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十五讲(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精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盛唐之所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并不因为它诗歌的数量之多,而是因为自汉魏以来,各种传统题材的诗歌都在这时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山水田园和边塞这两大类以外,其他题材的诗歌如赠人送别、闺情宫怨等也都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从而形成了盛唐诗坛群星灿烂、精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唐人广泛交游、行旅赴边的生活方式必然造成经常的离别,所以盛唐诸家抒写相思别情的名篇最多。王维往往采用由民歌发展而来的五七绝的形式,学习民歌单纯明快、不假思索的新鲜风格,又多取第二人称,如对面交心般直接向朋友倾诉离情,或问或劝,使人千载之下读其诗如晤其面。他善于把自己或对方从眼前景物中得到的启示转化为比兴,使之成为相思之情的见证,有时托红豆以寄相思,如《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有时借殷勤劝酒以安慰出使西域的友人,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时借江南江北的漫天春色比喻无边的思绪,如《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如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

这种口语式的对话和发自内心的自然音调正是民歌的基本特点。同时,它们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们通常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共同的感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客、佳节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思乡之情,既是王维所独有,又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概括了民族的普遍情感,因而成为代代相传的熟语,化入了人们的意识深处。

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同样善写离情别绪,但风格不像王维那样单纯明朗,诗人之意常常不在描写别恨的深浅,而在吟味这种愁情本身的美感,如《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在清猿声中缭绕的梦思仿佛还飘散着南国的橘香,沁透着月色和秋凉。《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孤立于寒江中的楚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隐喻之间取得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不难使人联想到诗人冰心玉洁、孤介傲岸的形象。其余如《送人归江夏》、《送高三之桂林》等七绝也都优美隽永,情深韵长。

高适魄力雄毅,胸襟不凡,赠人送别很少有缠绵感伤的情调,如《别董大》: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时面对黄云笼罩的天空、落日昏暗的余光,北风夹着雪花吹送大雁远去,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比兴:友人正像这大雁将要远飞,而苍凉萧条的旷野也预示着友人的前面仍然是一条艰难的人生之路。后两句不但道出了盛唐人看重人才和友情的事实,而且包含着对于友人必定能遇识者和知己的坚定信念。所以高适勉励友人的临别赠言,充满了前程万里的信心。乐观豪壮的意气和催人振作的力量,对于任何时代在人生长途中艰难跋涉的人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因而这两句千年以来一直被当作壮行的格言来留别题赠。

李颀交游极广,赠人送别之作在他诗集里占十之七八,大多是七言歌行,豪荡感激,以人物写意见长,风格在盛唐别具一格。他最擅长在赠别诗中刻画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三言两语便形神毕现。如写陈章甫的坦荡豪爽:“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眉在草莽。”(《送陈章甫》)写张旭的豁达狂放:“左手持蟹螯,右手持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赠张旭》)无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他的送别诗里还有少量七律,如名作《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人仿佛一路目送友人,听着鸿雁的哀鸣,在微霜中渡过黄河,越过重重云山,走近寒意将临的关城,来到暮砧声声的长安。全诗音调悠扬,情致微婉,精工典雅而又流畅自如,堪称盛唐七律的代表作。

与相思离别密切相关的闺情宫怨诗也是齐梁以后发展起来的重要题材,盛唐诗人往往借以暗寓不遇的怨叹。有关作品虽然数量较少,但不乏名篇。王昌龄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工于精思,表达宛转凝练,有一种深沉含蓄的特殊气质,如《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此诗代失意宫人着想,把玉颜和寒鸦这两种美丑悬殊的形象在能否接近昭阳日影这一点上出人意料地进行对比,以欣羡的口吻写出极端的绝望,寓怨于慕,分外温婉可怜。《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想念征人、埋怨青春虚度,是汉魏以来诗歌不断表现的一个主题。这首诗却截取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妇在楼头欣赏春色的生活小景,以“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暗示出人们在青春与功名之间的取舍,构思新鲜别致,而神情活泼可爱。此外《采莲曲》、《西宫春怨》、《西宫秋怨》等也都以构思新颖见长。

