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番莲花”、“西番莲”之间关联与释义
第一节 番莲花与西番莲名词释义
爬梳中国古代文献,于记载中元代才开始有“西番莲”一词的出现,而同一时期“番莲花”则不见其记载。西番莲与番莲花在古代文物上是纹饰题材相关性强烈的两个装饰图案。在元代始出现的名词“西番莲”与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西番莲”是否所指为同一种呢?明清时期两者名称记载上则有“番”通“蕃”字的现象,如西蕃莲、蕃莲。而以番莲花与西番莲为名称载录的相关文献,在规范装饰于器物的纹饰构成图案上所呈现出的时代的关联性及异同,应一一分述讨论之。在此谨将出现“西番莲”“番莲花”名称的部分典籍文献内容摘录如下,就名词作一释义探讨。先梳理在历史上出现“西番莲”“番莲花”“番莲”的文献资料,依时间次序分述如下。
元代《御制律吕正义后编》载:
说法队,引队礼官、乐工、大乐冠服……,次一人为文殊像,执如意;为普贤像,执西番莲花;一人为如来像,齐舞唱前曲。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中,菩蕯化作僧人,欲将神物袈裟卖给唐太宗助玄奘取经时的介绍:
三天门外透玄光,五岳山前生宝气。重重嵌就西番莲,灼灼悬珠星斗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攒顶间一颗祖母绿。虽无全照原本体,也有生光八宝攒。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记载:
叙志云:西番莲出夷地,有黄赤二种,干围六七寸,叶长尺余,花如千叶莲状;又一种,干如良姜,长六七尺,叶如芭蕉,长三四尺,花赤。每花三四十瓣,下瓣长四五寸,至其端以渐而短瓣直耸不似莲状,二三月花至冬至厌,俗亦呼西番莲。
《陕西通志》记载:
西番莲:花淡雅似菊,自春至秋相继不绝。春间将藤压地自生根,《广群芳谱》《按延安府》及《府谷神木志》皆载有是花。
明代谢肇淛《滇略》:
地涌莲高一二丈、形类棕榈花,如莲亦名木莲,其小而蔓生者曰西番莲,鸡足僧寮多植之。
《云南通志》:
西番菊、西番莲、西番锦。
明代方以智《通雅》“植物”:
今两广最多,苗大于芋根……,按雀芋之类,正与鬼臼独脚莲、西番莲相似。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
葵花:葵花种类莫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
明代袁中道《珂雪斋集》前集卷十三“西莲亭记”:
篔筜谷中有亭曰朋石……,谷中亭馆既多,而此亭三方皆美……,莲花盛开日暮香愈炽,意欲使花气通于梦寐,将营一室而力不支,乃拆紫蓬莱亭于塘土,名之曰西莲,以此花名西番莲,又名千叶莲,毎一朵其瓣层叠而不结实,人家多植之盆池中,未有栽于池塘蔓衍数里者。
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
卷一:凡庭畔阶砌杂卉之属,择其尤雅靓者,虞美人、罂粟、石竹……牵牛、蒲桃、枸杞、西番莲之类,芬菲婀娜摇风漏月,最为绵丽矣。
卷四:余尝评牡丹花、虞美人花、菊花似纸花,扶桑花似绉纱花……,玉兰花、栀子花、秋海棠花、百合花、玉簪花、西番莲花似通草花。
明代钱福《钱太史鹤滩稿》:
西番莲:西竺何年觅种来……,不与优昙一处开。
明代俞汝楫编《礼部志稿》:
凡服色禁制
天顺二年,令官民人等,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西番莲、大云花样并玄黄紫及玄色样,黑绿、柳黄、姜黄、明黄等色。
明代俞汝楫编《礼部志稿》:
凡交通禁令
各处番人朝贡领赏之后,许令会同馆开市三日或五日,唯朝鲜、琉球不拘期限,俱主客司,出给告示,于馆门首张挂。禁戢收买史书及玄黄、紫皁、大花、西番莲段疋,并一应违禁器物。各铺行人等将入馆内两平交易。染作布绢等项,立限交还。如赊买及故意拖欠,骗勒番人久候不得起程,并私相交易者,问罪,仍于馆前枷号一个月。若各番故违,潜入人家交易者,私货入官,未给赏者量为递减,通行守边官员不许将曾经违犯番人起送赴京。
《明会典》,礼部十七“冠服”的“朝服”条:
