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财务报表的科目分析
报表科目,即财务报表中的主表科目、科目附注及其他的相关附注信息。报表科目分析,包括报表科目钩稽、报表科目结构和报表科目内容等三项内容。
3.2.1 科目钩稽
科目钩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关系,同时找出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科目钩稽的内容,包括存在对应关系的主表科目之间的数据钩稽、主表科目与相关附注及其他信息之间的数据钩稽。钩稽关系既包括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核对,又包括数据之间的逻辑性核对。
主要的钩稽关系如下:
(1)货币资金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货币资金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一致时,应找出差异的具体原因。
(2)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科目,与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长期股权投资与投资收益。
(4)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重点关注是否将可弥补亏损作为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可弥补亏损的转回具有不确定性,是否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代表相关会计处理是否具有稳健性。
(5)资产减值准备与相关减值损失。
(6)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与相关折旧摊销费用。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科目附注,期间费用等利润表科目附注,以及现金流量表副表中都涉及折旧摊销费用的披露。
(7)大额存款、银行理财产品、长短期借款与相关的财务费用。
在实务中,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收益有可能计入投资收益、财务费用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收益是否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实务中也有不同的做法。
(8)应付薪酬与薪酬类成本费用。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附注、期间费用等利润表科目附注,以及现金流量表主表中都会涉及职工薪酬的披露。
(9)政府补助形成的递延收益与损益结转及现金流量。
在实务中,与费用相关的递延收益转入损益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所形成的现金流量的处理也有不同方式。
(10)外币业务与汇兑损益。
了解主要的外币业务,根据外币汇率的变动,可以对汇兑损益的方向做出推测。
(11)利润总额与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应关注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对应关系,同时关注利润总额至所得税费用的计算过程。
(12)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科目。
现金流量表主表科目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相关科目及内容大体推导出来,如果不能推导,说明现金流量表编制可能有误。现金流量表副表,是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推导过程,相关增减科目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科目存在核对关系。现金流量表主表“其他”附注,与相关利润表科目附注的内容有核对关系。
(13)重要事项与相关报表科目。
附注披露的重要事项,关注与其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已在报表中体现。例如,存在重大资产收购,可能会涉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存在涉诉事项,可能会涉及相关减值准备或预计负债的计提。
3.2.2 科目结构
科目结构,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科目结构。利润表的科目结构,即利润表各项目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其构成毛利率、期间费用率等比率,按惯例属于财务比率的范畴。
资产负债表结构包括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其和现金流量结构,均与标的公司的行业特征、经营模式、融资特点等因素相关。对相关因素汇集成的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形成对标的公司科目结构的财务预期,如果实际结构远偏离预期,则需要找出主要原因和相关科目,并对该科目进行重点分析。
3.2.2.1 资产结构
一般的资产结构分析,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各流动资产科目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各非流动资产科目占非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
1.重资产公司和轻资产公司的资产结构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将全部公司大略分为重资产公司和轻资产公司两大类。重资产公司需要购建土地、厂房和生产线,其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一般而言,其用于生产经营的核心资产主要是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等非技术类无形资产为主)、长期待摊费用为主,除定期的折旧摊销之外,其金额并不会受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轻资产公司以核心技术、智力资源、品牌影响力、渠道控制能力等为核心,相关要素几乎都是无法进行会计计量的表外资产,故其报表资产主要以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营运资产为主,非流动资产的投入很少。
2.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结构的占比
对于同一家企业而言,流动资产占比高,往往说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跃,发展势头旺盛,企业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较多,此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流动资产占比低于合理区间,企业生产经营则有可能出现了问题,导致其业务处于萎缩之中。
由于非流动资产的折旧与摊销属于固定费用,需要足够的产能产量来分摊,非流动资产占比偏高,往往说明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如果非流动资产占比不断提高,则可能代表着生产经营活力不足,新增产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3.开发支出和商誉的影响
由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部分公司账面已经形成了巨额的开发支出(包括已结转的无形资产和未结转的开发支出)。由于非同一控制下并购的会计处理,部分公司账面已经形成了巨额的商誉。
开发支出的形成过程往往缺乏可控性和可比性。在购买价确定的情况下,商誉主要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影响,而表外可辨认资产的确定,以及相关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也都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另外,无论是商誉还是开发支出,在确定其可收回金额时都需要预测未来多期的现金流量并予以折现,所以计提相关减值准备存在很大的可操纵空间。
所以,从总体上看,两个科目真正的价值几乎是无法确认的。对于报表上存在的开发支出和商誉,在目前的实务环境中,如果已出现了难以逆转的减值迹象,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或许都不需要考虑其减值准备计提的充分性,而直接作为无效资产全部扣掉更具有说服力。
3.2.2.2 负债结构
一般的负债结构分析,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各流动负债科目占流动负债总额的比例、各非流动负债科目占非流动负债总额的比例。