盛唐诗里部分表现闺情的诗歌与当时绝句普遍学习乐府民歌的风气有关,最典型的莫过于崔颢的《长干曲》,这原是南朝乐府民歌,古词只有四句,写广陵女子驾着菱舟弄潮的情景。崔颢用此题写成了四首意思相连的组诗。其中一、二首最佳: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两首诗是一个采菱少女与一位船家青年在水上相逢的问答之词。如果不作情歌看,也可以理解成水上人家往来江上相互问讯的一幕常见情景,从中体味长年飘流的人遇见同乡的欣喜和快慰。也许这只是江湖之上普通的萍水相逢,交谈之后便各奔东西,但那饶有意味的对话或许就留下了人生中难忘的一个片断。轻快活泼的短歌式的对白,最大程度地提纯了民间男女交往时天真无邪的感情,同时又保持了民歌新鲜自然的风致,因而成为盛唐五言绝句中最得乐府天籁的代表作。

除了以上传统题材外,盛唐诗人还在描写音乐和名胜这两类内容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虽然汉魏和齐梁也有少数写到听乐和听歌的诗篇,但罕见专门形容乐境的作品。唐代在保存中原传统清乐的同时,还继承了北朝传入的许多胡乐,盛唐时西部新声尤其流行。音乐舞蹈的繁荣为盛唐诗歌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由于音乐最能发人遐想,便于表现丰富的象外之意,因此盛唐诗歌的意境美除了体现在山水诗里以外,还表现在部分写音乐的诗里。通过乐境和诗境的转化叠合来构成隽永空灵的意境,是盛唐听乐诗的共同特点。如李颀《琴歌》以霜月凄风、华灯烛辉的夜景反衬出“一声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的音乐效果,然后将“敢告云山从此始”的意境留给读者去展开想象,虽然篇幅较长,同样创造出无字处皆其意的境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描写琴音的幽怨动听:“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诗里展示的一个个情景片断似乎并不连贯,但胡雁嘶酸、公主远嫁、浮云万里、关山空阔,组合成大漠绝塞的景象,从川平鸟静到风雨飘洒、迸泉飞流、野鹿哀鸣,又汇合成空山萧条的景象,随着乐人弹奏胡笳弄手法的迟速往复、乐声的低昂疾徐,穿插交替,构成了凄凉哀怨的意境。又如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孤舟微月、秋江枫林的美景分别在筝曲和客心中展现,那么岭头的重重雨色究竟是形容犹如急雨的筝声还是客子真正面对的重重山岭呢?画意和乐境的转化入于微渺之思,出于恍惚之情,分外韵味深长。又如高适的《听张立本女吟》描写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一曲吟罢,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穷回味,更觉神清韵婉、淡雅空灵。

吟咏名胜本应属于山水游赏的题材范围,但唐代以前少有名篇。盛唐这类诗的旨趣与山水田园诗不尽相同,其意一般不在领略泠然独往的自然之道,而更多地和历史的沧桑感和生活哲理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黄鹤楼有辛氏卖酒,因道士在墙上画鹤能舞而致富。十年后道士重来,乘鹤飞去。诗人对这一传说的向往,在诗里转化为对时空悠久的遐想,又与楼前远眺历历可见的晴川树和春草萋萋的鹦鹉洲形成过去和现在的虚实对照,触发了人们关于宇宙之间人事代谢的感慨和怅惘。加上这首七律前四句用复沓递进的句法造成两层意思的回环,悠扬流畅的音调与黄鹤杳然、白云悠悠的意境相得益彰,又别具一种歌行般的声情之美,从而成为咏黄鹤楼的绝唱。这处名胜也因为这首诗而誉满天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国秀集》中署名朱斌作)则以立意新警和境界高远而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前瞻中条山,俯瞰黄河。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无限豪情,并由此总结出登高才能望远的真理,从而使这首诗的后二句成为千古不灭的警句。这正是盛唐诗因具有极高概括力而进入哲理境界的最好例证。

【知识点】

盛唐气象 山水田园诗 边塞诗 送别诗 王孟 高岑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盛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2.盛唐气象和建安风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4.怎样理解边塞诗与唐代安边战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