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
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是瑞典汽车制造业的佼佼者。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但是在传统的汽车制造工作设计下,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葫芦画瓢而已。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秒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是,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人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得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每组各设有进、出车体缓冲存放区。
这个厂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由三栋两层及一栋单层的六边形厂房拼凑成十字形。建筑的窗户特别大,分隔成明亮、安静而有相对独立性的小车间。
没有了传送带,底盘和车身是由专门的电动车传送来的。这种车沿地面敷设的导电铜带运动,由计算机按既定程序控制。不过当发现问题时,工人可以手工操作,使其离开主传送流程。例如见油漆上有一道划痕,工人便可把它转回喷漆作业组,修复后再重返主流程,仍归计算机控制。车身在电动车上可作90度滚动,以消除传统作业中因姿势长期固定而引起的疲劳。
各作业组自己检验质量并承担责任。每辆车要经过三个作业组,才有一检验站由专职检验员检查,将结果输向中央计算机。当发现某质量问题一再出现时,这个情况立即在相应作业组终端屏幕上显示出来,并附有以前对同类问题如何排除的资料。这屏幕不仅报忧,也同时报喜,质量优秀稳定的信息也及时得到反馈。产量、生产率、进度数据则定期显示。
卡尔玛改革的核心是群体协作,工人以作业组为单元活动。根据1976年的调查,几乎该厂全体职工都表示喜欢新方法。沃尔沃公司便又陆续按这种非传统方式,建造了另四家新厂,每个厂的规模都是不到600名职工。卡尔玛的成功鼓励他们再进一步。后来,公司在一家8000人的托斯兰达汽车厂进行了类似的改革,使得工人满意感大增,离职率从40%—50%降到25%,并且质量有所上升。
问题:
(1)比较沃尔沃公司改革前后员工工作特征的差别,总结其采用了哪些工作再设计的方法。
(2)采用这些工作设计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从沃尔沃公司的工作再设计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