低,在达拉巴、马利等高山区的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在夜间气温有时降到3~4摄氏度。在殖民统治时代达拉巴是法国人的避暑胜地,现在那里还保留着当年法国驻达喀尔的法属西非殖民总督避暑的遗址。

中几内亚雨季是2月至11月,雨水集中的月份是6月至9月。年降雨量为1800~2300毫米。这里雨季是热的季节。大雨过后的阳光下有时气温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最热的月份是7月和8月。但由于地势高和不潮湿,即使在气温最高的月份感觉还是比下几内亚凉爽许多。

3.上几内亚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

上几内亚的气候是典型的萨赫勒型气候,炎热又干燥。旱季长达8个多月,10月中旬至次年6月中旬为旱季,6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雨季。在旱季又明显分为凉季和热季两个季节,11月至次年2月为凉季,3月至5月为热季。热季是雨季来临前的3个月,气候异常干热,尤其是5月,在阳光下的气温通常都在40摄氏度以上,甚至超过50摄氏度。吹到身上的风犹如从火炉喷出来的火焰一般炽热,一盆水泼到地上顿时就会蒸发掉。旱季长,每天的日照时间在12小时以上。11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萨赫勒地区刮阿赫马当风的季节,是凉季。最凉的2月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这时昼夜温差很大,夜间有时降到10摄氏度以下。

雨季是6月至10月,但从8月开始降雨量已很少了。即使在雨季最初的两个月,降雨也不像下几内亚那样一连几天下大雨,在这里是倾盆大雨和雷阵雨。下雨前先刮大风,几阵大风过后便大雨来临。但很快就雨过天晴。所以虽下大雨,但雨量不大,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只有300~400毫米。年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年份滴水难见。20世纪70年代非洲大陆就曾遭遇了10年的特大旱灾,上几内亚所属的萨赫勒地区是那次特大旱灾的重灾区。有的年份又水涝成灾,因为这里下雨常是倾盆大雨式的阵雨,再加上是地势较低平的半沙漠地,几场大雨就成水灾,几天不下雨又干旱。

4.森林几内亚赤道气候

森林几内亚区的气候属赤道气候。雨季长,旱季短。雨季长达9个月,而且一年中有明显的两个雨季,3月和4月是小雨季,5月至11月是大雨季。雨水最集中的是5月和6月。平均每年有将近170个雨天,即使在旱季也会不时下雨,没有一个月是不下雨的。年降雨量为3000毫米。雨季常打雷。每年第一响雷声出现在2月底。这里有一奇怪的自然现象,每年开始打雷的时候是在半夜,雷声很大。随着雨季的推移,打雷时间逐渐推后,最后转移到白天打雷,雷声随着打雷时间的推后由响亮逐渐变得低沉,最后又回到半夜打雷,雷声又恢复成震天响了,这时雨季便告结束。旱季很短,只有12月和1月两个月。

最热的月份是3月与4月小雨季的时候,以及10月与11月雨季快结束的时候。最热的月份白天的平均气温为36摄氏度。其余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5~24摄氏度,白天一般为24摄氏度左右,夜间为15摄氏度左右。森林区的气候也是潮湿和闷热的,有些地区几乎每天早晨都有雾。

四 行政区划

从1994年8月起几内亚全国划分为7个行政区和1个特区。7个行政区分别是康康区(Kankan)、法拉纳区(Faranah)、拉贝区(Labé)、马木区(Mamou)、金迪亚区(Kindia)、博凯区(Boké)、恩泽雷科雷区(Nzérékoré), 1个特区是首都科纳克里。7个行政区下面划分为33个专区。科纳克里特区划分为5个市区。

康康区位于几内亚东部,首府康康,下辖5个专区:康康、锡基里(Siguiri)、库鲁萨(Kouroussa)、曼迪阿纳(Mandiana)、凯鲁阿内(Kérouané)。

法拉纳区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边境,首府法拉纳,分4个专区:法拉纳、达博拉(Dabola)、基西杜古(Kissidougou)、丁几拉伊(Dinguiraye)。

拉贝区位于富塔-贾隆中央高原,首府拉贝,分5个专区:拉贝、勒卢马(Le Louma)、杜盖(Tougué)、古伯拉(Koubla)、马利(Mali)。

马木区位于几内亚中西部,是富塔-贾隆高原南部边缘,首府马木,分3个专区:马木、达拉巴(Dalaba)、比塔(Pita)。

金迪亚区位于几内亚西部沿海地区。首府金迪亚是在科纳克里以东163公里的地方,位于沿海平原与富塔-贾隆高原衔接地带,但它所辖的专区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分为5个专区:金迪亚、科亚(Coyah)、福雷卡里亚(Forécariah)、泰利梅雷(Télimélé)和杜布雷卡(Dubréka)。

博凯区位于几内亚西北部,首府博凯,分5个专区:博凯、博法(Boffa)、加乌阿勒(Gaoual)、昆达拉(Koundala)、弗里亚(Fria)。

恩泽雷科雷区位于东南部森林区。西、南、东三面为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科特迪瓦三国所包围,北面是几内亚的上几内亚区。首府恩泽雷科雷,分6个专区:恩泽雷科雷、贝拉(Beyla)、洛拉(Lola)、马桑塔(Macenta)、盖凯杜(Guéckédou)、约姆(Yomou)。

首都科纳克里特区位于西部伸进大西洋的一个半岛上。下分5个市区:卡卢姆区(Kaloum)、马塔姆区(Matam)、拉托马区(Ratoma)、迪克辛区(Dixinn)、马托托区(Matoto)。

上述7个行政区和1个特区是1994年8月划定的,目的是方便1995年议会选举组织工作和选票统计。在此之前,几内亚一直是按四大自然区划分为4个行政区的。这4个自然区是由不同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客观因素长期形成的。现在几内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实际起作用的仍是以这4个自然区为区域界线,这是历史形成的区域划分。这4个自然区是下几内亚(Basse Guinée)、中几内亚(Moyenne Guinée)、上几内亚(Haute Guinée)、森林几内亚(Guinée Forestière)。