天顺二年,令官民人等,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及姜黄、柳黄、明黄、玄色、绿等色。
清代《格致镜原》:
《陶书》隆庆烧造青花白地陶器有……八仙庆寿西番莲里……。万历烧造青花白地陶器有……龙凤缠枝西番莲宝相花……姜芽海水西番莲五彩,……麻叶西番莲缶,……团龙四季花西番莲托真言字。
清代《格致镜原》“花类”三:
《花谱》西番莲花,雅淡如菊。
清代陈浏《匋雅》上卷:
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
康窑色釉夹彩者,多系黄地或作番莲四朵,甚且花朵中分嵌篆字,颇皆有可议……。
仿宋制色目繁多,名称不一,而以卍字与串枝番莲为较多。
《匋雅》中卷:
雍窑豆彩番莲杯嵌有喇嘛奇字者,式样尤极可爱。
静镜堂三字直款子天青小酒盌,乾隆窑也,内有青花番莲,画笔亦甚古雅。
西人于青花笃嗜番莲,康窑则有小渣斗小观音尊。
串枝莲者,西番莲也。
《大清律例》:
兵律—关津 条例
一凡外国差使臣人等,朝贡到京与军民人等交易,止许光素纻丝、绢布衣服等件,不许买黄紫黑皂大花西番莲缎疋。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议准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黑黄紫皂大花西番莲段。
《钦定续文献通考》:
世宗大定十一年又有四海会同之舞……,次一人为文殊像,执如意;一人为普贤像,执西番莲花;一人为如来像,齐舞唱前曲。
《钦定续文献通考》:
英宗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并元黄紫及元色黑绿、柳黄、姜黄诸色。
《御制文二集》:
西番莲赋
考《花谱》则类属之荷非水植而名,乃曰“莲”。弗经见于中国,谁与号谓西番。昔词臣曾写质,亦点笔以称妍。(《群芳谱》载有西番莲,仅言其花淡雅,而不详其跗萼若何。又载有铁线莲,云花叶俱似西番莲,心黑如铁线。山庄旧藏,维城花卉册,有花一种称西番莲,但其色淡碧而兼微绀,与今所见西番莲不甚似,或铁线莲也。曾题诗云:种自西番一线分,讶曾拈起悟声闻。白华却是心如铁,不解其他只净芬。观此诗可以知二花之同、不同矣。)又不同乎斯卉,讶孰果其真诠斯卉也,扶架用长施蔓以延向日旉荣,傍晚收娟,一茎一朵有叶擎焉。其朵则绿跗五出白华,五仙细蕊纷敷,中碧外蓝近心紫簇,心涌青拳,横吐五须,结如意团,顶作三株绛色,呈鲜叶亦无瓣绀丝引牵,奇形异种,绝等超凡。虽图书之集成未丽谱而芳传,余因思之,初祖有一花五叶之偈,或即指此。而标禅不然,何五敷之尽同,而三珠在其顶也?岂非具三乘之义,元爰设色以传形,笑积习之未蠲。
清代方浚颐《二知轩诗钞》,甲子正月至五月《西番莲》:
叶如鸡距蔓生缘高树皆满,三四月以午时作花,底有五瓣更承,以数瓣忽出蓝白须,若小儿顶发,中抽短箭,嵌五桴,动而不落,状独新奇。令黄荃、赵昌写之,恐亦只能半面,全神未易绘取也。按《群芳谱》所载:淡雅似菊之月下西施,当另是一种。封姨薄裁,翡翠钿花,须孏作紫丝,拳开时,瞥睹猫睛圆,铁线蓬松殊逊此,铁线莲亦与此种不类。西施月下娇罗绮,独博芳称附君子。色相全空菩萨鬘,鬖髿未觉虞童,雅称琼闺倭堕鬟。
《广东通志》:
西番莲蔓生篱落间,花初开如黄白莲,十余出,久之十余出者皆落,其蕊复变为菊,故又名西洋菊。
《西村集·菊花记》:
有花小瓣密而色微黄者,曰西番莲。
《明文海·菊花记》:
余友汝其通尝言,其邻顾氏植菊之盛,约余往观焉……,有花小瓣密而色微黄者曰西番莲。
《广群芳谱·附录西番莲》:
原西番莲:花淡雅似菊之月下西施,自春至秋相继不绝,亦花中佳品。春间将藤压地自生根,隔年凿断分栽。
《独学庐稿·西番莲赋》:
猗灵山之异卉兮,托嘉名于芳莲,自西域以徙植兮,对南薰而舒妍……夫乃得其真诠尔。其为状也,修蔓萦青,芳苞孕紫,渐吐白华,初含碧蕊,五叶瓜分,三珠丸累,方素桐华,齐绵葛藟。乍扶疏以结繁,亦纷敷以积委……。向景风以吐萼,择浮土以移根,扶以湘竹之架,植以宣瓷之盆。
《植物名实图考·西番莲》:
即转心莲。《南越笔记》:西番莲,某种来自西洋,蔓细如丝,朱色,缭绕篱间。花初开如黄白莲,十余出。久之十余出者皆落,其蕊复变而为鞠。瓣为莲而蕊为鞠,以莲始而以鞠终,故又名西洋鞠。
李汝珍所撰写的《镜花缘》,在第四十八回“睹碑记默喻仙机 观图章微明妙旨”中,介绍了百花仙子的名号,其中司西番莲花仙子的是第七十一名才女“比目鱼”陶秀春。
