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模式下的居家养老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一)选题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世纪难题。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复杂。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由之引发的一系列风险时刻考量着人类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也许我们并未真正意识到人口老龄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资源与环境的视角看,一方面,养老问题实际上是老年消费品与养老服务的问题。老年人使用消费品及养老服务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年人口对能源、资源消耗的过程,也是碳排放的过程。另一方面,养老实际上是人类与外在生态环境进行持续互动的过程。从生态的视角审视养老就是要研究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生态足迹。养老过程是在既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完成的。因此,老龄人口与环境之间和谐互动模式的创新是老龄化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未富先老”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家庭规模小型化、代际赡养压力陡增、城市家庭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模式盛行等,都使得主要依靠家庭内部提供养老服务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曾经作为西方国家养老主流模式的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养老观念之间的博弈仍在持续;另一方面,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滞后,养老机构床位不足,机构养老费用偏高,而中国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因此机构养老难以成为大多数中国老年人的现实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即便是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去机构化”的发展趋势,养老服务开始回归社区。以居家为形式,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强调乡土氛围,尊重传统养老文化和老年人的养老心理,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流模式。以居家为形式,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设计关乎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中国老年人的幸福与安康。

社区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生态场所,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研究应置于社区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之下。养老社区的建设及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社区环境、资源、设施等的建设是浑然一体的。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 ~45%。低碳作为约束性指标已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低碳社会要求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消费全面低碳化,我国城乡社区作为公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低碳社会建设的重点空间单元。建设低碳社区对于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五省八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全面拉开了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序幕。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决定组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达1000个左右,择优建设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低碳社区是对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是我国城乡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低碳的视角审视我国社区养老,就是要在考虑社区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研究老年人养老行为的碳足迹,从社区环境的低碳环保与适老化、社区养老设施的节能与适老化、社区养老服务集成与资源整合化、社区交通的低碳与适老化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从低碳社区发展的视角进行居家养老制度的构建,试图揭示传统社区养老理论的时代局限,探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以推进低碳社会建设为任务,从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创新和发展适应低碳时代的社会养老理论。

(2)本研究尝试将低碳社区的理论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向社区服务、低碳生活、绿色家庭等领域延伸,以构建更加多维的低碳社区服务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

(1)从低碳的视角研究养老服务问题是为政府在社会养老制度建设中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重要任务提供具体方案。

(2)针对目前我国城乡社区养老面临的社区老龄人口增多、社区环境问题突出、社区适老化不足等问题,设计规划方案,研究解决对策,同时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养老的主要供给方式,本研究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居家养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发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早期有“睦邻运动”和“社区福利中心运动”等。“社区照顾”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区照顾”被定义为介于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西方社会老人与子女大多分开居住,社区承担养老的较多责任。Brubaker将其划分成在家庭内部给予的帮助(主妇服务、送饭服务、暂托服务)和家庭外部给予的帮助(日间照护、交通服务、家庭外日间照料、辅导和支持小组)Timothy H. Brubaker, Elli Brubaker, “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Issue of Gender Differences? Caregiving and Cost of Health Care for Later Life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1992, 13(4), pp.477-483.。也有学者将居家养老分为以家庭为本的服务,包括送饭、健康照护和家务服务;以及以社区为本的服务,包括营养场所、成人日间照护中心和交通服务N. Muramatsu, et al., “Functional Declines,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Elderly:Does Living in a State Supportive of Home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Makea Differenc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10,70(7), pp.1050-1058.。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使老年人的归属感得到增强。社会工作者承担着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评估服务需求、监督服务质量等多项责任。Sherry Anne Chapman, et al., “Client-cantered, Community-based Care for Frail Seniors”,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2, 11(3), pp.253-261.日本的相关法律规定,日本养老服务的中心是居家养老。新加坡老年人政策是“原地养老”,即老年人在社区的家中养老。由于居住集中,所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也较为方便。韩国通过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或“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方式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

(二)国内居家养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国内关于居家养老的文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1.关于建立居家养老制度必要性的研究

