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目标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总称,其在弘扬主流文化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公民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同社会公众的需求不对接、服务效能较低、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亦日益突出。从组织角度分析,结构上以政府及其所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一元制供给抑制了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作,机制上行政任务导向的运作逻辑使供给端缺乏对需求端的关注和响应,传统科层管理模式形成的各自为政、自上而下单向度、组织缺乏开放性与协作性,是导致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此,本书从更有利于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出发,基于对公共文化服务结构特征与环境条件的分析,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管理模式应在继承科层管理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向网络治理模式进行创新性转换重构,并运用系统分析、案例研究、演化博弈、模拟仿真等方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有效发挥机制效用的治理途径等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寻求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诸多问题的治理路径,另一方面尝试对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体系进行构建。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对多元供给主体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与治理结构进行研究。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之中,使供给主体结构由“一元制”拓展为“多元化”,在剖析多元主体属性特征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中的角色基础上,研究多元主体的组织关系、行为互动关系、网络形态及网络结构的动态性和稳定性,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组织结构是一种有核的、可渗透类型,政府是其核心节点;多元主体因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类型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角色定位与交互关联,形成政府牵头型、政府参与型和自组织型3种行为互动关系。从纵向来看,国家、地方和基层在治理侧重点上存在差异,国家层面治理侧重于文化认同,地方层面治理则侧重于能力支撑,而基层层面治理侧重于服务提升。

(2)研究多元主体网络结构下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机制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多元主体动力因素与行为要素、保障要素的作用机理,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机制具有“动力-行为-保障”三维视阈和协同、共享、契约、评估、激励、信息平台六个治理要素。依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特征与资源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出治理要素的主要内容及其治理策略,治理策略包括强化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五环节衔接流转、将“精神-行为-分配”三层面内涵的契约治理嵌入、引入协作维度进行网络治理综合评估等。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因素,将治理要素与动力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给出治理要素作用于多元主体动力因素上的衡量指标。

(3)研究促进多元主体合作、有效发挥机制效用的治理途径。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合作与竞争、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博弈过程,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效用及其博弈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演化博弈理论及方法,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讨论模型假设、收益矩阵与函数构建、稳定点问题、影响因素识别以及治理强化的过程,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治理机制,以促进合作、规避风险。应用此模型,结合问卷调查和NetLogo模拟仿真,对公共文化机构与上网服务企业两类主体参与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进行演化博弈分析,识别合作时段与内容、合作选择与激励、合作监管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治理强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