清代端方在《壬寅销夏录》中对“唐尉迟乙僧刷色天王象卷”中神魔的叙述为:
画幅绢本刷蓝,高三尺、四尺,寸宽一尺一寸六分,立幅横裱。中画天王微髭,头上慧光如镜,上悬七宝经络香云盖。身披全甲,两魔鬼伏蒲团,代座左有星官秉笏,一龙女左北(拈之误)明珠,右把番莲,雁行侍立。
清代索宁安《满洲四礼集》载:
神主尺寸制度:……中间按主身,寛厚寸数,作透,以为安立主身之底桪,再做楠木番莲花式须弥座一个……。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
贾政先秉正看门……,那门栏窗槅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阶,凿成西番莲花样。
《红楼梦》是清代著名的小说,描述的生活情景是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样貌,书中记录了建筑的装饰上使用了西番莲当作台阶的纹饰。在《扬州画舫录》卷四、卷十七内也有使用西番莲纹饰为建筑工艺应用的记载。在现实的官方文献如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也记载了建筑材料上如何应用西番莲为纹饰图案的制作工艺技法:
西番莲花,团绿篐头,每宽贰尺,长壹丈用……西番莲天花,米色圆光参青岔角,每井见方贰尺用……
石匠贰工,凿扁珠子、莲瓣、荷叶、西番莲,做细,每折见方壹尺用……
古代,皇家的建筑在工程装饰图案方面有一定的严格法式规定,并且只出现于皇室装饰的营造法式中。当时的建筑代表圆明园,于修建时其工程浩大且做工精细,装饰上更极尽豪华奢糜,并兼融了中西文化交流后的艺术特色。从清代官修《圆明园内工则例》中记录了十几则有关以西番莲的纹饰做工与装饰纪录,兹节录一例如下:
罗锅桥栏杆方柱子,起入角线,雕卷珠西番莲,每根用:木匠二分五厘工……西番莲垂柱头每个用:雕銮匠四工……上架枋梁大木彩画,沥粉金,琢墨蘓,做青碌香色地,中心满沥粉贴金,西番莲蘓做五墨锦博古,找头落合子,贴二色金,画小井人物染色花卉,篐头退嵌青碌压老色边线楞线,沥粉贴金,毎丈用……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得知:其一,元代以前,目前仍无法以文献资料考证图案化的西番莲、番莲花以何种方式称呼。其二,元明两代对西番莲的认识,和清代乾隆皇帝的认知,由《御制文二集》言“弗见于中国,谁与号谓西番”,可知两者并不像是指同一种植物;而在《二知轩诗钞》中所载可辨析是相类今日所认知有植物性状的西番莲,但还是未描写果实食用的部分,另在文中亦说明与《广群芳谱》所言之西番莲、铁线莲非指同种植物。其三,西番莲或番莲从元代到清代与佛教相关,具有吉祥与神圣的意涵(《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有“背番莲掌舞天魔”),似能降伏妖魔鬼怪(《西游记》《壬寅销夏录》)。其四,西番莲纹饰明清时确为皇室专属的“皇家纹饰”。除了上述举例外,明代郭正域的《皇明典礼志》、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清代傅维鳞的《明书》等文献中也记载了内容相同的“凡服色禁制”的命令;在对外贸易、兵律—关津条中明令对买卖私运大花西番莲缎匹者严惩。除《明会典》《礼部志稿》外,明代舒化主编的《大明律附例》、明代郭之奇著的《宛在堂文集》、明代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和明王鸣鹤的《登坛必究》等古籍都有相关禁令的收录,表明是皇室专用纹样;官方工程的记载也说明了皇权的专属。
另外,在中国开始有自然界的西番莲的记录,是在公元1645年(相当于中国清代顺治时期)伽马航线开辟后,西欧各国的人到印度、东南亚各地,将从美洲收集的物种带去,而旅居这些地方的华侨将一部分物种,如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再转引到中国。所以,以中国文献记录对照植物西番莲实际在中国种植的时间,两者之间有近三百年的差距(元末、公元1368年~清初、公元1644年)。除了时间上落差的问题以外,在中国元、明时期文献中所描述的西番莲与作为植物的西番莲,也有不同之处。自然界的西番莲,它实际的经济价值在于所结生的果实(附图2-1.1、图2-1.2、图2-1.3、图2-1.4), 在文献中却完全未提及,仅说明生长方式、朵花形貌。以中国在农业技术上的发展,如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救荒本草总目》的记载,共收录草木野菜共四百一十四种,并绘图加以文字,说明植物的生长状态、可食用部分的分类等,若是西番莲为当时可食用之植物,在文献上是不可能没有相关记载的。