比较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学者们认为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非权宜之策。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人口研究》2008年第2期;施学莲:《社区服务养老模式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田文华、王云竹、许非、李佩珊:《上海浦东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体化思考——阶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健康研究》2012年第2期;林娜:《社会化居家养老论略》,《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2期。多项实证研究显示,中国老年人大多选择居家养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机构养老产生了排斥。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学界基本上对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

2.在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基础上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2006年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2008年国家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各地相继进行了系列探索,如北京朝阳区街道的呼叫网络、青岛市南区的“社区福利居家养老标准化服务模式”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年第3期。、上海的“星光计划”杨晓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7期。等。但总体上看,我国居家养老还面临许多困境:居家养老供给与需求失衡王晓峰、马云博、刘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人口学刊》2012年第6期。,服务内容单一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在服务对象上,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而对一般老人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极为有限刘飞燕:《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江苏商论》2006年第12期。。此外,民间参与力量动力不足、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匮乏、社区居家养老资金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矫海霞:《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社会工作》2012年第1期。

3.关于居家养老发展思路方面的研究

学者们在我国居家养老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赵丽宏等认为应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学术交流》2007年第10期。顾大男等认为应提倡紧邻居住,开发两代型居室、网络型住宅、辅助设施住宅。顾大男、柳玉芝:《我国机构养老老人与居家养老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的比较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刘红芹等提出应鼓励居家养老的多元供给,并提出政府购买、社工介入、建立虚拟养老院等思路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祁峰:《论多元化养老保障主体选择的社会进步性》,《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2期;张咏梅:《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1期。

(三)国内外关于生态养老模式方面的研究

1.场所性健康促进理论

舒尔茨认为:“场所有一个显著的范围或界限,场所可被体验成与四周之‘外部’相对的‘内部’,并自然地伴随了中心化的形式。”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的实体空间,而且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精神认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独特性,塑造了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这种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气氛构成了场所精神。关于场所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使用者的社会文化价值、视觉感受以及每个人对贴身公共环境的控制感〔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人是公共空间的主体,场所精神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与活动,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物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有机统一体。物质空间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相应的平台,人类活动又强化了物质空间,使其成为场所,场所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类活动,这样城市的空间才具有“公共”的意味。同样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也对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以人为出发点,分析和研究了影响人们从事室外活动的视线、距离、声音等方面的因素〔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于生态环境与老年人养老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成果。Koch认为老龄化并非简单的生物医学问题,应从生态学意义上将养老置于生态场所的框架中。Koch T., “The Bio-medical Construction of Aging: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Care of Older Peo-pl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6, 23, pp.954-959.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场所性的健康促进策略,该理论认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中生态健康促进方面的内容,不再将个体与他们所居住、生活和娱乐的社会单位隔离开来”。Green L. W., Poland B. D., Rootman I., “The Settings Approach to Health Promotion”, In: Set-tings for Health Promotion: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Green L. W., Poland B. D., Rootman I.(editors), Sage: Thousand Oaks, CA, 2000, pp.1-43.老龄化社会是一个生态场所,应关注老年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2.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框架性研究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老年友好城市指南》中强调,老年人对家庭、社区、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资源,城市的发展与国家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为了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提供一定的设施和服务去支持居民良好地生活。老年人尤其需要宜居便捷的生活环境以弥补社会和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不便。《全球老年友好城市指南》中从室外空间和建筑、城市绿化、城市交通、住所、社会参与、尊重和社会包容、社区参与与就业、信息交流以及社区支持与健康服务等方面对全球建设老年友好城市指明了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年友好城市指南》, 2007。

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指出了我国社区环境与老年人养老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社区住房的适老化程度低,适老化设计及无障碍设施不足,安全隐患大。其次,社区交通的适老化程度低,老年人出行难。再次,社区户外场所及休憩设施匮乏,不利于老年人在社区内活动休闲。最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报告关注并指出了作为我国养老主要场所的社区在生态宜居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俊武、周燕珉主编《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社区适老化方面的研究

