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家庭按摩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经络与健康

认识经络

“经络”是中医用了几千年的名词,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某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那种人一般被称为“经络人”,只有很少人有这种情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却可以利用专业医疗手段,通过经络来治疗疾病。因此,可以说经络学说是从治疗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医最重要的一部分。

经络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其中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起着贯通人体上下,沟通人体内外的作用;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督脉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根据《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记载,和经络相关的古老医疗手段有三类:即灸法、砭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和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经络的功能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由内到外、由浅入深地交织成一张经络网,它们共同调节人体的经脉、气向、脏腑等。通过经络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使经脉通畅、气血顺畅、阴阳平衡、脏腑调和。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与经络的联系。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及调和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 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它们分别隶属于各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手经表示经络的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是指经络的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命名是为了说明经络所属的脏器,如肺经表示该经属于肺脏,胃经表示该经属于胃腑。

人体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表

● 十二经脉的走向及流注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流注系统,使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流注图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侧支分出,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是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加强了十二经脉同头、面、心的联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应用范围。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开始离开正经分出,是谓“别行”,故称经别,这一过程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这一过程为“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是为“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经脉,如手太阴肺经经别合于手阳明大肠经经别,这一过程为“合”。经过这一过程,十二条经别汇合为六组,称为“六合”。其在人体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十二经别的分布概况

● 十二经脉的衔接

十二经脉的正常流注,需要经脉之间的衔接指出经脉间衔接处所在的部位。

十二经脉衔接图

● 十五络脉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斜行的支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各自别出一条支络,加上脾的络脉分支,共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以出发处的腧穴命名的。十二经脉的络脉均从十二正经的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的络脉为阳经,阳经的络脉为阴经;任脉的络脉从鸠尾(在胸部)分出散布于胸腹部;督脉的络脉从长强(在脊柱尾端)分出散布于头部,左右别出行走于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在侧腹部)分出散布于胸胁部。

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也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十五络脉与任脉、督脉、脾之大络的连接,使得全身的络脉形成一张周密的网,使得人体的经气网能够更好地输布气血来滋养周身组织。

足厥阴肝经循行示意图

●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是: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这八条经脉既没有络属的脏腑,也没有表里配合的关系,因此,称它们为“别道奇行”的经脉。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沟通了十二经脉间的联系,起到了统摄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起着渗灌和蓄积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奇经八脉是湖泊水库,那么十二经脉就是江河之水。奇经八脉的人体分布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督脉循行图

人体奇经八脉分布及功能表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也就是说,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首先,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上。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

在养身方面,经络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经络学说的医理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具有运行气血和感应传导的作用。在生理功能失调时,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某些疾病的病理表现常反映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相应部位的皮肤也会出现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经络具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当外邪侵犯人体时,病邪就沿着经络自外而内、由表及里进行传变。内脏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上炎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等。此外,脏腑发生病变时,也可以通过经脉相互影响,如心火下移小肠,肝经挟胃肝病影响脾胃。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

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指导辨证归经是指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与所络属的脏腑及组织器官,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的经脉和病位所在。临床上可根据所出现的症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头痛,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规律加以辨别,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痛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痛则与足厥阴经和督脉有关;两胁痛,多与肝胆经有关。

指导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保健作用。经络学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针灸、按摩、药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头颈部按摩

针灸治病是根据某经或某脏腑的病变,选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通过刺灸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选穴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采用循经取穴进行治疗。《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很好说明。例如,头痛可根据其发病部位选取相关腧穴进行针刺,前额头痛与阳明经有关,可循经选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内庭穴治疗;两肋痛与肝胆经有关,可循经选取阳陵泉、太冲穴等。在药物治疗上,常根据其归经理论选取特定药物治疗某些病,如柴胡人少阳经,少阳头痛时常选用此药等。此外,还可用调理经络的方法来预防保健,如灸大椎、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灸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可强身健体、防病保健。

相关链接

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的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症,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在治疗上,无论是针灸、推拿或药物治疗,都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活动,进而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上有重要作用,还是临床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速效按摩的神奇功效

按摩是通过刺激机体或体表的腧穴,借助于经络的作用,进而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以外达内,起到协调身体各部分功能的统一、保持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作用,以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获得防病、治病、养生的效果。按摩的效果到底有多神奇?

1.心血管疾病的长期克星

现代医学认为,按摩手法的机械刺激在人体体表转化成热能,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得以升高,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减低血液黏滞性,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

2.肌肉疲劳和疼痛的缓解

肌肉纠结通常是指肌肉收缩变得僵硬并引发疼痛的症状。按摩的作用就是对这些纠结的肌肉施加外力,使原本收缩、僵硬的肌肉松弛下来。它不仅能疏通滞留在某一处的气血,同时还能缓解肌肉硬化、提高活动能力。所以从比较轻微的肩膀酸疼到较为严重的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等病痛,都可以通过按摩得到治疗。

3.减轻压力,提高免疫力

按摩可以放松身体、安定神经,是治疗头疼、失眠、抑郁症、无力症等病症的妙方。特别是睡前进行按摩能够很好地消除压力。按摩还可以清扫体内的各个“角落”,排出毒素,使身体变得健康、轻盈。毒素的清除与气血的良好循环能够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

4.消除浮肿,调理身体

按摩还具有改善因水分滞留而形成的浮肿以及身体失调等功能。比如,有时早上醒来,会发现脸部有浮肿,这时,按压颈侧部的天突穴就能轻松解决;如果出现肚子胀的问题,揉按肚脐旁边的大横穴可以很快消除胀气;对于因内脏机能降低而引起的便秘,可以长时间持续按压大横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