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唐宋诗词鉴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盛唐诗(下)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校书郎,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以事贬岭南,改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世称“王江宁”。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又称“王龙标”。安史乱起,避乱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天宝间著名诗人,有“诗家天子(一云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诗》编为四卷。

【集评】

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佺期)、宋(之问)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肆于李、杜,极矣!(〔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史称其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集存者三卷,绝句高妙者已入诗选。(〔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

长信秋词[1]

奉帚平明金殿开[2],暂将团扇共徘徊[3]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4]

【注释】

[1]长信:汉宫殿名。汉成帝时,班况的女狼班婕妤选入后宫,深得成帝宠爱。后来成帝又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班婕妤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在孤独寂寞中度过一生。《长信秋词》组诗共五首,都是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2]奉帚:即捧着扫帚打扫宫殿。

[3]将:拿起。团扇,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中有《怨歌行》一首,又名《团扇诗》,相传为班婕妤所作,诗为“新裂齐纨素,鲜结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以秋扇见捐为喻,悲君恩中断。这里“团扇”暗用其意。

[4]昭阳:即昭阳宫,赵飞燕所居宫殿。日影:古人常以日喻君,日影喻君恩。

【汇评】

谢迭山(枋得)云:此篇怨而不怒,有风人之义。(〔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

夫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若杜常《华清宫》诗:“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上句二入声,抑扬相称,歌则为中和调矣。王昌龄《长信秋词》:“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上句四入声相接,抑之太过;下句一入声,歌则疾徐有节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昨夜风开露井桃”一章,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玉颜不及寒鸦色”两言,亦复优柔婉约。(〔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赏析】

本篇借汉代班婕妤失宠之事写唐代宫廷女子不幸的命运和悲怨的心情,艺术上颇具特色,以秋日清晨长信宫女执帚洒扫之情事,揭示其孤寂凄清的内心世界;以捐弃之团扇暗喻失宠之宫女;最后以“玉颜”与“寒鸦”进行反比,意在言外,构思十分巧妙。此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曲折沉痛,不言怨而怨自在。“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荆三隆)

【唐边塞诗派总评】

高适、岑参,开元、天宝以后大诗人,与杜公相颉颃,歌行皆流出肺肝,无斧凿痕。……郊、岛辈旬锻月炼者,参谈笑得之。词语壮浪,意象开阔。荆公选唐诗,此二家最多。(〔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二)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宋〕严羽《沧浪诗话》)

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陟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五言近体,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浓厚。(〔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调音节,时有参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质力造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王士祯答曰: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清〕王士祯等《诗友诗传续录》)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是名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高适

高适(702? —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曾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安史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有《高常侍集》。

【集评】

适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

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五代〕刘昫《旧唐书·高适传》)

左散骑常侍高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明〕徐献忠《唐诗品》)

高适、李颀不独七古见长,大段气体高厚,即今体亦复见骨格坚老,气韵沉雄。(〔清〕方南堂《辍锻录》)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1],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4]。校尉羽书飞瀚海[5],单于猎火照狼山[6]。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8],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9]。少妇城南欲断肠[10],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1]

【注释】

[1]御史大夫张公:即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

[2]残贼:开元十八年(730),契丹大臣可突干弑其主李邵固叛唐,被信安王李祎击败,后又卷土重来,杀幽州道副总管,张守珪奉调,于开元二十二年两次击败之,杀可突干。开元二十四年秋至次年春,再出兵击败其余党,故称残贼。

[3]横行:纵横驰骋。非常:例外地。赐颜色:给予荣宠及优礼。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献俘长安,玄宗亲设宴,赐酒赐诗,并封其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封其二子为官,给以重赏。

[4]扌从(chuāng)金伐鼓:鸣金击鼓。榆关:山海关。碣石:山名。汉代在东北海边,六朝时没入海中。

[5]校尉:武官,低于将军。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文书。瀚海:沙漠。

[6]狼山:一称白狼山,在白狼河畔,时为奚及契丹境内。

[7]凭陵:逼迫,侵略。其《蓟门行》亦有:“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之句。

[8]腓(féi):衰萎。

[9]玉箸:泪,指思妇之泪。

[10]少妇城南:唐代长安城北为宫廷区,城南是住宅区,少妇城南指战士的妻子。

[11]李将军:指李牧(战国赵国将军)或李广(汉将),均为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无尺寸之功可封侯,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