图2-1.1 西番莲结生的果实
图2-1.2 果实最硕大的一种
图2-1.3 果实的筛选
图2-1.4 制作成果汁
此一现象说明,如果中国当时真的有以“西番莲”为名的植物存在,而依照文献中的西番莲是没有果实结生的植物,或仅为观赏用的植物,可由拙文中提及的《蜀中广记》《陕西通志》《滇略》《云南通志》《遵生八笺》《长物志》《西村集》《广群芳谱》《按延安府》《格致镜原》《府谷神木志》《独学庐稿》《植物名实图考》等分析得知,文献内容虽皆载为花,若按照植物性状比对并非专指同一种植物,是有分别的。如《蜀中广记》中“叶长尺余”、“叶如芭蕉”和“干如良姜”,一种像千叶莲,又一种又不似莲状,与“莲”不同,也非植物西番莲的性状,属于外来种,无法判定为何。《陕西通志》《广群芳谱》《按延安府》《府谷神木志》都记载是淡雅似菊的花,没有说明是否结果。《滇略》中亦同,似为陆地上生长像“莲”的植物。另外在《云南通志》《西村集》《明文海》《竹屿山房杂部》《长物志》《艺菊志》等中“西番莲”的植物名称,指的应是自然界的菊花品种之一。《植物名实图考》说其为“转心莲”,引《南越笔记》说明植物性状是“以莲始而以鞠终,故又名西洋鞠”,而自然界生长的百香果(学名:Passiflora edulis Sims)其中之一的别名也称“转心莲”(见彩图表2-2-1说明),但描述的文句中“以莲始而以鞠终”并没说明是否结有果实。如果是像菊花,那也是花盛开而凋,果实为多子(如向日葵)非单一结果。所以也只能判断其为西洋引进,但不知现今为何名的植物。
结合上文分析,如《明会典》《礼部志稿》《大明律附例》中的冠服禁令、服色禁制和对外贸易禁制、兵律—关津条,明确知道它从明代开始被视为一种皇室专属的纹饰图案,也得知西番莲纹图案在皇室中的一定规范形貌。《匋雅》中关于官窑瓷器纹饰的说明指出“串枝莲者为西番莲也”,表明在当时两者的纹饰图案是互为通用的。再结合清代文学《红楼梦》和《满洲四礼集》及《扬州画舫录》的记载可知,西方传入中国的植物西番莲,有机会成为一种写实性流行装饰的纹饰图案,时间点应该不会早于清顺治以前。
再比对彩图表2-1-1,西番莲(或现今定名所称的番莲花)纹饰图案在中国出现,由战国一直到元代为止的文物上,会发现朵花图案的形貌以植物学、图案学、工艺装饰技法来分析,并非真的有这样的植物存在,而是人类在努力追求生活的完美,于劳动中追求心理安适渴望历程中而累积的一种精神文化。先民通过种种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以多种形貌不同的构成方式,按特定的形态、使用功能及用途上的要求,依附自然资源的材料,加入工匠、文人想象,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求,创造的一种纹饰装饰图案。前述引文表明,西番莲至少由明代开始,已经出现一定的造型规范,并进而成为皇室御用的一种图案,虽为同名称,但所指的并非同一种类之实物;由本章第二节多位学者研究的引文也同样表明了同一纹饰上的异名问题。一直以来的研究所造成的种种情况,使得现今文博单位或研究者为文物上同一纹饰分析或定名时,存在了各用各的“异名”来定名的状况。
中国幅员辽阔、国祚绵长,许多动植物或日常生活使用物品,常会有同一物、但不同地区名称就不同的情况,或不同物品却有相同的名称。在上述文献《西村集》《明文海》《遵生八笺》中,西番莲为菊花的一种品名,《长物志》的记载则是葵花品种之一的别名,其他如花生和土豆、马铃薯和土豆、甘薯和地瓜、百香果和美里瓜以及时计果、海石榴和荼蘼与茶花、鞋子与孩子、荷和莲和芙渠等。关于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出现的情况有如下三类:(1)如“土豆”同时是花生和马铃薯的别称;(2)而百香果有“美里瓜”或“时计果”的别名;(3)因为方言的音韵,如“孩子”(音)指的则是四川人的鞋子。这种名称上界定不清的现象,到今日依然普遍存在,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情形。除了名称上的混淆,可以将文献与文物做一对照,更证明元代以前西番莲在中国的意涵是与植物上的西番莲不同的。
