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的力量:从远古的工匠精神到新工匠时代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由此引发了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广泛讨论和学习。在中国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不仅工匠精神成为一股学习热潮,“新工匠时代”概念也方兴未艾。可是什么是“工匠精神”,新工匠时代又“新”在何处?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来探讨历经千年传承的力量。
在古代,工匠指以手工劳作为基本方式的手工业者。例如,制作像刮削器这样的采集工具和弓箭类的狩猎工具应该是人类最初的手工劳作。自畜牧业和农耕时代开始,系绳、木犁、镰刀等农业工具和畜牧工具成了手工劳作的主要制作方向。不仅如此,工匠们还承担了日常生活用品、战争武器和祭祀用品的制作。
除了上述的这些工具之外,艺术饰品也由工匠完成。例如,壁画、陶塑、颈环、佩玉等等。
古代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主要体现在艺术饰品的制作上。我们常常说的“手工精神”,主要指大工业时代之前,工匠们制作艺术饰品的“精神”。
在旧石器时代,大小合适且质地坚硬的石料是工匠们的首选,有一些石块较大,需要设法使较大石块破裂。“碰砧”是工匠们的初级破石方法。选择较大的石块作为石砧,将小块石料向石砧碰击,根据掉落石块的形状,将其作为继续加工的“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等。
对石器的二次加工使其成型的过程中,不仅最终成型产品要接近预设的形态,甚至“匠心独运”产生艺术性的审美效果。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史前石器制作的二次加工可视为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
远古时代的工匠精神,让人类第一次在恪守“实用”的同时,开辟出了“艺术”性。其中最具工匠精神的代表是殷商时代出现的瓷器了。
我们可以从下述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窥探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瓷器的制作过程。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们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做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原始青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工匠们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加工精细,质地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
到了宋代,名瓷名窑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之后,瓷器制作和烧造工艺进一步发展,现代瓷器技术更是炉火纯青,品种繁多。除青瓷、白瓷、红瓷等单色瓷以外,还在青花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釉里红、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多种彩釉瓷器。
从瓷器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匠精神传承的力量在瓷器发展和繁衍上发挥出的巨大力量。
在世世代代的传承过程中,工艺和技术都得到了持续性的补充、完善和提升,而且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美。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传承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为科技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式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才有后面的发展和成功。
手工艺品对于品质具有极高的要求,这要求工匠在劳作中坚韧而富有耐心,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品质的提升,不是“计划经济”的推动,也不是“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是工匠精神力量的推动。
工匠精神传承到如今,带领我们步入“新工匠时代”。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科技大国,导弹上天,卫星探月,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工业技术日新月异。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从杂交水稻、激光照排到全新的科技生活模式,都是因为传承的力量。
工匠精神永远存在,它是以传承为力量的创新与制造,“新工匠时代”也不例外。
工匠精神解析
远古时代手工艺人的那种尊重自然、敬畏技法的心态和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如果能永远传承下去,那么中国就有望成为精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