【汇评】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著,宁令稍薄,不容有颣。(〔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达夫此篇,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岂顾勋”即“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之意)其余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以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姿,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清〕黄培芳语,见《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

沈德潜云:刺边将佚乐,不恤士卒。通首叙关塞之苦,只以“战士”二句、“君不见”二句点睛。运意绝高。(〔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三)

【赏析】

《燕歌行》乃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歌辞多咏东北边地(燕地)征戍之苦及思妇相思之情。始见于曹丕之作。此诗亦然,只是对传统题材有所开拓。诗以张守珪平定契丹可突干及其余党叛乱的几次战争为背景,热烈歌颂了守边将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诗的开头先交代战争的地点及性质,写出唐军出师时一往无前的形象,接着极力渲染边地的艰苦,为将士们的献身报国作了很好铺垫,然后转而抒发征人思妇相思之情。将士们也是血肉之躯,不能没有儿女、夫妇之情,然而大敌当前,只能忍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全诗的结尾运用“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把将士们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他们拼死血战,含辛茹苦,甚至为国捐躯,并非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这就比众多为封万户侯而立功边塞的人思想高尚了许多。全诗四句一换韵,也差不多四句一转意,而且平仄韵交替,又大量运用律句与对仗,故虽充满金戈铁马之声却音节流利酣畅,从而成为唐代边塞诗之“第一大篇”。

(王步高)


李颀

李颀(690—751?),盛唐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长安、洛阳间。“性疎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唐才子传》)李颀以五七言歌行及七律见长。诗多歌咏边塞、描绘音乐及寄赠友人之作。其诗见《全唐诗》。

【集评】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绶。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

神韵天然高达夫,嘉州格调也应无。更怜绝代东川李,七首吟成万颗珠。(〔清〕陈维崧《抄唐人七言律竟,取数断句楮尾》)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惟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清〕贺贻孙《诗筏》)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1]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2]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3],应将性命逐轻车[4]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5]

【注释】

[1]饮:读去声,使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唐置县。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琵琶本胡人马上所弹乐器。

[3]据《史记·大宛传》: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善马。因饥饿战不利,请求罢兵。武帝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4]轻车:汉至唐有轻车将军、轻车校尉、轻车都尉等名号,此处泛指将帅。

[5]《汉书·西域传》:“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葡萄)、苜宿(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宿离宫馆旁。”

【汇评】

李颀此作,实多刺讽意。吴山民曰:骨气老劲。中四句乐府高语。结联具几许感叹意。周明翊曰:体格少逊《古意》篇,气亦自老。(〔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明〕邢昉《唐风定》)

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

(首四句)从塞外说起。(次四句)叙其所遇,无非苦境。(末四句)叙其出征不能回者。(总评)此篇三韵两转,中间四句,极状塞外悲凉之境。一句一意,读之如亲历其境。(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卷二)

【赏析】

《从军行》本乐府古题,多描写军旅生活。本诗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写边塞征戍生活之艰辛,讽刺统治者轻启战争。此诗借《从军行》旧题,以古喻今,借汉讽唐,故加一“古”字。

诗之前四句虚实结合,写士兵们紧张、单调的生活。烽火台是战争的象征,白天举烟(狼烟),夜晚举火,此处“白日”、“黄昏”也应理解为互文,不可解为白天……、晚上……,而是日夜……。或登山或傍水,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将纵马奔驰。大漠一带除了风沙,将士夜间唯一相伴的只剩下单调的报更的刁斗。上三句近于实写,第四句用典,当年刘细君公主出塞时尚且赖琵琶抒发自己幽怨之情,将士们难有那样的闲暇与情调,但思乡怀归的抑郁幽怨之情却是相似的。“野云”以下四句是写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天苍苍,野茫茫,万里戈壁滩上却很少人烟,找不到一座城郭,显然士兵们也只能住在帐篷之类的临时住所中,而且气候恶劣,“雨雪纷纷”。每到夜间,听到此地飞过的大雁的鸣声都显得分外哀伤,本地的居民也常常怨恨泪落,何况来自中原的从军者呢?最后四句把军人的伤怨之情推到近乎绝望的境地。边地艰苦,而又归家无望,玉门关犹被阻塞,只能跟随将帅去拼死战斗,最终是战死或病死,埋骨边地,只有葡萄等作为战利品贡奉朝廷。

