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研究范式、一种研究取向、一种研究过程。有关行动研究的定义众说纷纭,行动研究积极倡导者、英国学者J. Elliot认为“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趋向”。它是“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或者说行动研究是“有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总之,行动研究就是“行动”与“研究”的相互结合,强调实务工作者在行动与研究过程中的“协同参与”及对自我行动与想法的不断“反省”,以达到实务改善的“即是应用性”。行动研究的要素是研究、参与和行动(Greenwood and Levin, 1978;陈正益,2006)。按照参与研究的成员的成分不同,行动研究有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三种。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行动研究的原因。“行动研究是一种可以形成原理和理论的应用研究,同时,它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它是由内在者(实践者)来操作的,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改善实践的同时也使实践者和研究者得到提高,它是由参与者自己承担的自省性的探究过程”。行动研究的知识论是接受一种后实证的知识观,拒绝主流社会科学那种客观性,反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分离,反对研究者以高高在上的专家身份从事研究工作。研究方法的选取是在田野的处境下决定的,研究的焦点通常是个案或者单位/群体,研究过程是开放的,研究问题也是变化的,需要不断对研究处境有新的界定,同时也有新的方法出现去理解新的处境,与非研究者(研究参与者)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对被研究者的需要和角度敏感。行动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发现可以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作出贡献”
, “行动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 ‘真’,而是更关怀道德实践的 ‘善’与生活取向的 ‘美’,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
。行动研究的特质、目的和知识观,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相切合,即研究为实践服务;研究包括一种道德责任,改善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自己,最终共同改变我们的生活;研究增强权能、理解、诠释和意义建构等。具体来说,研究就是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服务,是研究者和相关参与者共同建构农民工子女的生存、适应以及发展能力,共同建构和谐社区、社会环境,共同建构服务弱势群体的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此外,在本研究中用到的具体研究方法还有文献研究、实地参与、深入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
二 理论视角
针对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和需要,结合服务提供者的专业特征和优势,服务采用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增能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等理论视角,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介入的主要策略和方法。
(一)增能理论
该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睦邻公社运动。睦邻公社的社会工作者使用增强权能的策略,与居民形成伙伴关系来改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增能是一个能够促使个人有足够力量去参与、控制及影响他人和自己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是与参与者一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的动态的及不断发展的过程;增能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宋丽玉、曾华源,2002)。增能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体性障碍,通过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通过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权利等方式,去帮助案主获得自己生活的决定权与行动权。因此,特别是在介入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子女群体)时,强调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强调他们的个人责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通过其自身能力的发展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重视服务对象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能力,逐步使得服务对象将自己看做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因果行动者,将社工看做是拥有案主可以利用的知识与技巧的人以及解决问题的朋友与伙伴。
具体到农民工及其子女,就是透过专业的服务,建立服务提供者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作伙伴关系,透过醒觉化训练和支持以及集体参与的方式,透过态度的改变、分享、反思和行动等一系列的小组和社区活动,提升其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其与家庭互动参与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亲子关系的能力等,进而能够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类压力、困惑等。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涉及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方面。客观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而主观的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具体到对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就是透过专业化的服务过程,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一方面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增强其“抗逆力”;另一方面调动群体对象周围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帮助他们与资源建立有效连接,提升其建立支持网络(正式支持网络、非正式支持网络)的能力,增强其抵御困难与挫折的能力等。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是将一般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整合后的观点,它使涵盖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的概念框架成为可能。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注重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生态系统理论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同时强调在微观、中观、宏观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评估人类行为。“将注意力放在:解放、支持和促进个体的运用能力;增进社会和自然环境对个体需求的回应”
。社会生态理论这样一种有关互动和交流的整体观念,对于考察农民工子女成长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定位社会工作介入目标是最为恰当的观点。它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和肯定所有的社会系统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上,而不单单是一个部分、系统或是服务对象环境的某一方面,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互动过程和农民工子女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由此可知,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介入,要考虑到多层系统的影响,从最微小的系统,如家庭系统、学校与朋辈群体间的互动,到宏观系统的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等,每个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系统及个人互动,并以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图1-1展示农民工子女所处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主要环境和系统。

图1-1 农民工子女关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