流动负债包括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无息负债包括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由于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相对的强弱势地位,所以应付供应商款项具有一定的弹性账期,合理提高应付账款占用时间,能够直接减少营运资金占用。有息负债即银行短期借款等需要付息的负债,有息短期付债的借款时间短,偿付压力大,是最主要的偿债风险来源。借入短期有息负债,原则上应主要用于解决营运资金的问题。
非流动负债主要是长期借款和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相对于短期借款,其没有急遽的短期偿债压力,但需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资产抵押等更强的增信能力,同时付出的利率成本更高。
决定企业负债结构的主要因素如下。
1.资产结构
一般而言,非流动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更少利用短期负债,多利用长期负债或发行股票进行筹资;反之,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则可更多地利用流动负债来筹集资金。如果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错配”,带来的问题是:如果以流动负债用于购置非流动资产,将会导致更高的偿债风险;如果以非流动负债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将会带来更高的财务费用。
2.融资能力
在实务中,由于借款会带来业绩压力和偿债风险,所以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采用股权融资。具有良好的股权融资能力的企业,其债务规模相应比重可能更低。
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融资能力有重要影响,相对于中小企业,大企业因其规模大、信誉好、可增信的事项多,所以融资能力强,容易取得长期项目借款,也容易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筹集长期资金,因而利用流动负债筹资较少。
3.现金流状况
具有良好经营活动现金流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利率较低的短期负债。而不具有良好现金流的企业,短期负债到期时,只能采用“以新还旧”的方式,不确定性很高,更倾向于采用股权融资和长期负债。
3.2.2.3 现金流量结构
现金流量按性质可以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大类。现金流量结构,指三类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的相对结构。
现金流量结构受企业生命周期、在产业链中与上下游的相对地位,以及具体经营模式的影响。自由现金流代表了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良好的自由现金流可以用于维持性投资和利息支付,只有准备进行扩张性投资时,企业才需要通过融资取得现金。
3.2.3 科目内容
财务报表的科目内容,上市实体一般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15号文)来披露。本节对科目内容的分析,更多的是强调静态分析。
对科目内容进行分析,首先需要确定重点的报表科目。重点科目的标准,一是金额较大,即结构比重大的科目;二是波动幅度大,即当期科目与对比数据相比波动幅度较大;三是性质特别,即存在新出现的科目内容或非常规业务形成的比较特别的科目;四是与初步预期不符的科目。例如,公司相对产业链上游处于强势地位,但存在较大的预付款项;公司是以现款销售为主的业务模式,但存在较大的应收账款。
对于常规的重要科目,结合15号文和会计准则的披露要求,具体内容说明如下。
1.应收账款
基本的披露事项包括:应收款项的账面原值、坏账准备、账面价值;应收款项的构成(单项金额重大并单独计提坏账的款项、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区分的不同应收款项组合、单项金额不重大但单独计提坏账的款项)、比例、账龄、信用期;主要客户的应收账款金额、占比;实际核销的应收款项金额。
应收账款披露事项主要提供了账龄信息、主要客户信息和坏账准备信息。对应收账款科目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科目形成对应到经营层面的过程、特征和关键环节;销售结算政策和对应的应收账款金额、账龄的适应性;主要客户的质量和款项的可收回性;单项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
2.存货
基本的披露事项包括:存货的构成、比例、账面价值、存货跌价准备;跌价准备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计提、转回或转销金额,及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具体依据;存货期末余额中含有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存货期末余额中含有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的,应汇总披露累计已发生成本、累计已确认毛利、预计损失、已办理结算的金额。
存货披露事项主要提供了存货的类别信息和跌价准备的计提信息。对存货科目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科目形成对应到经营层面的过程、特征和关键环节;经营模式特征与存货结构、金额的适应性;存货预期销售情况及可收回性。
3.开发支出
基本披露事项包括:分项披露开发支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和本期增减变动情况;资本化开始时点、资本化的具体依据、截至期末的研发进度;已转入无形资产的,披露其账面原值、累计摊销、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期末无形资产中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余额的比例。
开发支出主要是依据开发项目披露资本化过程、依据、结转和减值情况。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开发支出是一个性质特别的科目,对科目内容的分析,主要判断研发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资本化金额和比例与生产经营特征的适应性,实际发生的支出类别的合理性。
4.商誉
基本披露事项包括:报告期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购买增加子公司的,披露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商誉(负商誉)的金额及其计算方法;分别投资单位或分项列示产生商誉的事项,及对应商誉的期初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额,以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并披露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及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实务中,由于并购的高溢价,商誉已经成为很多上市实体账面的主要资产之一。对商誉内容的分析,主要关注商誉形成的过程以及收购后子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及预期,这是判断商誉账面价值的重点。
5.营业收入
基本披露事项包括:营业收入的构成及比例,并分别按行业、产品、地区列示;向前五名客户合计的销售额占当期销售总额的百分比;向关联方销售情况。
营业收入披露主要是基于多个角度对收入数据进行列示。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准则并没有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将收入分解为量和价两个基本的分析因素。对营业收入科目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销售特征与收入确认、收入分类的适应性;结合主要客户的性质及应收账款情况,对收入质量做出判断;关联方销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通过与第三方销售对比等方法来判断关联销售的公允性。
6.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披露,主要是对应营业收入所提供的多角度数据,以便于毛利率的分析。
在实务中,财务报表附注中既没有披露营业成本的主要构成情况(原材料、能源、人工、制造费用),也没有披露主要原材料和能源的采购数量、采购价格及主要供应商等采购相关数据。
科目内容,仅仅是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报表科目的基本财务数据。如果我们是外部分析者,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能获得的全部的财务数据;如果我们是内部分析者,对于进一步的财务分析而言,这些财务数据是远远不够的。从广度上说,财务数据的提供需要扩展到更多的角度;从深度上说,则需要扩展到更多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