下几内亚 下几内亚位于几内亚西部大西洋沿海平原。西面是大西洋,东面是富塔-贾隆高原,南边是塞拉利昂,北边是几内亚比绍。

面积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居民以苏苏族为主。

下几内亚也称沿海几内亚(Guinée Maritime)。但更确切地说,下几内亚是沿海几内亚的一部分,因为沿海几内亚是一个范围超出几内亚国界的自然区域,从冈比亚经几内亚到塞拉利昂的大西洋边统称沿海几内亚。这是一条沿大西洋的狭长平原,几内亚的沿海地区属于这条沿海平原的一部分。大西洋沿海平原在几内亚境内部分东西宽50~90公里,南北长350多公里。在这片沿海平原上有从富塔-贾隆高原流过来注入大西洋的许多河流,19世纪法国人称这一带为“南方水乡”(Rivières du Sud)。

在4个自然区中,下几内亚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它是首都科纳克里所在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都比其他3个自然区完备。有科纳克里国际机场,有科纳克里港、冈姆萨港和蓬蒂港(Penty)等大西洋边的港口,有通往全国各地和周围邻国的公路网,以及有比较好的水电设施和邮政与电信通信设施。

在经济方面,下几内亚是工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全国80%以上的工业生产集中在下几内亚。几内亚工业以矿业为主,几家大的矿业公司都在下几内亚。除矿业以外,饮料业、食品业、烟草业、建筑业等也都集中在科纳克里和金迪亚、科亚(Coyah)、福雷卡里亚(Forécariah)等城市。

下几内亚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越的渔场,所以海上捕鱼业也是下几内亚重要的经济产业。

下几内亚也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区。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70%的农田种植水稻,其次是水果和蔬菜。20世纪30年代法国人就在这里发展香蕉和菠萝等水果种植园,今天下几内亚仍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区。除香蕉、菠萝外,还有芒果、橙子、柑橘、柚梨、椰子等。蔬菜有四季豆、洋葱、非洲菠菜(木耳菜)、大白菜(当地人称中国白菜)、茄子、黄瓜等。蔬菜水果,尤其是芒果、柑橘等,除本地消费以外还出口到邻国和欧洲。下几内亚还是棕榈仁的重要生产地,几乎到处都有棕榈树。

在1994年划分新的行政区时,下几内亚划分为金迪亚区和博凯区两个行政区。

中几内亚 中几内亚就是富塔-贾隆,位于几内亚的中西部和西北部。西边是下几内亚,东边是上几内亚,北面靠塞内加尔,西北角与几内亚比绍接壤,南端接塞拉利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2.6%。居民以颇耳族人为主。

中几内亚覆盖整个富塔-贾隆。几内亚的4个自然区,只有中几内亚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区域,其余3个自然区都只是所在西非自然区域的一部分。

“富塔-贾隆”这个地名是17世纪从塞内加尔过来的已经皈依伊斯兰教的颇耳人取的,意思是信拜物教的颇耳人居住的地方。在颇耳人的语言普拉语里,“富塔”(fouta)是颇耳人的意思。“贾隆”(djalon)是从普拉语“贾朗”(djilan)一词走音而成的。贾朗是信拜物教的意思。

中几内亚是农牧业区。农田耕种面积为25万~26万公顷。作物以水稻为主。富塔-贾隆山区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在这些河流两岸的低地都是具备天然灌溉条件的水稻种植区。除水稻以外,富塔-贾隆高原到处种植高粱、福尼奥米、玉米以及木薯、白薯等薯类作物。

除粮食作物以外,水果也是中几内亚各地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尤其是地处富塔-贾隆中央高原中轴线上的达拉巴、比塔、拉贝、马利4个专区,是水果生产集中区。水果主要有芒果、橙子和柑橘等,在南部马木附近有少量的香蕉和菠萝。

中几内亚的经济作物不如其他3个自然区发达,只是在西北部的加乌阿勒(Gaoual)和西北角靠近塞内加尔边境种植棉花,在南部达拉巴附近有少量花生生产。

中几内亚最大的经济优势是畜牧业,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区。富塔-贾隆高原是天然的牧场,这里的居民颇耳族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畜牧业是颇耳族人的传统经济部门。牲畜主要是牛,牛的存栏数占全国的45%。除牛以外还有绵羊、山羊和家禽。

中几内亚的工业发展较慢,比较像样的工业企业是拉贝香水原料基地。这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人在那里开发的香草种植园和建立的香精提炼厂。生产的香精运到巴黎制作成巴黎香水。这家企业一直由法国人经营管理。除此之外有农具厂、水果罐头厂、泡沫塑料床垫厂等。工业主要集中在拉贝市和马木市。

中几内亚也有矿产资源,在它东部的杜盖有铝矾土矿,马木南面和西北部的加乌阿勒和勒卢马都有金矿。在马利专区有石灰石和其他矿产资源。但由于富塔-贾隆地区多高山峻岭,交通不便,资源还没有被全面勘探和开采。

中几内亚另一经济优势是商业。商业并不是中几内亚的传统经济活动,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几内亚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当时在全区各地出现了活跃的双周农贸集市,从而将全区的商业搞活了。颇耳族商人还以地区双周集市贸易为后盾,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起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和同邻国间的边界贸易。中几内亚的一些城市,尤其是拉贝市和马木市,已成为首都科纳克里同内地贸易的枢纽。特别是科纳克里同森林几内亚和下几内亚的东部和北部地区的贸易,都通过中几内亚转运。中几内亚还是几内亚同塞内加尔、冈比亚和马里等邻国之间边界贸易的重要区域。随着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地区贸易和同邻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商人阶层,还出现了一批长途贩运商。今天中几内亚的颇耳族商人已成为有悠久经商传统的马林凯族商人的竞争对手。

1994年划分新行政区时时,中几内亚划分为拉贝区和马木区两个行政区。

上几内亚 上几内亚位于几内亚的东部。南面是森林几内亚,北边和东边与马里接壤,西南与塞拉利昂相接。

上几内亚是全国四大自然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面积将近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在四个自然区中只有上几内亚是单一的种族区——马林凯族区。

