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菲成绩: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上市公司数量2613家,总市值37.25万亿元,流通市值31.56万亿元,2014年股票成交总金额74.39万亿元,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企业资金筹集和流通的最重要场所。然而,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年,都会有一批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亏损、资不抵债等财务状况异常现象,甚至陷入困境。沪深两市不断涌现的特别处理ST及∗ST公司就反映了这一问题。
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最有力支撑。每年由于各种原因而被ST或∗ST公司在陷入困境之后面临严峻的考验:或遭遇股价下跌,或被暂停上市,甚至面临退市,给股东、员工、债权人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一些ST公司为尽早摘帽在盈余管理上大做文章,甚至不惜财务造假,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不可能做到令所有上市公司避免困境,但是,通过本研究,认识公司困境形成原因,分析困境公司最频繁的重组活动及其行为选择对脱困的影响,明确不同因素对公司脱困的作用,探求ST公司的脱困路径与业绩优化规律,从而采取措施使ST公司尽快脱困并提升业绩水平,不仅能减少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
本书首先从我国制度环境背景出发,分析证券市场严格的IPO制度、新退市制度与ST、∗ST制度,以及证券市场历史所造就的法人大股东集中控制,依据困境形成理论、重组之于脱困理论,解释ST公司频繁重组的客观现实及其本质,确定基于重组选择视角的ST公司脱困路径研究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因子分析法、事件研究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重组行为选择对ST公司脱困的影响,对脱困预测的作用,以及对脱困后的绩效影响。研究发现:重组是ST公司摆脱困境的最主要手段,ST公司重组的时间、成本、行为选择方式均对其摘帽脱困产生影响。重组时间越早、成本越高,ST公司脱困的可能性就越大。资产置换与股权转让重组选择对困境摆脱具有促进作用,兼并收购与债务重组等重组选择方式则不利于ST公司的脱困。重组方式的引入能够改善脱困预测模型的准确率,ST公司的财务能力、公司治理也对脱困预测产生较显著影响。不同重组选择方式下,脱困公司的市场绩效存在差异。放弃式重组的短期市场效应最好,内部重组公司的短期市场反应最差;支持性重组的长期市场绩效最高,放弃式重组的长期市场绩效最低。此外,ST公司脱困摘帽后的经营绩效较摘帽之前有显著改善,不同年度经营绩效水平在不同重组选择方式之间存在差异。摘帽当年,放弃式重组业绩最好,支持性重组业绩居中,自我重整公司的绩效水平最差;摘帽后第1—2年,放弃式重组依然保持了最高水平业绩,自我重组公司业绩提升至居中水平,支持性重组公司业绩下降至最差;摘帽后第3—5年,自我重整样本的绩效水平开始显著提升,并居于最高,放弃式重组业绩下降,第3—4年居中,至第5年甚至低于支持性重组的样本水平。从摘帽当年至摘帽后第3—5年的中长期绩效水平来看,放弃式重组获得了最高水平的中长期经营业绩,自我重整公司获得了最低水平的中期业绩和居中水平的长期业绩,支持性重组则获得了中等水平的中期业绩和最低水平的长期业绩。最后,本书实证检验了ST公司脱困之后的绩效提升影响因素,发现产业结构调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关联交易比重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公司治理对脱困后绩效则未能发挥作用。依据研究结论,本书分别从ST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角度提出建议,包括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产重组效率、关注脱困后的整体绩效水平、强化公司治理和规范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等。
本书立足于我国证券市场的ST或∗ST公司,初步确立了ST公司脱困路径研究的基本思路:脱困前的影响(重组选择)—脱困中的预测—脱困后的绩效衡量与提升,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ST公司脱困研究的空白,并为后续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框架。
在撰写本书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文献,引用了很多数据,获得启发并进行借鉴。感谢这些文献和数据作者的前期工作,对此,在引文中力求做到一一注明,如有遗漏敬请谅解。对于ST公司的脱困研究中,本书受到了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GL055)资助,是以作者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为基础,经过课题组成员共同修改、调整、补充之后最终成稿。除本书主要著作人外,课题组其他两位成员:刘东英、张旭蕾参与了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中部分内容的撰写与修改。
ST公司脱困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角度,直接文献较少。本书在该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者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和丽芬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