彩图表2-1-1 战国到金代以番莲花纹饰为装饰之相关文物
续表
续表
续表
上文中梳理、分析了古籍文献,本段再以文字释义作另一方向探讨。
名词上冠以“西”字,多有意指方位“西方”或指由“国外传来的物品”,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水果——西瓜、药用的西洋参、植物上的西洋蔷薇,等等;而“番”字,在中国古代则是指“未开化民族之称”之意。四夷之地均称“番”,进而转变成为外来物之冠语,如番户、番薯、番舶、番红花、番荔枝、番枣等。
关于“莲”的考释,分为文献及实物两方面予以说明。从考古报告得知,在1973年发掘浙江河姆渡遗址时即发现了荷花的花粉化石,时已距今七千年;同年,在河南郑州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遗址中也发现了两颗碳化的莲子;西周晚期使用的莲花纹饰形象逐渐定型,根据学者康才媛的研究报告(2002)并与春秋战国装饰于铜壶、铜镜、漆器、陶器等出土文物相比,纹饰图案呈现花瓣基部窄小、瓣尖明显、花瓣中部肥硕到瓣腹肥硕、花瓣内有对称几何线条及瓣中有突棱,花体形貌具有植物写实的形态。莲花的纹饰图案在西周时期已逐步具有中国莲花纹饰的基本雏形,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莲花纹饰,较西周则更为写实且华丽成熟。而荷与莲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在中国自古以来即有相关记载,如《诗经·国风·泽陂》中就有形容莲花及其称呼:“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悄悄。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楚辞·离骚》载“集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紫茎屏风,文缘波些”。说明秦代以前,从南到北都有莲花的芳踪。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青铜莲鹤方壶”更说明了先民模仿了具象的实物盛开的莲瓣为壶盖装饰。莲花的具象写实纹饰,中国装饰在器物上由来已久,按《说文解字诂林》对“荷”的释义,莲花纹饰在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以前,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纹饰图案,如在西王母、东王公的神话故事中,莲花象征了“天帝”; 道教上则有“自我人格高尚”比喻,具有人格羽化飞升的神仙思想追求。到了佛教传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宗教的盛行,其流传更为广布,在石窟、佛像雕刻、壁画、陶瓷器等随处可见,是皇室与常民都认同也认识的实体植物纹饰。中国自古以来对荷和莲的名称也有多种,如“芙渠”“扶渠”“芙蓉”“浮客”“水华”,或“泽芝”等,《说文》: “莲,扶渠之实也。”
《尔雅·释草》:
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莲花在植物学上为被子植物门、山龙眼目、莲科、莲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叶大而圆,有直而挺立于水面上的长叶柄,于农历五月到八月开花,花呈半圆钵开放,颜色多见红、粉红、白三色,有单瓣、重瓣、千瓣、重台等花型。在中国被视为出污泥不染的“花中君子”,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所誉。于佛教中其具有香、净、可爱、柔软四种德行,将之视作“譬如法界真如于一切法中最胜,此华为无量色相功德聚所庄严,能为一切法所依止”。据《阿弥陀经》中记载,西方极乐净土的莲花生长于金、银、玛瑙、琉璃、赤珠、玻璃、砗磲的七宝池之中,用八功德水栽植,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有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等颜色,微妙香洁。《无量寿经》卷上中也有关于莲花在极乐世界“庄严圣妙”的形容。在佛教传入中土时,佛教经典中有各种名称的莲花,其中以叙述佛国国土庄严的四种莲华为多。如《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当佛灭度时,在拘尸那迦,叙述忉利天的善见城光景:
