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第5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理论研讨会综述

耿玉娇耿玉娇,女,河南开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与学者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发表了真知灼见。他们的发言涉及国内和国外、城镇和农村、理论和实践等,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2016年12月26日下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理论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该校党委书记张中华教授、校长杨灿明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文贵研究员、副校长姚莉教授、副校长邹进文教授等出席了会议,湖北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等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位专家与学者做了精彩发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人事部、发展规划部、社会科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科师生,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湖北分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总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上,杨灿明教授指出,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极为迫切。他强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适应当前形势,坚持走引领性、开放协同性的高端智库建设之路,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湖北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和研究方向,团结一大批顶尖学科人才,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奉献智慧。他还指出,该中心的成立不仅为加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经法管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各学科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好的平台,更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教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特别是服务湖北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他指出,该中心的成立是更深入地加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进行研究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王文贵研究员向与会专家与学者介绍了该中心的规划与设想。他指出,首先,该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在3~5年内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基地,形成集科学研究、智库、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其次,中心建设要整合全校力量,重点依托社会科学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所,整合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向,以研究项目促进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最后,中心要在第一个三年建设周期内,加强凝练学术方向、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制度规范、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在研讨会发言环节,与会专家与学者围绕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如何实现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一 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的基本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自信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纲领性指导。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学术界也对相关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在此次理论研讨会上,一批资深的专家与学者对这些理论难题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探讨。

湖北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畅以“两个一百年”实现后的中国道路如何走及当代中国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问题为起点展开了主题发言。他指出,文化自信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极为重要。在价值观多元化、西方价值观挑战严峻的今日世界,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和统一的意志;才能在世界文化多元竞争的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江畅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当今强调的文化自信不是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自信,而应是以吸收西方近现代价值观的一切合理内容并克服其恐怖主义、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生态破坏等人类性问题的先进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自信。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本国的理想信念、学说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任、珍惜,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肯定。朱喆教授认为,支撑当今我国文化自信的依据有很多:从文化本身来讲,我国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中国发展几千年来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从1921年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今天所形成的建设和改革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自身文化拥有自信的基础。当然,朱喆教授认为对于不同的文化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传统文化要有肯定、继承;对时代文化要有认同、弘扬;对未来的文化如核心价值观要有信仰、践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陈金清研究员指出,在我国,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道路,物质条件有了极大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但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建立一个与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极为困难的,这就在客观上导致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研究存在很多问题。陈金清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力量不足,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研究投入仍有很大欠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现象时常发生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迫切的。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翔莲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最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灵魂,是它们的精髓。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所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另外,高翔莲教授指出,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在我国,文化自信自然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形成、凝聚乃至践行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的公约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极为困难的。

二 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畅指出,文化自信要建立在文化自检的基础上。文化自检是文化的自我检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他认为文化自检实际是对自己的文化保持警醒,对自己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做出科学区分,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江畅教授指出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应放在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市场经济是使人类走向富裕的唯一一条有效道路,但市场经济下两极分化、危机、社会生活资本化等问题又是不可避免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避免其产生的问题。所以,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使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科学、合理、完善,更要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行动中。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教授认为,我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使得国民产生了极大的文化自卑,这种不良心态是首先要克服的,同时也要积极避免文化自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物质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精神文化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价值观相当混乱。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盛行,很多人对我国的价值观培育工作持否定态度。我国是一个大国,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作为主流的文化一定要旗帜鲜明。增强文化自信是一项涉及全民的伟大工程,要广泛凝聚文化共识,通过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文化认同,力求在多种价值观取向中找到人民群众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翔莲教授认为,通过文化自信形成、凝聚乃至践行由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极为重要。树立文化自信要从青年做起,高校应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另外,高翔莲教授认为树立文化自信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立足本国的同时面向世界,特别是在当下,树立文化自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要以欣赏、包容的态度看待世界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第二,要正确处理一元和多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一元领导但不排斥多元共生。第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高翔莲教授提出在文化自信中要反对文化庸俗、盲从和虚无主义。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方平教授指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强调要吸收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凝练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另外,徐方平教授指出,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魅力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有重要作用。徐方平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大指导作用。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中国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我们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研究院王建国教授认为,在提出文化自信命题时必须搞清楚一些前置性问题。第一,搞清楚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什么。王教授认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应上升到文明层面,起到统领作用,是真正对中华文明的自信。第二,厘清文化自信的文化核心是什么。他认为使我国自信的文化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如何界定及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如何判断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以及由谁来区分和评价有待确定。第三,文化自信是应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实然的状态。我们需要检视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通过文化的建设、传播和凝练达到真正的自信。第四,只有能够很好地解释社会存在、能够推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能让人通过现在对未来形成明确预期的文化才是值得相信的文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院长王雨辰教授高度强调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指出文化自信必须满足道统、学统、政统三者统一的要求。道统在于文化能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信仰,文化自信首先在于文化自觉,有文化自觉,人们才能真正愿意相信中华文化,才能展示出对于中华文化真正的热爱;学统在于文化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如科学研究问题、生态问题等,文化自信不应是脱离现实世界的自信;政统在于价值观是否追求自由和平等,真正以人民利益为重,维护人民的全面发展。王雨辰教授认为,只有文化能满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者统一的要求,才可能产生文化自信。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春梅教授就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如何实现农民的观念现代化问题展开发言,分析了农村社会本土性文化边缘化问题和多元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巨大冲击等现象。吴春梅教授认为,农村的出路在于提供农民广阔的公共空间,增强农民的社会感知,只有让农民感觉到公平才能促成农民的价值自觉,才能更好地以此为关键点加强农民间的利益关联,增强农民自主性建设和观念现代化建设。农民的价值追求往往要通过个人自觉、社会理性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个阶段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农民观念的现代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发展。另外,吴春梅教授认为,村庄间的网络亟待建立,应借助网络加强村庄间的经验共享。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五千年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是支撑中国人民应对各种挑战的精气神。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一脉相承。所以,当今社会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增强文化自信必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与分析。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研究员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集中探讨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荆楚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他以屈原的九死未悔精神、庄子用志不分、楚文化的一诺千金和老子的上善若水等荆楚文化的重要部分分别联系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内容,剖析了荆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刘玉堂研究员看来,荆楚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间接的,他反对将二者直接贴标签或者画等号。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认为,当今对增强文化自信的研究成为热点的原因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对文化不自信。他强调当今社会的文化不自信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认同。而不同时空、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使得社会条件极为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扩散和认同出现了很大问题,所以对于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要借助传统的资源。但黄岭峻教授认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传统并非传统的儒学,而是新的意义上的传统。对于什么是传统文化,适合当今借鉴和利用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的考究还存在很大问题。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坚持文化自信,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坚持价值观自信。与会专家与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是核心价值观功能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当今时代,我们大力倡导文化自信就必须紧紧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唯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国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新时期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展现大国形象,促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学者在深入研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等问题的诸多共识,澄清了许多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和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