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一)将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范畴,提出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治理关系与结构
基于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的行为目标、行为逻辑、行为驱动、组织结构等属性特征的分析,依据其在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和节点联结关系,提出构建以政府为核心节点、可渗透型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结构,形成政府牵头型、政府参与型和自组织型三种行为互动关系,节点合作逐步从基于任务向基于共赢和基于信任的方向演进。从纵向视角看,国家层面治理侧重于文化认同,地方层面治理侧重于能力支撑,基层层面治理侧重于效能提升,层级越向下,社会力量的贡献比重就越大。所提出的网络治理结构使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由过去的“一元制”拓展为“多元化”,信息向度由过去的自上而下单向度指令下达转向网络状多向度沟通与协调,政府由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监管者转变。
(二)分析多元主体动力因素与治理要素的作用机理,给出“动力-行为-保障”三维网络治理机制,并结合实践提出了构成机制的六大治理要素及其治理策略
分析多元主体动力因素与行为要素、保障要素的作用机理,提出网络治理机制是基于对公共文化服务中多元主体动力因素的考量,通过对行为要素和保障要素的调节,使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与达成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趋于一致,避免在协作中因各自动机分歧而导致网络整体运转失灵或偏离方向的规制体现。依据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特征与资源特点,从加强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增进信任、建立标准、抑制投机行为、强化数字支撑等方面,提出构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机制的协同、共享、契约、评估、激励、信息平台六个治理要素以及治理要素作用于多元主体动力因素之上的衡量指标,提出强化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五环节衔接、将“精神-行为-分配”三层面契约治理要素嵌入、引入协作维度进行网络治理综合评估等治理策略,并对海南图书馆与中国光大银行协同建设“光大书屋”“椰树下小书屋”项目中的多元主体资源共享、四川成都武侯区文化馆与图书馆的社会化委托运营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
(三)从演化博弈的角度探讨了公共文化服务中多元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提出了有效发挥机制效用的治理途径
在多元主体结构和“动力-行为-保障”网络治理机制的基础上,考察具体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治理路径,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合作与竞争、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博弈过程,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效用及其博弈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演化博弈理论及方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对多元主体动态博弈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讨论了模型假设、收益矩阵与函数构建、稳定点分析、影响因素识别、治理强化的五步应用过程。应用此模型,结合问卷调查和数值模拟仿真,对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案例进行研究,构建公共文化机构与上网服务企业合作的收益矩阵与动态复制方程,得出演化博弈稳定点,识别出合作时段与内容、合作选择与激励、合作监管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治理强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