水精城琉璃门。其城周圆四宝庄严。间错栏楯亦以四宝。金楼银铃,银楼金铃。宝堑七重中生莲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物头花、芬陀利花。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十五“秘密曼陀罗品”第十一记载了莲花的品种:
一者钵头摩,有二色:一为赤色、二为白色;二者优钵罗,三者俱物头,四者泥卢钵罗,五者苏健他伽花,六者芬陀利迦。
而佛教以植物上的莲花之生长特征,节录如下,已将之升华为“极乐世界的天上之华”,形象同时杂糅了植物上与宗教神圣性的“莲”,由世尊脐所长出的莲花“高十余丈”,这是自然界的植物莲不存在的状态。其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是象征了圣者与完美理想境界的表征(见彩图表2-1-1成陀罗造观世音菩萨像)。
《大智度论》卷八载:
床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盖天上宝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跏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又如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同经文内又载:
尔时,世尊从脐边出诸宝莲花,如偈说:“青光琉璃茎、千叶黄金色,金刚为华台、琥珀为华饰。茎软不粗曲,其高十余丈,真青琉璃茎,在佛脐中立;其叶广而长,白光间妙色,无量宝庄严,其华有千叶。”
又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的象征,被提升为隐喻佛法的根本,成为佛经的题名。如《妙法莲华经》即是以白莲比喻正教而命名(图2-1.5)。
秦僧叡在《妙法莲华经后序》说: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以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芬陀利者,美其盛也。所兴既玄,其旨在婉。
图2-1.5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变相
如上述,佛教经典中对于莲花在自然界植物中的特性“香净、柔软”,赋予了和平、妙法象征的精神意涵,并将莲花提升为隐喻佛法之根本。而古今中外,以它为对象所做的专题研究和相关论文,以及将它比喻为圣洁清静、品格超然之士所做的文章、诗词,如“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莲”在佛教广传的地区,成为一种被神化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后,而普及大众的植物纹饰图案。它的纹饰图案在中国绘画上的表现技法,经过许多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已是一种具有自然界植物的实物特征的方式,如加上莲蓬(盛开仰式、盛开或半开侧视可见)、搭配荷叶(一束莲、荷塘……)等被公认的形态。而“番莲花”“西番莲”的形成,若以中国使用文字习惯作一释义的解构分析,将会得到下列之结果。
西:指由国外传来的物品。
番:四夷之地传入中国的外来物之冠语。
