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意义与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

学者们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在他们的理论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他们主要用“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世界交往”这样特定的概念来指称、描述“全球化”现象。因此,在今天的全球化问题研究中不能不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西蒙·布莱姆雷认为:“对于全球化问题的任何严肃探究,马克思都是不可回避的研究起点。”安东尼·冯·福森同样认为:“没有人比马克思恩格斯更早真正认识到全球化的重要性,比他们更好地指导定义全球化的观点还没有出现。”参见〔澳〕尼克·奈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全球化、社会主义及对理论连续性的追寻》,邓晓臻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全球化的基础、动力、性质、特征、内容、后果、作用及前景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和论述。这些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和把握当代全球化进程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全球化是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各民族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趋势和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科学分析了全球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他们认为,全球化的形成取决于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经济全球化,首先是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的结果。”参见许兴亚、张建伟、张昆仑《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10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20页。在他们看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分工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交往的普遍化。这样,各民族的“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1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前资本主义的历史都是狭隘的地域性的民族历史。因为,在生产力落后和分工不发达的基础上,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不足以提供打破限制民族普遍交往的自然隔阂和屏障的手段。只有随着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高度发展以及大工业的出现,全球化才能开始形成。因此,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全球化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原来那种地方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代之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赖,从而使民族史、国家史都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社会分工发展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在民族和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和扩大的基础上,它使各个民族和国家成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整体;交往作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往来,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向整个世界,它不仅改变了一般人的活动方式,也引发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形式的改变,使任何一种产品和发明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贾英健:《论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唯实》2002年第2期。。“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0~541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页。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一般地指明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而且尤其揭示了机器和大工业在全球化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87页。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是这样来表明自己在19世纪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的:拿破仑的大陆体系所引起的这两种产品的匮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1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不是由精神或人的意识决定的,而是由物质事实决定的,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1页。

2.全球化是由资产阶级所开启的,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它才在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变为现实。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页。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8页。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36页。

由资产阶级所开创的全球化体现了它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因此这一过程自始就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和阶级的特征。这一过程自始就是伴随着对落后国家和落后民族的侵略、压迫和剥削而发展起来的。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页。可以看出,这种全球化的世界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内核的庞大的“中心—边缘”的结构体系,也就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以东方和其他落后地区为边缘;以现代化的城市为中心,以落后的乡村为边缘;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心,以其他经济为边缘;以少数资本家阶级为中心,以大多数工人和农民为边缘;以少数压迫民族和宗主国为中心,以广大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为边缘的一种不平衡发展的过程杜玉华:《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本质性特征及其启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页。“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着它运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72页。

3.全球化进程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多维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球化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和消费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必须奔走于全球各地,开拓世界市场。而大工业的建立、美洲的发现又为开拓世界市场做好了准备。资本主义新兴工业使得物质资料的生产全球化了。资本主义新兴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了。不仅如此,物质资料的消费也全球化了。资本主义新兴工业加工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现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页。因此,全球化绝不可能仅仅限于经济这一个方面。虽然它起因于经济,并且在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必然逐步加强。关于政治的全球化,马克思指出:“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页。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各种文化、各种文明开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世界文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页。此处的“文学”在德语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

4.全球化进程的二重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全球化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二重作用。

首先,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为向新的、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创造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进行……关于这一点,腓尼基人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9~560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页。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87页。而更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来的思想是:“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38页。也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政策时所说:“自由贸易制度正在瓦解迄今为止的各个民族,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总而言之,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759页。此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落后民族、国家可以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而不经历资本主义发展所经历的痛苦,跨越“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80页。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揭露了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历史弊病。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对这种扩张的本质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资产阶级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它充分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伪善和野蛮本性。“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90页。对此,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60页。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来进行的。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世界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1页。。资本主义开辟了世界历史,但资本主义制度又最终成为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论。

5.全球化的前景将是共产主义

如前所述,全球化首先是由资产阶级开拓和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的作用。例如,它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代之以新的工业;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把一切民族甚至最古老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全球化发展的未来归宿。全球化的归宿将是共产主义。

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冲突的。随着历史的前进,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终将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再也不能容纳其本身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了。因此,全球化的充分展开,必将冲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把人类推向资本主义的反面——共产主义,用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取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7、43页。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39页。“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2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主要由资产阶级推动和发展了的全球化进程,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的意义

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50页。全球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考察全球化问题时,不能不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的思想。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的思想对于我们观察当今全球化现象,解读全球化问题,认识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14页。。笔者认为,这些意义至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全面揭示了全球化过程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全球化现象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全球化过程本身,如果撇开经济的社会形态或生产的社会形式来看,首先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突破地域的限制,向着一个共同的“世界历史”的方向发展的总趋势。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先地域上的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向着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首先是由近、现代资产阶级在其中起到了主导的和推动的作用,并且伴随着许多罪恶的剥削和掠夺,但是如果撇开全球化进程的这一个侧面,就仍然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历史进步,并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的必要条件。正如恩格斯在讲到奴隶制的进步作用时所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力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成为必要、又得到公认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下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情况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进一步说明了全球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彻底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对此,我们绝不能采取简单拒绝或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认清它的本质、特点和前景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在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积极融入新时期的全球化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实力,最终达到引领潮流,促进人类社会向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告诉我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仍然是从15~16世纪以来就已经开始了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的继续,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一些新特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仍然带有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性质。它一方面说明了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尚未发挥殆尽,因而对于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仍然具有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进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时候,既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指明了全球化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告诉我们,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下去,必然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全球化所取代。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是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世界性的、国际性的、全球性的。众所周知,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当今世界出现了“社弱资强”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动摇了,就是在各国共产党内部,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信仰危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所揭示的关于全球化发展前途的论断来看,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82~383页。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他还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93页。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对于我们参与今天的全球化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要解决好“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来看,落后国家在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政权之后,必须高度重视并卓有成效地解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问题,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全球化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赵兴良:《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求实》2000年第9期。。因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主动地扩大世界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使自身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2页。。这就是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需要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努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和民主,以朝着人类发展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更高的目标前进”许兴亚:《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若干译文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其能否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取决于其在全球中的地位和影响。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扩大交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交往的扩大,某些地方可以在发明上借助其他地方已有的成果,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因此,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讲,扩大对外交往意义重大。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

第二,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全球化是由资产阶级推动的,资产阶级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全球化的主导者。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全球化又是生产力、交往和分工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又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因此,面对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参与和沉着应对全球化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对西方文明既不能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这是改革开放前的老路,不能走;也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做法,这是全盘西化的邪路,更不能走;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国情和世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也才有可能不断扩大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