从中几内亚向东,过了巴芬河进入上几内亚以后,富塔-贾隆高原突然下降为一个地势较低和地貌单一的低高原(海拔400多米),地势逐渐向东倾斜,同西非内陆的萨赫勒草原连接。这一地势和由于尼日尔河及其许多支流提供的水源,使上几内亚成为一个条件优越的农牧业区。农业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类,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整个耕地面积的70%。粮食作物以玉米居第一位,其次是福尼奥米、谷子、高粱、稻谷和木薯、白薯、芋头等薯类。玉米、福尼奥米和高粱等粮食作物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稻谷种植在西南部法拉纳区,薯类作物主要分布在康康附近。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烟草和蔬菜水果。花生种植在达博拉专区,棉花种植在康康专区和锡基里专区,烟草分布在锡基里和凯鲁阿内(Kérouané)一带。蔬菜有马铃薯、洋葱、番茄、茄子等,主要种植在康康等城市周围。水果有芒果和柑橘,分布在康康附近。

上几内亚是仅次于中几内亚富塔-贾隆地区的几内亚第二大畜牧业区,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雨季,萨赫勒草原是天然牧场。在旱季,河水水面下降后,尼日尔河及其许多支流的河谷与岸边都长出肥嫩的绿草,成为优良的牧场。所以,上几内亚一年四季都可以放牧牲畜,在旱季也不需要外出游牧。

上几内亚由于河流多,渔业资源也很丰富。全国80%的淡水鱼是上几内亚生产的。除鲜鱼在国内市场销售外,渔民还将鱼做成熏鱼和咸鱼出口到邻国。

开采黄金和钻石是上几内亚的重要经济领域。金矿主要在锡基里(就是古代在加纳王国时期就开采的布雷金矿)、曼迪阿纳(Mandiana)、康康、凯鲁阿内等地。大部分地区都是手工开采,机械开采只有锡基里和曼迪阿纳地区正在逐步发展起来。钻石基本都是手工开采,只有在南部的凯鲁阿内是机械开采。

上几内亚由于其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西部沿海同西非内陆的商业枢纽。在西方入侵以前,上几内亚的康康、锡基里、库鲁萨就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今天上几内亚的这些城市仍在几内亚、科特迪瓦、马里三国的边境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上几内亚的马林凯人早就是西非闻名的商人。他们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在法国统治时期,法国和西欧商业公司的分公司控制了几内亚各地的商业活动,马林凯人经营零售商业和长途贩运,在西方商业公司的夹缝里求生存。几内亚独立后,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几内亚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以后,马林凯族商人更加活跃在几内亚全国各地和周围邻国。

上几内亚由于缺乏能源和远离消费比较多的沿海大城市,所以工业不发达。只是在康康、达博拉、法拉纳等较大的城市有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其余广大地区都是手工作坊。主要有制造白铁皮(非洲普遍用于盖房屋的建筑材料)的铁工厂、榨花生油厂、轧棉厂、碾米厂、面粉厂和面包房等。

1994年划分新行政区时,上几内亚划分为康康区和法拉纳区两个行政区。

森林几内亚 森林几内亚在几内亚的东南角。北面是上几内亚,东面是科特迪瓦,南面是利比里亚,西面是塞拉利昂。

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近20%。森林几内亚是基西族和托马族等少数族群集中的地区。

森林几内亚是几内亚的边缘地区,它离首都和出海口科纳克里以及几内亚的其他3个自然区都很远;它靠近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出海口。它的西面、南面和东南面分别为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科特迪瓦所包围。在交通运输上,要同本国的出海口科纳克里联系比较困难,而同利比里亚的布坎纳港靠得最近。

森林几内亚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头10年里人口增加很多,因为森林几内亚同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接壤,这两个邻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都经历长期内战,大批难民逃难到这里,1997年初共有625707名来自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难民,其中390707名利比里亚人,235000名塞拉利昂人。Chantal Colle, GUINESCOPE, Conakry: Sofra Presse, 1997, p.111.难民主要集中在盖凯杜(Quéckédou)和恩泽雷科雷。无论从利比里亚还是从塞拉利昂来的难民,中间有许多都与森林几内亚的少数族群属同一种族,有的还是同一家族。所以他们来到几内亚如同在自己家乡一样,盖房子建村庄定居下来,后来战争结束了,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也不再回去。

森林几内亚在地势上同富塔-贾隆相似,也是山地与高原区和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在它的中部由西北向东南横亘着几内亚山脊。北部是西芒杜山,南部与东南部边境是宁巴山脉。在这些高山峻岭间,有无数山川激流冲向西南,汇入南面的大西洋和流进北面的尼日尔河流域,沿途形成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成为土地肥沃的农业区。在森林几内亚北部有一片相当广阔的冲积平原,是水稻种植区。南面向大西洋的斜面非常陡峭,在这一带的山谷中形成许多面积不是很大的冲积平原,也是优良的水稻种植区。这些平原的土质多样,有泥炭土、黏土、淤泥土,都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在森林几内亚东南角的恩泽雷科雷和约姆地区,是比较平坦的平原,是棕榈树和橡胶种植区。在这片平原地区的山丘上是香蕉和科拉果等水果和咖啡生产区。除山丘以外还有少数高地森林区。

森林几内亚有多种岩石,有花岗岩、板岩、片麻岩、带磁性的石英和含金的石英。有这些岩石的地区都是重要矿产区,主要的矿产有钻石、黄金、铁矿、石墨、锰矿等。

森林几内亚原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半个多世纪以来森林遭到很大破坏,现在只有稀少的原始森林,其面积大约只占森林几内亚总面积的3%,其余森林都是后来种植的。整个森林面积约120万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0%。森林几内亚北部原有的森林区已变成农田和草原,只在河流两岸有森林走廊,在山坡与岩石峰间有稀稀落落的树林。森林几内亚的南部是最密集的森林区,还保留着真正的原始森林,但也已遭破坏,那里的农民采用放火烧荒的耕种方法,对森林的威胁和破坏很大。非洲农民种地都采用耕地轮休制,但现在森林区耕地的休耕期越来越短,这也使森林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恢复。为了阻止对森林的破坏,联合国已在宁巴山区将总面积为16万公顷的齐阿马(Ziama)森林区和迪艾凯(Diècké)森林区列为生物保护区。