莲:中国于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的植物纹装饰,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兴起的过程,逐步转成具有宗教信仰意涵的“宗教纹饰”。在佛教广传的地区,“莲”成为一种被神圣化与宗教信仰相结合而普及大众的植物纹饰图案。
假设:以“西番莲”(番莲花)命名的纹饰,是一种类似莲的植物,在中国佛教盛行的时期,才由外域传入中国,因为像莲的形貌,在佛像的装饰上也可见到,由于宗教信仰流传的缘故,广为大众所接受,在因应当时社会的需求及喜爱,它进而成为与莲有相同装饰目的的吉祥图案,成为具有宗教象征意味的纹饰图案花。但在彩图表2-1-1的比对中又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代还未有“西番莲”(番莲花)文献资料记载时,它的形象特征就已存在,在工艺技法的呈现上,属于一种中国先民在生活中的臆想后被图案化的朵花形态,在当时是否真有以“西番莲”为名的植物存在,目前没有早于元代以前相关文献记载,所以不得而知。比较确定的是,文字上的释义“西番莲”“番莲花”应在形貌上似莲,所以夺其名“莲”字而用,“西”与“番”都是指非中国本土的,“西番”二字变成了同义叠词,现在定名的“番莲”应是“西番莲”的简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到了明末清初以后,自然界植物中的西番莲也被使用于文物的纹饰装饰上,虽为同名,但纹饰上一是人为创作的、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植物,两种纹饰是完全不相同的形态。所以,有了“西番莲”文献记载一词的出现,表明它当时是被认定为一项外来流行文化与纹饰图案,然早于元、明时期没有文献记载的时间就已存在的纹饰图案,应是古代中国先民所创作出的纹饰图案。在随着佛教的兴盛,可能于隋唐时,本土工匠或工艺师,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图案取代了部分莲花的纹饰,大量用于各种文物装饰上如佛像、陶瓷、壁画、衣服、铜镜等的装饰上,所以后见者再一次夺名而用,因此产生了“异纹饰同名”的情况。在本书文中为求一致性,避免植物上的西番莲和文献上提及的西番莲混淆不清,先以目前文物名称上使用较多的“番莲花”为说明,在第三、四、五章元明清的母体样本线绘示意图说明时,品名中没有加入纹饰特色的文字部分,是希望在未完全确认之前,器物的“纹饰特征”可以保持统一和中立。
番莲花在中国随着时代变迁,匠意的呈现,渐渐地由元代开始独树风格的自成一派,形成了现在定名的番莲花,之后又在公元1645年伽马航线开辟后,与传入的自然界植物上的西番莲互为结合,变成保留原有特征又加以创新的纹饰图案,这个纹饰图案经由本土的传统图案纹饰→结合外来宗教图案产生纹饰的融合→再与自然界植物结合再一次变体产生新纹饰。图案的特色是:朵花的主花体具有多样式的花心、轮状花冠或腰带状花冠、轮状花瓣、扇形羽状花瓣、似云纹状花瓣等具有单瓣或复瓣,膨大的子房、花柱上出三尖的柱头、柱头为盛开的花型等特征,在不同的时代中互为组合,搭配上“S”、1/2“S”、“ ”形式藤蔓,以各种图案学的方式,采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藤蔓线条混搭的技法,成为特殊的中国传统纹饰图案结构。
以爬梳文献考证、文字学释义的辨析,结合植物学上目前认定的中国外来植物传播的考证,加上工艺装饰技法等方面分析,再一次确定在明代以前,中国应该并非真有如此形貌的自然界植物存在;应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下,反映出异于实体莲花纹装饰的另一种意喻生活上,希望吉祥连连的渴望象征,是一种加入工匠、文人想象性中国传统花卉纹饰装饰的技法。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宗教性的莲花象征意涵和此一传统纹饰图案产了文化上的交互作用,于佛教兴盛时期广布流传,成为明清两代装饰花纹之中数量最多,也最成系统的纹饰图案沿用至今日,成为现代定名使用的“番莲花纹饰”,并在以它为装饰图案的历代中,产生各时期工艺上创作的不同特征,使它成为可供分析先民生活面貌与文化传承研究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