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高智商不如高情商,让女孩成为情绪的主人
认识并且疏导女孩的坏情绪
有些孩子情绪反常,唉声叹气,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或焦虑不安,经常顶撞别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不知出了什么问题,许多家长因此求助。孩子情绪的强烈和不稳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并不是她们故意的,也不是“有病”或者“犯神经”,而是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这种情绪不稳定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以了。
人生活在社会中,有压力是正常的。因此,对待正常的压力并不需要全面排除。对自己或客观事物而言,当需要与可能之间发生矛盾时,必须要有所取舍,若事与愿违就要进行重新评价,不能期望值太高,更不能盲目追求、急躁从事。当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时,要想办法减轻。
告诉孩子,当感到压力太大时,应当学会主动疏导发泄,比如把自己的体验、想法讲给亲人、同学、朋友听,让郁闷释放出来。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因为哭是一种有效的解除紧张、烦恼与痛苦情绪的方法,眼泪中含有一种毒素,排泄出去对身体有好处。
还可以让孩子转移注意力、积极参加文艺或体育活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进行剧烈的运动、写写日记、长吁短叹、做深呼吸等,这些都是宣泄感情的方法。
除了通过外界的事物或环境的辅助来使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控,还有最根本的调控方法:借助自己理智的力量,去控制不良的情绪。
可以用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等方法,将消极的情绪与头脑中的闪光点联系起来,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对犯错误的孩子要细心疏导、循循善诱。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父母不要与其发生正面的冲突,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寻找她们闪光的地方,消除她们的怀疑和对立情绪,减轻她们的逆反心理,以避免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调整情绪,控制情绪,管理情绪
控制并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要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关键就是帮助她们学会调整情绪。对情绪的认知和表现,影响孩子的做事方法。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情绪,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善于给孩子一个发泄和倾诉的空间,也就把握了调适情绪的杠杆。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女孩。一天,她父亲给了她一大包钉子,要求她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她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女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小女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她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女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她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她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女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她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女孩说:“宝贝,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人们肉体上受到的伤害没什么两样。”
家长应该像那位父亲一样,把发脾气的危害性告诉孩子,让孩子一步一步地改正这种不良情绪。
首先,当孩子愤怒时,家长应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她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接着,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孩子有时需要成人的提示来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如:“你是不是因为某某拿走了你的小汽车才对她发火?”
当孩子愤怒时,做家长的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并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应立即给予惩罚。
家长应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如,当孩子告状说:“某同学打了我……”家长可以回答说:“大声告诉她别再打你。”
家长要明白,孩子也会发脾气。孩子最初发脾气是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当她发现这样做可以控制成人,让成人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一种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达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不可以在这时候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让孩子以为发脾气就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告诉孩子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大人提出来,应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孩子一开始发脾气时,就想办法制止。家长可以走开,不理睬她,或把她领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也可以严厉地高声训斥她……不论用哪种方式,目的是制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同时准备对其加以适当的惩罚,让她记住,下一次绝对不可以再这样做。如果这次是重新犯错误,还可以给予一些具体的处罚,比如,不许玩玩具,不许看电视等。总之,要让孩子感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简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
或者,当孩子要发脾气时,家长不妨抢先一步发火。孩子在一些地方特别容易发脾气,如在商店里或家里来客人时,家长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过于温和、妥协,使孩子觉得有可乘之机。所以,家长越是在这样的场合越要态度坚决、语气强硬,使孩子不再利用这些机会提要求。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爱发脾气成为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对将来为人处世都是不利的。
然后,当孩子感情脆弱时,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一般来说,感情敏感、脆弱只是孩子个性的一个方面,它可能有助于、也可能有害于孩子性格的正常发展。当孩子感情脆弱时,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能及时地给孩子以帮助,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敏感的孩子容易与同伴发生争吵。平时,家长同孩子谈话时可提出各种问题,让她想想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采取什么不同的方法来避免感情冲动。