这首诗运用层层推进的写法,战士们忍受战争的紧张、边地生活的艰苦,以至有家难归,只得埋骨荒外,而赢来的只是“蒲桃入汉家”,统治者妄起边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也就自然受到严厉针砭了。诗中多用叠字,全诗雄奇悲壮,也都是显而易见的特色。

(王步高)


岑参

岑参(715? —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伯祖、伯父皆官至宰相。幼丧父,孤贫。天宝三载(744)进士。八载入安西高仙芝幕,充节度掌书记,天宝末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岑参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入朝为左补阙、历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又出为关西节度判官,终嘉州刺史。其诗以反映边塞生活著称,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艺术上富于幻想色彩,语奇体峻,迥拔孤秀。有《岑嘉州集》十卷。

【集评】

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志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住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宋〕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明〕徐献忠《唐诗品》)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溢出。风会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岑嘉州独尚警拔,比于孤鹤出群。(〔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2],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3],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4],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5],幕中草檄砚水凝[6]。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7]

【注释】

[1]封大夫:封常清,蒲州猗氏人。天宝十一载,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十三载入朝,摄御史大夫,俄令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

[2]走马川:指唐轮台西之白杨河,即今之玛纳斯河。这里的“川”指干涸的河床。

[3]轮台:据《旧唐书·地理志》,轮台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北。

[4]金山:《新唐书·地理志》:“陇右道西州交河郡,开元中曰金山都督府。”金山,又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之博格多山,为天山之一峰。

[5]五花:五花马,唐时讲究的装饰,常把马的鬣毛梳剪为花瓣形。剪三瓣的叫三花马,剪五瓣的叫五花马。连钱,即连钱骢,花色似钱相连。

[6]草檄:起草征讨的文书。

[7]车师:即北庭都护府治庭州,在今乌鲁木齐市东北。

【汇评】

三句一转,秦皇《峄山碑》文法也。元次山《中兴颂》用之,岑嘉州《走马川行》亦用之。而三句一转中又句句用韵,与《峄山碑》又别。(〔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走马川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等句,兵法所谓其节短其势险也。(〔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奇才奇气,风发泉涌。“平沙”句奇句。(〔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赏析】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被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辟为节度判官,第二次出塞。此诗写于此次出塞以后。诗的开头先极力渲染战地的奇特环境:狂风夜吼、平沙莽莽、碎石乱飞。在这样寒冷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唐军出兵:“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烘托出王师必胜,故“虏骑闻之应胆慑”,从而形象地歌颂了唐军士气高昂、吃苦耐劳、勇敢无畏的精神。

(王步高)

备选课文

封丘作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泛读课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塞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从军行七首(选四)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城南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火山云歌送别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高适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承诏选嘉兵,慨然即驰轺。清昼下公馆,尺书忽相邀。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诸将出井陉,连营济石桥。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降胡满蓟门,一一能射雕。军中多宴乐,马上何轻趫。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

宋中送族侄式颜

高适

大夫东击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去矣难重陈,飘然自兹始。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峥嵘缙云外,苍莽几千里。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燕歌行》主题辨

高适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近人赵熙称之为高适诗中“第一大篇”,也是唐诗中的第一流名篇。

《燕歌行》乃乐府旧题,最早见于魏文帝曹丕之作。其内容“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乐府解题》),或云“燕,地名也,言良人行役于燕,而为此曲”(《广题》)。那么,高适《燕歌行》的内容如何?它有无本事?前辈学者对此说法不一,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下列几种:

