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劳动、金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经济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陷入长期低迷,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大的起色,被称为“失去的20年”。这期间,日本政府和企业联合主导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旨在通过促进各个领域的规制缓和及民营化,来强化市场机能,弱化政府干预,从而达到促进竞争的目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凭借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提高社会效率,从而促进日本经济的活性化,进而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最终实现扭转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的目标。

然而,改革的目的并不应该仅仅是促进企业的收益提升,而是要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GDP的成长并不意味着全体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小泉政权推行新自由主义构造改革期间为例,小泉改革的最明显的成果是出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2002年至2007年经济景气。然而经济景气期间雇用增加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年收入不足200万日元的低收入阶层,这印证了雇佣流动化政策造成的雇员质量的下降。换句话说,通过降低雇佣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路径,是以牺牲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准和稳定雇佣为代价的,其结果是造成了日本社会的日趋贫困化。而这种景气恢复注定只能是暂时的,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以及对将来生活的不安,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而内需疲软的后果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弊害,除了在劳动领域造成的雇佣不安定化、雇佣条件的劣化,以及劳动者阶层的贫困化,还表现在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在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市场化的结果,政府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责任范围被缩小,国民生活风险的保障责任被转移给个人、家庭、地方以及社会其他部门。然而随着日本社会贫困阶层的增加,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个人和家庭的社会保障负担能力在减弱,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用社会福利服务的自己支付部分的增加,给国民造成了沉重负担,因支付不起费用而放弃接受保险和福利服务的人不断增加。这表明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脆弱化,对国民的生活风险管理机能下降。

金融领域的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在美国的外压之下开始放松金融规制,不断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同时,疏忽了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从而导致了资本为了追逐利润而热衷于高风险、高利润的短期投机行为,大量的热钱流向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催生了资产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然而,经过泡沫经济的打击,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依然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爆炸金融改革,金融再生改革等,目的都是要把金融自由化进行得更彻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公共资金注入化解不良债权,付出了高额政策成本,增加了国民的负担。问题是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仍然没有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这足以印证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总结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相当多的中外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以及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依托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与蔓延的根源。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弊端,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日本今后的发展模式,应当摆脱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朝着政府干预、注重民生、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均衡发展的方向调整。

本书从揭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自身存在的谬误入手,以日本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分析对象,选取日本近年来在劳动、金融和社会保障三个主要领域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今后日本模式的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本书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在总结回顾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该理论思想指导下的美英等国实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日本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背景、经过以及新自由主义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点;第二章先通过大量的实证资料分析了日本劳动力市场构造的变化,揭示出日本终身雇佣体制的崩溃以及雇佣非正规化和贫困化的实态,进而通过对劳动领域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分析,论证了新自由主义劳动政策是日本劳动市场雇佣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第三章先是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催生了资产泡沫,进而导致日本90年代以来陷入长期经济萎缩的过程,再通过对90年代的“金融大爆炸”改革、之后的小泉内阁“金融再生”改革以及最近的安倍内阁“超常规量化宽松”金融政策的分析,揭示出日本长期奉行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路线的失败之处;第四章在分析了日本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构想以及社保政策内容的变化的基础上,揭示出社会保障市场化导致了日本国民生活保障和福利水平的降低;第五章总结了日本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给日本社会生活各领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日本模式今后的发展指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