当孩子悲伤时,让她好好地哭一场。此时,家长无须过多地干预,只要平静地坐在孩子身边,让她感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有时,孩子会投入家长的怀抱,需要家长紧紧地拥抱和轻轻地抚摸。但有的时候,她只需一个人独处,静静地体味自己的悲伤。
还要帮助孩子学会作出冷静的反应,只有在她安静下来后才能逐步帮助她深切地体察事物,教她更好地处理不愉快的事。
最后,当孩子感到恐惧时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一个人若不知道害怕,就很容易遇到危险,但恐惧过多,也难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关键在于帮助她们对引起恐惧的因素进行理智的思考。
如果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事物(如地震、洪水、战争等)感到恐惧,家长可以针对这些事情与孩子进行讨论,告诉她在这样的事发生时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
如果孩子对幻想的东西产生了恐惧,家长应明确告诉她,这样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经常害怕,但又说不出为什么,家长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谈话,从中找到困扰她的原因。
远离暴躁情绪,做一个温柔可人小淑女
暴躁行为往往是因一些小事而发作,甚至暴跳如雷。暴躁的人不仅容易伤害自己的身体,而且极易树敌,不利于事业发展。
孩子暴躁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联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个人修养不够,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正确方式,如打骂、放任、溺爱等,也是造成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
帮助孩子矫正暴躁性格,父母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造一个平静的环境与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修养,当着孩子的面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处事要大度。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陶冶。
第二,专家建议进行一些“磨性子”的活动。
让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书画兴趣小组,在书画练习中陶冶性情;让孩子和妈妈一起剥毛豆,理韭菜,参加诸如此类的家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耐心和毅力;双休日,与孩子一起进行登山、远足等活动,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许多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实施一年之后,有发脾气习惯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第三,多赞扬少责备。
对孩子的发脾气行为不要过多责难,更不要实行体罚。那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平和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予以赞扬,投去赞许的笑容,让孩子在不自觉中培养良好平和的个性。千万不能让孩子时时提心吊胆,总是担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让家长讨厌的行为,越是提心吊胆,越容易出格,越容易发脾气。
第四,让孩子认清发脾气的坏处。
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容易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也是不尊重她人的行为。不尊重别人,那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另外,发脾气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让事情越闹越僵,一发不可收拾。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妨让她想想如果别人对她发脾气,她的心里会有何感觉。其次,想想发脾气的后果,从而学会“三思而后行”,脾气就会平息下来。
第五,教育孩子学会宽容。
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的过错,要“待人宽,责己严”,不要动不动就怪罪和指责别人。要使孩子懂得,即使别人犯了错误,发脾气也决非上策,而宽容却能使人自觉反省并改正错误。
第六,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孩子年纪小,自制力差,当孩子想要发脾气时,可教她反复默念“不要发火”“没什么要紧的”等放松的语句,或者让她到外面去玩,这样,气头一过也就不存在发脾气的事了。
消除恐惧,做勇敢的女孩
恐惧与生俱来,它是成功的大敌。恐惧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它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完全消失。孩子的恐惧与大人的恐惧从本质上是相同的,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这个年龄所特有的恐惧,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孩子恐惧心理的产生,同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也与孩子的个人体验有关。
恐惧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如果学会了摆脱或逃避这种困境的方法,恐惧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例如,孩子害怕一个人在房间不开灯睡觉,可以在她的床头装一个夜灯的开关,让其学会开和关,这样她掌握了控制黑暗和光明的方法后,她就不会害怕了。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的关键是要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抚摸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地鼓励孩子的勇敢。家长坐在公园长椅上休息时,可以鼓励孩子去找周围的小朋友一块玩。孩子回来后,要紧紧地拥抱孩子,让孩子明白你很高兴她这样做。看着爸爸妈妈的微笑,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
一些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会学坏,或怕孩子受到欺负,因而不让孩子出去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缺少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技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以人际交往为内容的恐惧。另外,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接触事物必然相对少,因而很可能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一些家长常用吓唬的方法来对付孩子,迫使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导致孩子产生不正常的恐惧心理。例如,孩子哭闹时,有的父母就伪装“狼嗷”“鬼嚎”等来吓唬孩子。这样,孩子虽然一时安静了下来,但由此而产生的恐惧也一并保留了下来。
孩子的恐惧与其经验密切相关。比如,有的孩子怕洗澡,那是因为她曾有过洗澡痛苦的经历;孩子怕打针,那也是由于打针曾给孩子带来过痛苦。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毕竟有限,经常阅读带有恐怖内容的图书,或观看过多的恐怖影视,或听过多的鬼怪故事等,也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恐惧,要认识到让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中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完全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长大了也会很脆弱。一旦灾难或不幸到来,他们就会垮掉,因为他们无力承受,也不知怎样应付。”