其一,认为并无本事。清人何焯评曰:“常侍有《燕歌行》一首,亦是梁陈格调。”又唐汝询曰:“此述征戍之苦也,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于是鸣金鼓,建旌旆,以临瀚海,适值单于之猎,凭陵我军。我军死者过半,主将方且拥美姬歌舞帐下,其不恤士卒乃尔。是以当防秋之际,斗兵日稀,然主将不以为意者,以其恃恩而轻敌也。何为使士卒力尽关山未得罢归乎?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则又述士卒之意曰:吾岂欲树勋于白刃间耶?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唐诗解》卷十六)

其二,认为事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是歌颂还是讽刺难定,但定有所指。此说始于清人陈沆:“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完修故城,版筑方立,虏奄至,众失色,守珪置酒城上,会饮作乐,虏疑有备,引去。守珪因纵兵击败之,故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句,然其时守珪尚未建节,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建节之时,或追咏其事,抑或刺其末年富贵骄逸,不恤士卒之词,均未可定。要之观其题序,断非无病之呻也。”(《诗比兴笺》卷三)

其三,即刺张守珪说。今人岑仲勉说:“此刺张守珪也……二十六年,击奚,讳败为胜,诗所由云‘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也。”(《读全唐诗札记》)前此赵熙亦云:“其于守珪有微词,盖与国史相表里也。”似与岑仲勉观点相似。

从以上几说不难看出,“刺张守珪说”出现最晚,但由于岑仲勉在文学、史学界的地位,这一说成了当今占统治地位的说法。

1980年《文史哲》第2期发表蔡义江《高适燕歌行非刺张守珪辨》一文,对岑仲勉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义江说:“高适《燕歌行》讽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此说诗者并无异议。”“然细看序文,知高适所刺者并非张守珪。”又说:“客所示高适之《燕歌行》未知作于何时,或在还归之前;若然,则客诗所言之事,更必在二十六年之前。”“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邀叛奚与战湟水之北,先胜后败。此事乃赵堪等‘假以守珪之命’而为之者,实与守珪无干。至事后守珪知而隐其败状,以克获奏闻,唐书本传虽记为二十六年,但真相泄露,守珪坐贬括州刺史,实乃二十七年之事。故《资治通鉴》……载入开元二十七年。此又二十六年已‘从张公出塞而还’之客与高适均不得预闻者。”

蔡义江谓讥刺的对象是指开元二十四年奉命讨奚、契丹而轻敌致败的安禄山。文中引《资治通鉴》、《新唐书·张九龄传》、《张曲江文集》中《上张守珪书》、《上平卢将士书》。据以上记载,蔡义江云:“知禄山入朝,本恃勇骄蹇,以后又得玄宗宥赦,则高适诗‘天子非常赐颜色’,或于明皇亦有微词。”又云:“安禄山喜好歌舞声色,能自作胡旋舞,此史书中屡见,与诗中‘美人帐下犹歌舞’亦合。”甚至认为这是“有感于禄山重罪不诛之事,因此作《燕歌行》以寄讽。”

此后几年,唐诗研究者就高适《燕歌行》之本事及所感“征戍之事”,究竟针对什么而言,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其中陈伯海发表于《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6期的《高适<燕歌行>三题》,是一篇带有总结性的文章。他反对《燕歌行》为“刺张守珪而作”;对“刺安禄山作”之说也作了分析,认为“根据也很薄弱”。他说:“《燕歌行》中有‘身当恩遇常轻敌’一句,常被引为诗歌批评将帅轻敌致败的佐证,实属误解。细观上下文意,这里不是单指统帅,而是总写作战的将士。”又云:“轻敌显然不是轻敌冒进的意思,而是指藐视敌人,甘愿为报答国恩而奋战到底。”由此他认为“不必拘泥于一时一事。高适本人是一位胸有宏图、好谈王霸大略的诗人。开元十八九年至二十二年间,他曾北上漫游蓟门,对边地生活和军事形势有亲身体验。这次再听到友人叙说前方所见所闻,自然会激起自己的种种回忆与感受,于是用诗歌的形式集中反映出来,就成了这首《燕歌行》。”