森林几内亚农业与林业的发展潜力都比较大。林业方面虽然已遭到某些破坏,但还有大片森林,尤其有许多贵重木材。农业方面以稻谷为主,稻谷的种植面积占整个粮食作物面积的2/3。其他粮食作物有玉米、福尼奥米、高粱、谷子以及木薯、白薯等。经济作物有棕榈、橡胶、香蕉、可可、科拉果、金鸡纳霜等。有些农作物,如棕榈树、科拉果和金鸡纳霜等,除人工种植的以外还有许多野生的,农民无须播种就可以收割。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但都还没有很好开发。

由于对外交通不便和缺乏能源,所以工业很不发达,只有一些锯木厂和农产品加工厂。

商业方面,虽然森林几内亚不像其他3个自然区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但现在商业也是森林几内亚的重要经济领域。东部和南部地区同科特迪瓦和利比里亚的贸易很活跃,因那里有出海口。西部和北部地区同上几内亚、马里的长途贸易量也很大。全区较大的市场有盖凯杜、恩泽雷科雷、新科(Sinko)和科亚马(Koyamah)。不过森林几内亚的商业主要不是当地人经营的,而是由从上几内亚下来的马林凯人在经营。

科纳克里特区 科纳克里是几内亚的首都,它在行政区划上以前是与全国四大行政区平行的省,现在是同全国七个行政区平行的特区。它的地理位置在西边伸进大西洋的半岛上,到21世纪初面积已扩展到347平方公里,人口为250万。

科纳克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全国60%的工业生产集中在科纳克里。在文化方面,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高等学府科纳克里大学和全国最大的清真寺。

科纳克里共分5个市区:

卡卢姆区(Kaloum),是一区。区域范围就是原来的卡卢姆半岛和通博岛以及洛斯群岛。该区是总统府和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有中国援建的科纳克里人民宫,有几内亚最豪华的四星级旅馆希尔顿大酒店(以前的“独立旅馆”),有50栋欧式别墅组成的“非统”村和科纳克里第二大市场尼日尔市场。

卡卢姆区下属的洛斯群岛(Les les de Loos),是在科纳克里海上5公里左右的范围内的一群岛屿,统称洛斯群岛,包括卡萨岛(Kassa)、罗姆岛(Roum)、福托巴岛(Fotoba)。通博岛原来也属洛斯群岛,在与卡卢姆半岛相连以后它就成为半岛了。以前只有卡萨岛上有人居住。罗姆岛在1991年以前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由于它有美丽的海滩,海面也风平浪静,几内亚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在岛上修建旅游设施,如今是海滨休养地,每到周末科纳克里的外国人(大部分是欧洲人)都到这里度假。

迪克辛区(Dixinn),是二区,也称部长区,当地人称它为富人区。政府的许多部长和大部分外国驻几内亚的外交官都居住在这个区。中国大使馆和大使官邸,美国、德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大使官邸,伊朗大使馆和大使官邸以及沙特大使馆,都并列在这一带的大西洋边。中国大使馆和大使官邸是占地最广和景色最美的,被誉为科纳克里一景。几内亚最高学府科纳克里大学也在这个区。

马达姆区(Matam),是三区。是5个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是科纳克里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几内亚最大的市场马地纳(Madina)市场就在这个区。这里是一般老百姓居住的地区。

拉托马区(Ratoma),是四区。这里地势较高,气候凉爽,离闹市较远,比较安静,所以也是富人居住的地区。有钱的退休官员都在这里造房定居。

马托托区(Matoto),是五区。是一个靠近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区。人口最多而城市设施建设却较差。

五 人口、种族与语言

(一)人口

几内亚最近的人口普查是1997年12月31日。根据此次普查,几内亚全国人口为730万。城市人口占25.7%,农村人口占74.3%。1975~1997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人,平均寿命为男46岁,女47岁。儿童的死亡率为12.6%。

在《2011年世界银行报告》中对几内亚2010年人口的估计数字为近1000万。首都科纳克里和7个行政区人口分布情况如下:(单位:人)

首都科纳克里 2325109

恩泽雷科雷 1528908

康 康 1427568

金迪亚 1326727

博凯 965767

法拉纳 839083

马木 719011

拉贝 903386

另据2013年几内亚政府的估计,2012年12月全国人口为1180万。城市人口占3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人。人口的年增长率为3.2%。

几内亚是一个农业国,且属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城市化速度较慢,直到21世纪初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还在70%以上,少数地区,例如在中几内亚的一些地区,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8%。

四个自然区之间城市化的水平也有差距,在下几内亚沿海地区,城市化的水平稍高一点,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降低到65%。四个自然区人口最集中的是下几内亚,人口最少的是上几内亚。

(二)种族

对于今天几内亚人的各个群体称部族、种族还是民族的问题,几内亚人自己称Ethnie。Ethnie翻译成中文是“种族”。

今天几内亚各族人民的地域分布在17世纪和18世纪就按现在的四个自然区稳定下来了,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他们的血缘共同体形成的时间就更早了。

几内亚是个多种族国家,全国有20多个种族,其中颇耳族(Poulh)、马林凯族(Malinké)和苏苏族(Soussou)是三个大的种族。人数较少的种族有基西族(Kissi)、盖耶族(Gueye)、托马族(Toma)、贾隆凯族(Djialonké)、朗杜马族(Landouma)、巴加族(Baga)、纳卢族(Nalou)、马诺族(Manon)、科诺族(Kono)、科兰族(Colan)、米基福雷族(Mikiforé)、乔拉族(Djiola)、泰姆奈族(Temne)、科尼昂盖族(Konianké)等。