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专家提出了下面几条建议。
第一,父母要做孩子恐惧的倾听者。
精神治疗师罗伯特·达施说:“父母对孩子恐惧的最大帮助是,听听他说明自己为何恐惧。”比如说,一位怕狗的女孩在对父亲说完自己为何怕狗后,父母居然说:“狗有什么好怕?”把孩子的恐惧当成“无稽之谈”,这就对孩子带来了伤害,因为她们很容易从不了解中扩大误解。
为了帮助感到恐惧的孩子,你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个好听众,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而不是去想自己该作何反应,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
只有等到孩子明确地表示已经说完了想说的,你才能加以评论,即使在谈话中出现较长的停顿,也要这样做。
第二,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恐惧。理解孩子的心情。如果合适的话,告诉孩子在相同的情境中,你也会感到恐惧。
第三,预防恐惧的发生。由于恐惧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因此,要努力防止孩子第一次恐惧经验的产生。比如,给孩子洗澡的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给孩子洗头洗脸时,不要让有刺激的东西进入孩子的眼睛;把洗澡活动变成一种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强迫性的活动。这样,对孩子而言,洗澡就不是一种害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娱乐活动了。
第四,帮助孩子消除对事物的神秘感。
孩子的恐惧有时往往是由于缺乏知识、经验不足,或者由于错误的认识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害怕雷电是因为不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如果家长能把雷电的知识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打雷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这样孩子就会慢慢了解雷电,而消除恐惧心理。再比如,孩子害怕天黑,是因为不知道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是否暗藏着危险。这时,应该给孩子找一只手电筒,并告诉她:要小心走路,别碰着。孩子慢慢就适应了天黑的情况。对于因各种体验而产生的恐惧感,如怕打针、怕吃药等,父母可向孩子讲清楚吃药、打针是为了治病的道理,并培养孩子战胜恐惧的自豪感。
第五,家长可以让孩子逐渐习惯所惧怕的事物。比如,孩子怕狗,可以先用玩具狗让她接近,再与真狗接近;在与真狗接近的训练中,可先花几天时间,每天让她多靠近体形较小的狗,然后再教孩子如何接近狗,如何与狗“说话”,如何与狗玩,这样循序渐进,孩子就会逐渐地不怕狗了。
走出抑郁,做阳光女孩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抑郁症通常被认为是困扰成年人的问题,可是事实上,这种心理疾病却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美国的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的特点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原来喜欢的事物也失去兴趣,不愿和人交往,甚至故意回避熟人;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一点细小的过失和缺点后悔不已。
抑郁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该及时注意孩子的性格倾向,帮助孩子走出抑郁阴影。
怎样预防孩子的抑郁心理呢?
第一,倾听孩子的心声。
作为父母,在孩子紧张、不安或者苦闷的时候,不妨试试耐心地倾听,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能理解她,在内心产生欣慰之感,进而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在平时,父母也要注意让家里形成一种轻松的气氛,经常讲讲笑话,说点有趣的事。当然,父母也可以有意地运用一些排除苦恼的技巧,比如当自己不快的时候,可以听听优美的音乐,走到室外散散步,向别人说说自己的顾虑等。这些都可以消除郁闷。如果家长在生活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排除苦恼,那么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她也会模仿父母来缓解不良情绪。
第二,对待孩子要平等。
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或者经历了几次失败,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的状态,具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在这一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和失败,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耐心地启发诱导。绝不能盲目指责,甚至挖苦打击,否则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当孩子不愿意参加某类活动时,父母不要催逼她去做或吓唬她,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她避免经历不幸和伤害。对孩子所担心的事情,父母要给孩子科学的解释,争取尽早消除孩子的顾虑。
第三,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活动。
家长应当尽量让孩子经常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和交谈,特别要让她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变得积极主动,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特点告诉老师,让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向孩子提出她能答得上来的问题,然后在其他同学面前大大地表扬她,树立她的自信心,克服孩子的羞怯和自卑感。当然,父母和老师谈话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抑郁的孩子一般都很敏感,如果孩子看到了,可能还会有不良的影响。
保持稳定的情绪,做不吵不闹的乖乖女
许多领导人物在人们看来似乎是冷血动物,实际上,他们只是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罢了。我们同样需要理性和冷静,而不是被感性的情绪控制。
有一次,美孚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与人打一场官司。
对方的律师明显对洛克菲勒怀有恶意。他在质问的时候总是咄咄逼人,让人感到厌烦和愤怒。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洛克菲勒还是非常冷静,他仍然不动声色,保持平和的态度。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那律师粗鲁地吼道。那封信是那位律师写给洛克菲勒并质问美孚石油公司的,而在法庭上,律师没有权利这样质问洛克菲勒。但是洛克菲勒并不愤怒,他知道,愤怒是毫无意义的。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
“我想是的,法官。”洛克菲勒回答,同时,他拿出那封信读了一遍。
“你回那封信了吗?”法官问。
“我想没有。”洛克菲勒答,然后,洛克菲勒又拿出许多其他信件,并宣读了一遍。
“洛克菲勒先生,你说这些信件都是你接的吗?”法官再一次问道。
“我想是的,法官。”洛克菲勒冷静地回答着。
“你说你没有回复那些信吗?”法官有些疑问。
“我想我没有,法官。”沉着、坚定的回答再一次从洛克菲勒口中传出。
“你为何不回复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那律师愤怒地咆哮起来。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洛克菲勒看了看那律师,不动声色地回答。那律师简直要发疯了,但是,冷静的洛克菲勒却面不改色,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结果,洛克菲勒赢得了那场官司。