(1)社区规划

陶澈通过分析我国部分混合老年社区的典型案例,从“规划策略”层面的选址、规模和“空间规划”层面包括公建、住宅的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建议。陶澈:《我国城市混合老年社区规划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熊伟借鉴国内外老年社区规划案例,从规划层面上探讨了适老化社区的设计对策,包括布局适老单元、布局服务设施、完善居住空间、优化环境空间四个方面。熊伟:《住区规划中的适老化设计对策》,《规划师》2012年第S1期。薛亮、韩伟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出适应老年人生活的居住区道路设计措施,包括居住区道路网结构、照明、无障碍步行环境、休息座椅等。薛亮、韩伟:《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道路设计》,《山西建筑》2007年第33期。朱莹对养老社区的内部功能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娱乐活动空间等的设计提出建议,认为老年人使用空间在设计上应动静分区,同时讨论了养老社区的空间组织方法。朱莹:《谈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山西建筑》2012年第20期。

(2)养老公共空间设计

李昆通过养老机构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类比,从老年人需求、建筑选型、规划布局、公共空间设计、设施设备设计及物理环境营造等方面对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针对老年人群体社区的探索性设计。李昆:《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研究初探》,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陈实对所参与的北京平谷国际综合退休社区项目开发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西方老年社区开发模式的对比和分析,提出了一种相对合理的老年社区规划设计方法并分析了未来可行的发展趋势。其中主要包括老年社区的多功能化、总体布局的集中化、社区文化的地域化、社区规划的整体化、住宅组织的单间化和户型设计的小型化等。陈实:《老年人社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谷鲁奇倡导以宜居为目的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合理的更新改造程序、详尽的现状基础调研、全面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方法。谷鲁奇:《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低碳社区与老年行为

21世纪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到低碳社区建设中,通过低碳理念来改变居民的行为模式,同时以低碳设施为辅助,创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在低碳社区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上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成果。西方国家为促进和保障低碳社区的建设,立法先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社区建设确立了政策框架。荷兰政府通过制定《能源节约法》引导并规范社区建设低碳节能示范项目;英国政府也在《气候变化法案》《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中专门构建了低碳社区能源规划框架,通过国家、城市和地区三个层次的低碳社区规划和建设体制实现低碳社区的发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与增加碳汇是低碳社区建设的两个核心目标。Middle Miss L., Parrish B. D., “Building Capacity for Low -Carbon Communities: 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 Energy Policy,2010(12), pp.7559-7566.国内学者徐义中认为低碳社区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徐义中:《低碳社区开发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低碳社区建设应以绿色低碳为理念,社区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具有较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责任,并以低碳行动来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参见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8期。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社区的界定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考虑:绿色低碳单体住宅、绿色低碳室外环境、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因此,“低碳社区”不仅仅是个技术性的概念,还包括制度性、组织性和文化性的内涵。洪大用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认为低碳社会是指“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的社会整体形态”, 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也为低碳社区的软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5.简要评述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我国当前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多,学者们对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研究透彻,也基本形成了共识。但传统的养老理论无法解决社区居家养老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社区养老设计脱离社区生态等现实问题。国外学者对于生态环境与老年人养老关系的理论研究为本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我国尚未系统地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养老制度设计中,尤其针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将居家养老制度放在社区发展的大系统进行思考的文献极少。对低碳社区的研究概念化的较多,现有文献中较为缺乏将低碳理念与社区居民主要生活行为结合的交叉研究。

三 研究思路

本课题运用场所性的健康促进理论、低碳社区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居家养老问题的理论模型。课题组在湖北省、广东省这两个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一批低碳省区进行低碳社区实地研究,考察在低碳社区场域内社区养老模式的特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社区建设标准、养老宜居城市的设施导则,提出“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并试从社区养老绿色公共空间设计、社区低碳适老化交通系统设计、社区养老设施低碳化、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模式、社区老年人志愿参与模式等几个方面构建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再运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低碳发展视角对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全面的剖析,从节约社区能源、降低居民交通需求、整合社区资源、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勾勒出低碳社区视角下居家养老服务所具备的特质。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家庭、个人进行低碳型居家养老需求和适应性实证分析,并构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1)。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推进城市低碳社区发展的实践,有利于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

图1-1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碳社区居家养老制度进行研究,在具体方法上,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础辅以经济学和人口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实地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文献计量学方法