几内亚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种族大迁移,时间都在17世纪。第一次是在17世纪西非发生伊斯兰复兴统一运动时期,从塞内加尔南下的一批已皈依伊斯兰教的颇耳族人来到富塔-贾隆,他们以伊斯兰圣战的名义,将富塔-贾隆地区的土著居民苏苏族人和贾隆凯族人赶到西部沿海地区。第二次种族迁移是马里帝国衰落以后,大批马林凯人在17世纪从马里进入几内亚东部如今上几内亚地区,将原来居住在那一带的基西族等驱赶到东南部森林区。在经历了这两次种族迁移后,就形成了今天几内亚的种族分布格局:中几内亚是颇耳族区,同时有贾隆凯族等小种族(即少数种族);下几内亚是苏苏族区,同时有巴加族等小种族;上几内亚基本是单一的马林凯族区;森林几内亚是基西族和托马族等小种族地区。

1.颇耳族

颇耳族又称富拉族(Foulah),据2013年几内亚官方估计有4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近40%,是几内亚最大的种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几内亚富塔-贾隆中央高原,即拉贝、马木、比塔、达拉巴、杜盖、马利、泰利梅雷等专区。颇耳族人主要集中在中几内亚,但其他三个自然区也有颇耳族人。

颇耳族是北非柏柏尔人的后裔。16世纪他们从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大部分是从塞内加尔的富塔-托罗(Futa-Toro),向几内亚富塔-贾隆迁移和定居下来。但颇耳族人更大规模地向富塔-贾隆迁移是在17世纪西非伊斯兰复兴统一运动时期。这第二批到来的颇耳族人已皈依伊斯兰教,他们通过伊斯兰圣战,在富塔-贾隆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建立了伊斯兰神权国——富塔国。富塔国一直到19世纪末法国入侵才灭亡。

颇耳族人的社会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在17世纪伊斯兰圣战时,新来的信伊斯兰教的颇耳族人是征服者,他们占有土地等财产,成为贵族。接受伊斯兰教的当地部族酋长也是贵族。接受伊斯兰教的当地人成为自由人,他们可以自己种田和放牧。社会上还有一个广泛的专业人员阶层,称为“特殊阶层人”(les gens de castes)。铁匠、木匠、织布人、印染师、民间说唱师、歌手、乐师以及在部族间进行联络沟通与调解的使者等都属于这一阶层。这些人因为有技术专长,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和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在征服异种族的战争中被俘的人员及其家族都沦为奴隶。

今天虽然社会上已不存在奴隶,酋长制也早已取消,但颇耳族人的社会仍有明显的等级关系存在。现今的村长等地方掌权人以及主持婚礼等重大仪式的人,都是以前贵族的后代。以前奴隶的后代今天仍不能和贵族的后代结婚。这虽然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但它不为社会所接受。古代贵族、自由人、“特殊阶层人”和奴隶4个不同等级的后代现在的社会地位仍然分明。这在人际关系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以一种不成法的社会传统观念规范着这一古老的社会阶级划分。

由于游牧生活的传统,颇耳族人居住比较分散,大的居民点不多,只是在拉贝、廷博等城市居住比较集中。社会结构以父系大家族为基础。他们的住宅一直保持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坚固的圆形茅草屋坐落在由高大树丛围成的圆形大院子里。院子面积一般约5公顷。小户人家院子的面积为1~2公顷。这样的住宅大院,除居住着一家人以外,还圈养着牛羊,栽有挂满芒果、橙子、柑橘等热带水果的果树。住宅周围是种玉米、木薯等的庄稼地;在沿河两岸有水稻田。

颇耳族人同一般的黑非洲居民有明显的差异,肤色不黑,而是棕色,身材比较修长,浓眉大眼,鹅蛋脸形,面部轮廓匀称,线条清晰。男子英俊潇洒,女子美丽秀气,尤其是他们都有一对非常美丽动人的大眼睛。

颇耳族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自古就有放牧的传统,视牛为种族魂。家家都养牛,但均为散养,每户少则四五头,多则十几头。颇耳族一向以畜牧业为主。虽然还从事农业,但畜牧业在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颇耳族人除养牛以外还养山羊,放牧的方式很独特,白天把牛羊赶出圈栏吃草,天黑前赶进院子的圈栏里。羊群中领头羊的脖子上都绑有一根约两尺长的小木棍,为的是避免它把羊群带进茂密的丛林里而使主人找不到羊群。

由于富塔-贾隆高原的雨水充足,草原茂盛,所以这里牛羊的膘特别肥。人们因此而说,虽然几内亚人民的生活仍属世界最穷国之列,但几内亚的牛羊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旱季同时也是农闲季节,牧民们结伴赶着牛群到远处放牧,直到第二年农业播种季节到来之前才回到家乡。他们一般是往南方放牧,因为雨季的时间是由北向南延长的,南方的雨季最长。当他们放牧到南部边境时,牛已长到可以屠宰的时候了,于是便将牛群赶出国境销售。一般是向几内亚东南面的邻国科特迪瓦出口。因科特迪瓦有现代化的屠宰与冷冻设备,而几内亚目前还没有这些设备。

颇耳族人聪明,适应能力强。几内亚独立后,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内亚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以后,他们不固守传统的经济领域畜牧业,而是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发展农业和商业。几内亚农业在继续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以外,还发展起了马铃薯和洋葱等蔬菜作物,并自己组织起来占领市场。在商业上利用中几内亚的有利地理位置,积极发展地区贸易和边境贸易,他们已成为自古就擅长经商的马林凯族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颇耳族人是古代从北非南下的柏柏尔人的后裔,他们分布在西非广大地区,在英语地区也有他们的人。在法语地区的称颇耳族人或富拉族人,在英语地区的称富拉尼族人,但他们都讲同一语言——富拉语(Fular)。在中几内亚的拉贝有一座专门用富拉语广播的电台。其播音的覆盖面除几内亚的富塔-贾隆地区以外,还包括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等国讲富拉语的地区。这家电台是由中国援建的,并且长期以来一直由中国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维修。