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往往会对事物失去判断能力,由于受到情绪的干扰,他做出的决定往往是片面的。只有冷静思考、理性判断,做出的决定才会客观、公正。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可见,冷静地审视自己,冷静地面对事情,才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
对情绪的驾驭就是孩子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驾驭情绪的孩子经常成为情绪的俘虏,被情绪所左右,无法自拔。这种孩子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暴跳如雷或者抑郁寡欢。而情绪驾驭力能力较强的孩子,不仅能控制情绪的产生,而且还能对消极的情绪进行自我疏导,以保持平衡的心态面对生活。
让孩子学习驾驭情绪,父母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第一,让孩子自由发泄情绪。
有时候,孩子喜欢通过激烈的活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者是通过语言,或者是通过肢体。不管是哪种形式,对待这时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她们过剩的精力用到户外活动上,让她们到户外去大叫大嚷。只要父母因势利导,孩子的情绪就会渐渐平静下来的。
在艾森豪威尔10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远行,但坚决不同意他去。
艾森豪威尔对此非常愤怒,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直到双手血肉模糊。
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了家中,但是,倔强的艾森豪威尔又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后来,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扎上绷带。等艾森豪威尔平静后,母亲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母亲告诫艾森豪威尔,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
艾森豪威尔对此深有感触,在他76岁的时候,他这样写道:“我经常会回想起那次谈话,把它看作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一般来说,孩子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她们时不时地发些“小脾气”是常见的事情,有时候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的现象,父母不需要特别地控制孩子。
如果父母采取视而不见的冷处理的办法,孩子的不良情绪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孩子的不良情绪不是太过分,对别人不会造成伤害,不妨让孩子自由发泄,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的,最后,孩子的脾气会越来越小,甚至会很少发脾气。
第二,适当限制孩子的表达方式。
虽然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发泄心中的不快,但是,有时候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些不当,从而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利的过激行为。
美国钞票公司的总经理伍德赫尔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小公司的职员,他得不到重视,得不到提升,总是觉得这不对,那不好。愤怒、不满总是缠绕着他。
他说:“有一个时期,我这种感觉非常厉害,并渐渐扩大,以至我觉得不得不离去。但是在我写辞职信之前,我去拿了一支笔和一瓶红墨水——因为黑墨水不足以发泄我的愤怒——坐下来把我对公司中每个上级职员和经理的评判,都写出来。我写得很不错,用了不少形容词。然后我把单子收起来,把我的忧愤说给一个老友听。”
当时,那位老友叫伍德赫尔再拿一瓶黑墨水来,把这些人的才能写出来,并要求伍德赫尔把自己所能做的事也写出来,同时写一份在十年内如何提升自己地位的计划。
当伍德赫尔把写着红字和黑字的两张纸一比较,愤怒竟然都消失了!
伍德赫尔一下子就冷静下来,决定继续留下来工作。后来,面对愤怒和不满的时候,伍德赫尔总是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伍德赫尔说:“以后凡是我忍不住的时候,我便坐下来把我所要说而不敢直说的话都写下来。这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写完了之后,便觉得一身轻松。我把写的这些东西收藏起来,不给人看。一年之后,别人都感觉到我有一种自制的能力。我劝告那些管理别人的人,无论年轻年老的,都学着写这种纸条,以约束自己。”
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结果既伤着了自己,又伤着了对方。有些孩子喜欢顶撞父母、长辈和老师,有些孩子则习惯于通过摔东西等方式来表达激烈的情绪。
遇到这些情况,父母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应该严加劝告,让孩子明白,情绪的发泄也要有限度。
父母要告诉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不要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如果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用一些不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方法来解决。
第三,父母要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事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当孩子遭受挫折或者失败时,孩子往往会沮丧、抑郁,甚至消沉。例如孩子在学校里没有考好,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等。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要强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挫折感,她们显得不高兴,害怕同学、老师看不起,同时也可能害怕受到父母的责怪,于是,她们会表现得沉默、紧张、回避。如果孩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的自我调节过来,那么父母就不用太担心。当然,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情绪还是不好,父母就应该安慰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另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情绪健康的孩子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情绪稳定,很少大起大落或喜怒无常,能承受欢乐与忧愁的考验。
(二)能给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有同情心。
(三)开朗豁达,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肝火或者郁结于心。
(四)自信乐观,有主见,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勇于上进,坚韧不拔。
(五)能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和接受现实,并能够按照社会要求行事。
(六)有理智,较少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恐惧或悲观情绪,很少有仇视心理或有不必要的罪恶感。
(七)尊重他人,能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能够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有适度的欲望,较少需要别人的赞美和夸奖,较少为荣誉、特权和报酬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