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诗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30年代,傅以谟提供

1940年代在云龙庵,编者提供

2004年,高翔摄

张充和与傅汉思老年合影,摄于1985年

张定和收集并装订的《充和诗词》

张定和手抄充和诗词

卞之琳手书他收集的张充和旧文目录

张充和自书《寻幽》中的联句,私人收藏

张充和1985年以小楷书其1938年所作《鹊桥仙》

沈尹默抄录他修改过的张充和词二首(1940年代)

汪东和《桃花鱼》(约1943年)

1947年为查阜西画梅花立轴并书自作《临江仙 咏蜀中桃花鱼》,私人收藏

题蒋风白《双鱼图》诗稿(约抄录于1946年)

表演昆曲(1940年代),海外昆曲社提供

弹古琴(1970年代),傅以谟提供

张大千绘张充和唱昆曲背影(1940年代),私人收藏

陶光《独往集》

陶光手书《兰陵王》(1950年代)

1948年于北平

《结缡二十年赠汉思》手稿(1968年)

《莺啼序》手稿(1970年)

傅汉思六十生日,张充和临罗聘梅花图庆贺。傅汉思生于1916年(丙辰),张充和此画作于1976年。题曰:汉思知梅事最全,今为丙辰再逢之日,时值梅季,惜无梅可赠,乃临两峰子以赠。充和

《和英时观剧诗》(1968年)

余英时观剧诗原迹(1968年)

《和嘉莹观剧诗》(1968年)

杨联陞观剧诗原迹(1968年)

饶宗颐1970年书自作词《八声甘州》

充和草书《小园即事》(1978年)

查阜西赠给张充和的宋琴“寒泉”

1976年张充和抄给查阜西夫妇的《八声甘州》二首

《题谷翁庐山画册九曲屏杜鹃》诗稿(1978年)

俞平伯1978年录赠张充和诗稿

山水、诗词册页(1985年)

《贺振飞先生舞台生活六十年》(1981年)

沈从文1978年题刘焕章画葵花,一直挂在张充和家客厅,傅以谟藏

1945年夏,沈尹默在张充和收藏的手工绘制笺纸上书写的小词之一。寓居重庆时,张充和与沈尹默的圈子颇有翰墨往还

《曲人曲事》手稿(约1990年代)

卢前为张充和《曲人鸿爪》册页题诗(1941年)

陈戊双在《曲人鸿爪》册页上作花卉(1940年代)

张充和为李林德书自作诗词扇面(1987年),李林德藏

张充和自己抄写的昆曲工尺谱(1991年),私人收藏

第一本谱子跋云:“此曲约一九三四或三五年在清华与陶光、华粹深、殷炎麟、宗和同学于嘉兴陈延甫。陶、华、宗弟相继逝世,殷无消息。旧存顾传《硬拷》曲本,与所习略有不同。记忆所及,据顾本参陈曲抄此。《折桂令》因常吹唱,想大致不差。《雁儿落》、《收江南》、《沽美酒》在美亦教过以谟,其余外末所唱,因当年未拍,但依顾本。一九九一年七月三十日,辛未六月十九日,充和识。”

张充和书《题凤凰沈从文墓》(约书于1990年代末)

“梅花似我”,清代篆刻家杨澥(1781-1840)刻。张充和爱梅花,故喜爱在书画上用这方印章,并以此自我期许。

“古调自爱”,王亦令刻。此印印文出自刘长卿诗《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张充和生活在新旧文化发生重要转换的时代。她的不少友人是写新诗的诗人,当众人传唱新曲之际,她却依然“古调自爱”。她的白话小说散文写作,主要集中在30年代和80年代这两个时期,而赋诗填词从10岁到80岁却从未间断过。

“作个闲人”,清代浙派篆刻殿军赵穆(1845-1894)刻。张充和喜欢此印,不但因其篆艺空灵,也喜其印文颇能传达一种潇洒恬淡的意趣。韩昌黎云:“馀事作诗人。”张充和做过编辑、图书管理员、教师,工作之馀,研习诗词书画昆曲,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游于艺。

“半舫”,赵穆刻。张充和的书斋形似小舫,便借此印为斋号

张充和作《仕女图》(1944年),傅以元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