2.马林凯族

马林凯族人据2013年几内亚官方估计有3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30%,是几内亚的第二大种族。马林凯族是古代马里帝国曼丁哥族(Mandingues)的一个分支。它和今天马里的邦巴拉族(Bambara)、科特迪瓦的迪乌拉族(Dioula)以及塞内加尔、冈比亚和几内亚比绍的有关种族,同属古代马里帝国的曼丁哥族。Mandingues这个名称来源于中世纪马林凯族人的国家马里帝国的名称。马里(Mali),同时也称曼戴(Mandé)或曼丁哥(Manding)。Mandé一词,根据西非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有好几个解说。其中之一是说dé在曼丁哥语里是“儿子”的意思,Ma的意思是海牛。Mandé就是海牛之子。海牛(Le Lamentin)是热带非洲河里的一种大鱼,体长可达3米,体重最大可达500公斤。这是古代马林凯族人崇拜的一种偶像。另一种解说认为Mandé 一词来源于Magandé这个名词。Magan是松迪亚塔的哥哥,是最初建立凯塔王朝的开国皇帝。Magandé是Magan之子的意思。从Magandé演变为Mandé。最后一种解说认为dé在曼丁哥语里还可解为“手”, Mandé是携起手来的意思,也就是团结起来。这反映出当时处于分散和相互孤立状态的曼丁哥族人希望团结起来建立统一帝国的愿望。

15世纪第一批马林凯族人从马里来到几内亚。这第一批进入几内亚的马林凯族人是贡代(Condé)、库鲁马(Kourouma)和科纳泰(Konaté)三大氏族。他们沿尼日尔河在康康、锡基里、库鲁萨、法拉纳等地定居下来。

第二批马林凯族人进入几内亚的时间是在16~17世纪。第二批是凯塔(Keita)氏族、卡马拉(Camara)氏族、乌拉雷(Oularé)氏族等,他们沿尼日尔河而上,在沿途地区分批定居下来,最远的一直到了尼日尔河的源头,即如今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的边境地区。

在今天几内亚的马林凯族中还有一支从尼日尔河中游过来的萨哈克霍雷族人(Sarakholé)。他们原本不属马林凯族,是在17~18世纪被马林凯族人同化的。他们很早就信奉伊斯兰教,长期经商,康康这个商业城市是由他们建立起来的。属于这一支的马林凯族氏族有马宁卡 - 莫里(Maninka-Mory)、西塞(Cissé)、西拉(Sylla)、福法纳(Fofana)、法蒂加(Fadiga)、蒂纳内(Dinané)、贝雷泰(Bérété)、索纳雷(Sonaré)、图恩卡拉(Tounkara)等氏族。

马林凯族人身材魁梧、肤色黝黑、颧骨突出、鼻子宽大。几内亚第一任总统塞古·杜尔和现总统阿尔法·孔戴都是马林凯族人。

古代的马林凯族同颇耳族一样,他们内部也有明显的社会等级,有贵族、自由民以及由铁匠等有技术专长的人组成的“特殊阶层人”和奴隶4个社会等级。独立后已消灭了等级划分,但古代社会的等级划分痕迹还存在,4个等级的后代在今天社会的地位仍然有所不同。奴隶的后代不能同贵族的后代结婚,虽然没有法律禁止,但这是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至少是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的。有些社会职业领域奴隶的后代要涉足也是困难的。社会上层人物都是贵族的后代,地方政权也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马林凯族人居住比较集中,村庄很大,有的有上千人。一般一个村庄都属同一大家族。和颇耳族一样,马林凯族也是按父系制组成家庭的。房屋是圆形的,泥土墙壁,稻草屋顶。村庄都建立在沿河两岸和河谷地带。因为那些地带可以种植水稻。上几内亚地广人稀,人们有较大的生存空间,有时当土地贫瘠以后,他们就把整个村庄迁移到另一条大河的河边,但仍保持原来的村庄名称。

马林凯族人17世纪到了几内亚以后虽然再没有建立国家,但他们有一种统一的行政机构“卡富”(Kafou)。“卡富”是由许多氏族,甚至还包括不同的种族群体组成的,有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这些群体已经具有建立在一种民族感情基础上的强烈的民族个性。这种行政机构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法国占领和建立了殖民地行政区以后才消失。但它对今天马林凯族人社会仍有很深的影响,马林凯族人的地区观念、内部的凝聚力和种族个性都比较强烈与鲜明。

马林凯族自古至今的社会基层结构是父系大家族。同一大家族的家庭并不都住在一起,有的居住得很分散,但以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一家族或同一氏族的男子都互称“我的兄弟”(Mon frère)。今天这一称呼已发展成普遍的交际语言,人们见面,尤其在交友和交涉的场合,常以兄弟相称。一声“我的兄弟”拉近了关系,增进了情谊,或缓解了矛盾与分歧。

马林凯族人从16世纪起就皈依伊斯兰教,是西非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传播者。直到今天康康一直是几内亚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在那里群集了许多研究《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学者。马林凯族人自古擅长务农和打猎,更以善于经商和勇敢善战闻名西非。他们勇敢自信,始终以古代马里帝国的开国元勋松迪亚塔(Soundjata)的后代为荣。松迪亚塔创建马里帝国的英雄史诗永远是激励他们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教育诗篇。但古代光荣的历史也给今天马林凯族人多少留下些历史包袱,他们有些保守。关于这一点,兰萨纳·孔戴总统时期的领土管理部部长多朗·阿西法·迪亚斯尼(Dorank Assifat Diasseny)曾谈了这样的情况:“上几内亚人的思想好斗守旧。他们本来应该是可以致富的,但他们经常陶醉在过去的历史与文化里而有些保守。需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懂得时代变了,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变了。政府对他们已做了大量工作,情况已开始好转。我们历史地看待他们的这一问题,在历史上他们善于经商,而不善于进行生产。”Chantal Colle, GUINEOSCOPE, Conakry: Sofra Presse, 1997, p.108.他们自古以来擅长经商和开采金矿,直至现代仍固守着这两个经济领域。上几内亚有很好的种植棉花和花生的自然条件,几内亚政府和向几内亚提供援助的国际组织都希望他们发展棉花和花生种植业,可是据说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3.苏苏族