在本课题的文献回顾部分,课题组将通过分析国际与国内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人口学文献(各种出版物,尤以期刊论文和引文居多)、作者数(个人集体或团体)、词汇数(关键词),输出关于居家养老文献研究的“量化”数据,揭示居家养老研究领域,低碳社区方面,尤其是关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方面文献发展规律,更为系统和清晰地描绘社区居家养老与低碳社区研究的全景视图。

2.实地研究方法

以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低碳社区的养老制度安排中去,从中提炼出低碳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3.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居民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定量数据分析。

4.指标体系开发法

根据低碳养老社区建设要素以及AHP层次分析体系构建需要,构建低碳养老社区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等级: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从空间布局、建筑与能源、社区养老公共空间、交通的适老化、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社区的安全与防护,以及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和低碳养老社区的管理等9大方面遴选,全面系统地建立低碳养老社区建设的引导性指标体系。

五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目标

我国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针对居家养老实践中存在的服务单一,资金、人员不足,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本课题将居家养老置于低碳社区建设的大系统中,将居家养老与社区发展紧密联系,提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社区理论,结合公共管理学、人口学、建筑学、园林艺术学等社区方面的理论,将低碳社区理论与居家养老的理论结合起来,力求实现理论上新的突破,实现对居家养老理论和低碳社区建设理论的有益补充。

2.实证研究目标

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第一手的微观数据,考察不同个体特征的老人、不同的家庭和社区对低碳型居家养老项目的需求,进行制度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本课题期望通过实证研究获得影响低碳型居家养老各项具体服务项目可行性的关键性因素,建立动态模型,提高本课题实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政策研究导向的明确度。

3.应用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期望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借鉴管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拟从社区养老服务的低碳化、社区养老设施的低碳化、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与低碳化、社区交通的适老化与低碳化,以及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养老互助等方面,探索构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的居家养老制度体系,将居家养老的设计从服务扩展到环境、设施与公共空间,从整体上让居家养老嵌入社区,扎根邻里,并用低碳环保理念引领社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 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居家养老制度的分析框架。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首先对国内外低碳社区和居家养老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方法和选取关键变量;其次对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演变、低碳社区发展的路径进行总结,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运用健康促进理论、低碳社区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等构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居家养老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寻求新型的低碳发展模式下居家养老制度的实现路径。该部分为本课题研究背景的阐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帮助和理论支持。

第二部分 低碳社区中居家养老的描述和分析。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课题组将针对两个省首批低碳示范社区的居家养老进行实地研究,运用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定性资料,以低碳社区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引出“低碳型居家养老”的概念。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将居家养老制度置于低碳社区建设模式的大系统中,以降低社区居民的出行量、减少社区能源消耗、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等低碳发展方向为目标,确定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居家养老制度的目标与原则。

(1)居家养老制度设计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要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契合协同。

(2)低碳型居家养老制度要通过提供集中、便捷的社区养老服务,降低社区老年人的交通需求,实现低碳交通、绿色养老。

(3)低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设计关注社区公共空间的绿色适老,关注社区养老设施的低碳节能。

(4)建立低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是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

(5)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仅需要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还需要关注老年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本部分是课题实证研究的基础。

第三部分 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证分析。

(1)从社区养老公共空间低碳化设计、社区适老化低碳交通系统建设、低碳型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资源整合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及老年志愿者的社区参与等方面构建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

(2)运用逻辑实证研究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城市社区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定量数据分析,考察不同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来自不同特征社区的老年人对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项目需求的差异,寻找影响低碳型居家养老项目需求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优化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项目的设计。

第四部分 低碳型养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部分是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进行归纳。建立低碳型养老社区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引导城市社区对社区养老服务、养老环境、养老设施进行低碳化、适老化的设计;另一方面要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不断衡量一般社区逐步走向低碳型养老社区的实现进程,使社区管理部门更加关注低碳养老理念的宣传和低碳养老硬件的规划实施。低碳型养老社区建设指标全面考虑社区空间布局、社区养老公共空间、社区交通的适老化、社区养老设施的低碳节能、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社区安全与防护、社区老年人的参与、低碳养老社区管理等方面,最终提出能够对低碳型养老社区进行全面考核的62个指标,全面构建低碳型养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