笔者的《高适的<燕歌行>》(见《爱国诗词鉴赏辞典》)也不同意“刺张守珪说”,认为这是一首爱国的颂歌。说此诗为张守珪而作,似无疑问。但“所指应是开元二十四年深秋至次年二月再讨契丹之事。其间也融合了诗人六年前两次出蓟门的经验以及对张守珪出守幽燕后多次战绩的了解”。文中追溯了与奚、契丹战事的历史演变情况后指出,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恃勇轻进,为虏所败以后,丞相张九龄曾起草诏令令张守珪“可秣马驯兵,候时而动,草衰木落,则其不远。近者所征万人,不日即令出发。大集之后,诸道齐驱,蕞尔凶徒,何足歼尽。”(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这年深秋,张守珪发起讨奚、契丹的战争,直至开元二十五年二月在捺禄山才大破敌军。张九龄又草诏谓张守珪曰:“一二年间,凶党尽诛,亦由卿指挥得所,动不失宜。”诗前小序谓“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客”所以出塞者,也当指这一次(或亦包括前几次)。于此诗稍后作的《宋中送族侄式颜,时张大夫贬括州使人召式颜,遂有此作》及《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二诗中更对张守珪的功绩作了极高的赞许,对其“末路遭谗毁”表示深切的同情。

如此说成立,与诗中所言也更吻合。开头即云“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契丹自开元二十年以来已先后败于李祎及张守珪,这次出师,可突干已死,挑起战事的仅其余党而已。诗中“天子非常赐颜色”句,指张守珪前次击败奚、契丹后,于开元二十三年春赴东都捷献,皇帝赐宴并作诗奖赏,升其官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给以极高的物质奖励且任其二子为官。并于幽州立碑纪功。《资治通鉴》甚至有“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的记载,因张九龄坚决反对才未实行。这便是“天子非常赐颜色”的内容。

文中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句,并非指军中的不平等,也非讽刺将官的骄奢淫逸。因为诗词中“战士”只有在与“将军”对举时才专指士兵,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指“军人”、“将士”。这一联中,“战士军前半死生”可解为“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仅是反映将士们于苦中作乐,而非有讽刺之意,更不是反映张守珪“不恤士卒”或是“军中苦乐不均”。高适此前曾北上蓟州,亲自领略过守边将士的生活艰辛。他很赞赏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适当宴乐。其《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序》中即云:“军中无事,君子饮食宴乐,宜哉。白简在边,清秋多兴,况水具舟楫,山兼亭台,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陟以寄傲,丝桐徐奏,林木更爽,觞蒲萄以递欢,指兰芷而可掇。胡天一望,云物苍然,雨萧萧而牧马声断,风袅袅而边歌几处,又足悲矣。”这段文字是深悟边庭将士甘苦之辞。何况古代战争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法,往往将对将,兵对兵地格斗,不能设想大批士兵在前方拼死战斗,而将领却在后方饮酒歌舞,莫说这讽刺张守珪不可能,讽刺其他将领也难以成立。

笔者认为诗的结句“至今犹忆李将军”句,同样不是讽刺将官不恤士卒。这两句与“死节从来岂顾勋”意脉相连,李广尝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史记·李将军列传》)此处用“李将军”取其不得封侯意,类似的句子在高适其他诗中也时有出现,如:“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显然,这里诗人抒发的是只要能报效祖国,哪怕像李广那样终生不得封侯也甘心的爱国精神。所以说,这是一首爱国的颂歌,讽刺论以及多主题论,均是错误的。

因为《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对其本事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但争论的各方,将逐渐对某些旧说取得否定的一致意见,对这样一首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的理解也将会深入一步。

(王步高)

中小学已学篇目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

可参考书目

《高适岑参诗编年笺注》,刘开扬编笺,中华书局1981年

《高适诗选》,刘开扬选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高适年谱》,周勋初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高适岑参诗选》,孙钦善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高适岑参选集》,高文、王刘纯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