苏苏族据2013年几内亚官方的估计有200多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分布在下几内亚,主要在科纳克里、科亚、福雷卡里亚、杜布雷卡、金迪亚等沿海地区。

苏苏族或称索索族(Sosso),也属于曼丁哥族的一个分支。据几内亚民间说唱师说唱的历史题材,苏苏族可能是在古代沿巴芬河和冈比亚河从塞内加尔进入几内亚的。他们早先定居在富塔-贾隆山区,后来被颇耳族人驱逐到沿海地区。苏苏族人和贾隆凯族人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且都说苏苏语。对于这一现象,民间说唱传下来的历史资料是说苏苏人和贾隆凯人原本同属一个种族,现在的名称“苏苏”和“贾隆凯”是葡萄牙人取的。

苏苏族的同化能力很强,通过同原来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小种族通婚联姻和分散杂居把这些小种族都同化了。例如,原来在福雷卡里亚有一支从康康过来的马林凯商人后来都变成了苏苏族人。还有原来在卡鲁姆半岛的巴加族人通过和苏苏族的通婚,几乎完全被同化了。18世纪苏苏族还接纳了一支贾隆凯族人加入了苏苏族。苏苏语成为几内亚最广泛使用的种族语言,并几乎成为商业上通用的语言。所以,苏苏族原来是人数并不多的一个少数种族,在同化了其他种族以后才成为今天占全国人口20%的第三大种族。

苏苏族的社会结构也是以父系大家族为基础。村庄都由家族组成,一般一个村庄有七八个大家庭。不同于颇耳族和马林凯族,苏苏族的村庄比较小,只有100~200人。他们的房屋都是建造在靠近河流的斜坡上和小山岗上。传统的房屋也是圆形的茅草屋。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家盖方形的房屋,屋顶有两个斜面。无论圆形的还是方形的,外围都有一道围栏,房屋四周有菜园。

苏苏族肤色也很黑,中等身材。

4.其他小种族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三个大种族以外,还有人数较少的小种族:

基西族 有7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8%,主要分布在森林几内亚西北部的基西杜古和盖凯杜,以及靠近塞拉利昂边境地区。他们是在16世纪被贾隆凯人从富塔-贾隆地区驱逐到森林区的。他们原是半牧半农的部族,到森林区以后才开始种植水稻。18世纪又从塞拉利昂引进了亚洲水稻,并实行集约耕作法,从此成为真正的稻农和种稻能手,周围其他种族的人称他们为“种稻人”。

基西族人的耕地非常集中,集约化程度较高。采用非洲传统耕地轮休耕作制。一般实行5年轮作制。1块地耕种,4块地休闲。农具是一种短柄铁锄,当地语叫“登多”(Dendo),这种农具适用于潮湿土地。基西族人早已学会用水牛耕地。

托马族 托马族人也是聚集在森林几内亚的小种族。有4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分布在恩泽雷科雷和约姆两个专区,以及靠近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他们早先是居住在上几内亚的米洛河流域和康康一带,是被马林凯族人驱赶到森林区的。他们种植水稻,此外还种玉米、福尼奥米、蔬菜、木薯、棕榈树、香蕉等。他们不仅能将棕榈仁榨成棕榈油,而且还能将棕榈仁酿成棕榈酒。棕榈酒是托马族的特产。

下几内亚的小种族有巴加族、朗杜马族、乔拉族、纳卢族、米基福雷族等。巴加族和朗杜马族分布在博凯地区。他们都是塞拉利昂的泰姆奈族(Temne)的分支。乔拉族分布在下几内亚的西北端。纳卢族居住在西北部沿海,他们同几内亚比绍的纳卢族人是同一种族。米基福雷族居住在博凯和博法地区。下几内亚的这些小种族大多数原来都是居住在富塔-贾隆地区的,是在18世纪被颇耳族人和贾隆凯族人驱逐到下几内亚的。

中几内亚的小种族有贾隆凯族、迪亚克昂克族(Diakhanke)、巴萨里族(Bassari)、科尼阿吉族(Coniagui)等。贾隆凯族是曼丁哥族的分支,他们大约是在12世纪为逃离马里帝国的统治从如今马里的塞古(Ségou)和库利科罗(Koulikoro)一带来到富塔-贾隆的。他们原来种族的名称叫索索埃(Sosoe),贾隆凯这个名称是颇耳人取的。他们最初到几内亚的时候居住在拉贝地区,后来被颇耳族人驱逐到边缘的山区,主要分布在中几内亚的北部和中部,以及西北部的加乌阿勒(Gaoual)专区。还有一支贾隆凯族人到了上几内亚东部边缘靠近马里边境的桑卡拉尼(Sankarani)河流域。他们生活在马林凯族地区,在语言和文化上已被马林凯族同化。

贾隆凯族人在颇耳族人占领富塔-贾隆时进行过激烈抵抗,在颇耳族人在富塔-贾隆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以后仍长期抵制颇耳族人推行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的时间很晚,到1949年才建起第一座清真寺。

迪亚克昂克族也是在16、17世纪从马里迁移过来的,现在聚集在中几内亚西北部富塔-贾隆山脉边缘靠近加乌阿勒专区的图巴村。他们除从事农业以外还养蜜蜂。图巴村是几内亚重要的蜂蜜产区。

巴萨里族和科尼阿吉族的人数都不多,现在都居住在中几内亚西北部的昆达拉专区。几内亚的各个种族都是父系社会,唯独这两个小种族是母系社会。他们以母系氏族结成村庄。房屋也是圆形的茅草屋,但他们的房屋是活动房,因为他们不在固定的地方耕种,经常变换耕地,简陋的活动房屋便于变换耕地时迁移住房。村庄附近都有一片森林,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圣地。

