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唯物史观逻辑: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在我们为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欢呼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改革的逻辑和理论渊源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改革的逻辑决定了改革的走向和改革的成败,改革理论的渊源则决定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度。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除了不能逃脱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外,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蓝图,吹响了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使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改革起点上。当我们欣喜于改革为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创造的巨大财富时,还应该看到,正是党的一代代领导人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才为改革的持续展开提供了理论上的动力和源泉,保证了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一直面临着一些至今仍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改革理论是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说的?简言之,中国的改革策略或改革方式能否经得起经济学逻辑的检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即使人们能够用“歪打正着”来形容中国改革的策略方式,但这还是说明中国的改革路径符合了某种逻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笔者研究改革逻辑的强烈动机。

值得庆幸的是,不仅学术界在研究这些理论问题,党的领导人也在思考这些理论问题。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21页。。这一判断是理论思考的结果,也是对现实的回应。同时,他提出了“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19页。的要求。科学研究的使命感促使我们必须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阐释。因此,解决改革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逻辑一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的问题,成为学界当前亟须深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域下改革实践的透析,进一步明晰中国改革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统一,使人们头脑更加清醒、理论更加自信、行动更加一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