除前面已介绍的基西族和托马族等小种族以外,森林几内亚还有人数更少的小种族盖尔泽族(Guerze)、马农族(Manon)、科诺族(Kono)、科尼昂盖族(Komianké)等。2013年7月15~17日在恩泽雷科雷和贝拉发生的种族大冲突就是盖尔泽族和科尼昂盖族之间的冲突。

盖尔泽族分布在靠近利比里亚边境的约姆专区和恩泽雷科雷专区。马农族和科诺族分布在森林几内亚的东南端靠近科特迪瓦边境的罗拉专区。科尼昂盖族分布在森林几内亚中部贝拉专区。

森林几内亚是小种族聚居地区,所有的小种族都有相似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他们社会的基本单位都是父系大家族,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都是以大家族为基础。他们以氏族(Clan)组成村庄。同一氏族的家庭住在同一个村庄。村庄都不大,很少超过200人。传统的房屋是圆形的茅草房,屋顶呈锥形。不过现在越来越向四方形的房屋发展。四方形的房子屋顶是4个斜面。无论传统的圆形房屋还是现代的四方形房屋,都用芦苇或树枝盖房顶,泥土做围墙,房子周围有狭窄的护栏。每个住宅的周围都有一道外墙。院子正中都有一块空地,在这块空地上竖立着一些大石头,那是祖先的墓地。房子后面有一个用席子围起来的洗澡间。由于森林几内亚气候潮湿又闷热,人们从地里劳动回来后需要在那里用热水洗澡,这是森林几内亚人的生活习惯。

森林几内亚各族的村庄都建造在山冈上或山坡上,从来不在低平地上盖房,都靠近山水源头。村庄周围都有一片森林围着。这森林被认为是神林,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人们祈求自然神保护他们抗御龙卷风的袭击和其他恶神的侵害。

这些小种族虽然在几内亚都是人数较少的种族,在文化上和血缘上同其他种族都无多大关系,但在整个西非地区,他们有的属于大种族,例如基西族和巴加族。由于西非沿海的边境线是西方入侵时英国、法国和葡萄牙激烈争夺的结果,是人为划定的,往往一个种族被分割在几个国家,例如基西族和巴加族被划分在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个国家。目前这一地区的一些政治现象都同其种族的血缘联系和历史因素相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内亚塞古·杜尔总统执政时期,经济和政治政策都比较激进,导致国家陷入极端困难,有100多万几内亚人逃到塞拉利昂等周围邻国。因为在周围邻国有和这些几内亚人属同一种族的,甚至是同一大家族的人,因而塞拉利昂等国就把这些几内亚人看作自己家里人一样收留下来。非洲人的种族观念和家族观念很重,按照非洲人传统的家族观念,这些邻国有义务和有责任接纳他们的几内亚兄弟。而到20世纪90年代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先后发生长期内战时,这两个国家的大批难民逃到几内亚。几内亚从政府到一般老百姓,都把接待这些难民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们不把这些难民看作外国人,而是看作自己家族的人,是自己的亲人。1990年是利比里亚内战最激烈的一年,大批利比里亚难民逃到几内亚,几内亚为此承担了巨大压力。森林几内亚的农民把第二年的粮食种子都给难民吃了。这是非洲传统的家族伦理在指引他们这样做。90年代中期利比里亚内战稍微平静下来,塞拉利昂又内战不停,以前杜尔时期逃到塞拉利昂的几内亚人,连同与他们同一家族的塞拉利昂人,又逃到几内亚。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几内亚一直有50万以上的难民。几内亚这个那时只有730万人口的非洲穷国,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承受了50万以上难民的压力,这是靠非洲特有的种族内部的团结精神和传统的大家族伦理的力量支撑的。

(三)语言

几内亚的官方语言为法语。各种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主要有苏苏语、马林凯语、颇耳语(也称富拉语)。这三种语言中苏苏语使用最广,而且还是几内亚人的商业用语。各种族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学校教育用语是法语。

此外,阿拉伯语是几内亚的伊斯兰文化语言。18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在几内亚的广泛传播,尤其在富塔-贾隆地区的颇耳族人和东部马林凯族人地区,阿拉伯语曾得到普遍使用。阿拉伯语是几内亚最早应用的有文字的语言。几内亚最早的文学作品是用阿拉伯语写的。法国占领以后,法语逐渐替代了阿拉伯语。今天阿拉伯语在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文化中仍有一定地位。

六 国家象征

1.国旗

几内亚的国旗由从左到右红、黄、绿三个垂直相等的长方形组成。红、黄、绿三色是非洲人民喜爱的颜色,除几内亚以外,马里、塞内加尔、加纳等许多非洲国家都选这三种颜色组合成国旗。因此,红、黄、绿也被称为泛非颜色。几内亚选这三种颜色组合成国旗有它自己的含义。红色代表为正义和国家独立奋斗牺牲的烈士鲜血,黄色代表阳光普照的祖国大地和遍布全国的黄金等矿产资源,绿色代表愿国家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望。

2.国徽

几内亚的国徽是上端平直下端呈椭圆形的淡黄色盾徽。盾面顶端有一只展翅的鸽子,鸽子口衔一束稻穗,稻穗向下洒落在国徽正中。一支枪和一把剑交叉覆盖在这束稻穗上。以淡黄色作为国徽的底色是表示国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阳光普照的富饶土地,稻穗象征几内亚是以生产稻谷为主的农业国,由鸽子衔着稻穗象征全国在和平环境下生产。一支枪和一把剑交叉覆盖在稻穗上,表示不惜用武力保卫国家的和平生产环境。在盾徽下端有与国旗颜色一致的红、黄、绿三色组成的边。这条三色边的下面是一条白色的布带,上面用法文写着几内亚的箴言:勤劳、正义、团结。

3.国歌

几内亚国歌的歌名为“自由”。歌词内容是歌颂1905年在富塔-贾隆地区领导人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而牺牲的民族英雄阿尔法·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