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学校文化转型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学校文化的内涵发展

一 文化概念的演化

研究学校文化,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辞源考证。从我国古籍中可以发现,最初“文”与“化”是分开用的,应该属于两个词汇。虽在上古之书《易》中孕育着将“文”与“化”连用的萌芽,但直到汉朝刘向的《说苑·指武》中才真正出现了“文化”一词。[7]“文”也由最初的“文饰”“文理”含义演化为人格或修养。在我国古代,文化主要是指文明开化或文治教化,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我国古代哲人所理解的文化是“人文化成”:“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8]在这里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伦理本位的社会,因此,文化的含义亦是从生活伦理而来的,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西汉后,“文”与“化”合成“文化”一词。《说苑·指武》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就有文治教化的意思。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文化”也有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作用,与“质朴”“野蛮”对举,取其文明文雅之意,这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论相同。可见,在我国古代把“文化”一词主要当作与自然、武功、神理、朴野相对的概念,一开始就具有一种精神和人文主义指向,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德行以及与之有关的意义。中国人秉承了《易经》中“化成天下”的圣教,始终牢记要用文明的精神完成教化天下,开化蛮夷的责任。中国古代的这种文化观,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从那时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学界出现。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作为动词“cultere”的派生词,它的原意是指对土地的耕作、耕耘,其原始含义与现今“文化”的含义相差较大,主要指人类的物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自然”相区别。古希腊时代,“cultura”一词引入到人类精神活动中,如哲学家西塞罗提出,哲学心灵中的“cultura”具有改造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意思,“文化”一词开始在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这种意义上使用。由此看来,西方“文化”一词在其词源学意义上就已具备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人对土地的耕作,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的素质,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可见,“文化”在词源学意义上就具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规定,已孕育着作为最高层次的抽象的完备的文化定义的胚胎和萌芽。到18世纪,“文化”的含义在西方出现了重要的转变,即“心灵的普遍状态和习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9]。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也是逐渐演化、逐渐拓展的,由最初的指代物质活动向精神实体延伸和转变,而且进一步从大自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以人类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开始研究文化问题为发端。自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介入文化研究之后,文化与文化研究的概念迅速拓展,现代的“文化”概念已经复杂到几乎无法概括的地步,其外延无限扩大,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大而无当的概念。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罗列的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的文化定义就达164种。然而,在众多的“文化”定义中,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于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依然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杂整体。”[10]这一定义不仅列举了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把文化看作一个多层面的整体,对以后的文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研究者韩民青在其所著的《文化论》中指出现在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有近200种,郑金洲教授所收集的文化定义已达310余种。[11]我国文化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意,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12]。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文化即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文化’”[13]。我国现代汉语工具书《辞海》,将“文化”界定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4]这是我国学界对文化概念比较认可的权威界定。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期、人文环境不尽相同,研究的视角和取向亦相互各异,故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难免多元共存。但是,对于诸多概念中所揭示的文化的特征基本形成共识[15]

一是文化为人类所特有。当代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人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也为文化所创造。[16]指出人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人的行为需要依靠人自己创造和获得的文化来支配。这与动物不同,动物的行为依靠的是本能。从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来看,几乎都将文化看成是人类所独有的,将其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二是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是天生遗传而来的,而是人后天在社会环境中经由学习和创造而得来的,并且是人类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三是文化为社会群体所共有。某一个体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思想、观念等,只有为他人接受后,才能称之为文化。易言之,文化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思想、价值观、准则,它是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准则。

四是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文化固然含有众多的不同形态和类别,然而它们并非杂乱无章的集合,就其整体而言,是整合为一的。

二 学校文化的内涵发展

梳理学校文化的内涵,不难发现,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者对学校文化的内涵也存在多种界定:

(1)学校文化是校内有关教学以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17]

(2)学校文化是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享受和传递的文化的综合体。[18]

(3)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19]

(4)所谓学校文化,大而言之,是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环境资源条件,更包括学校成员群体的学校意识,学校精神以及学校的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小而言之,一个学校的文化由其传统、风气与行为准则所构成,着重在精神形态方面。学校文化将学校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念、理想输送给师生员工并对他们产生积极意义。更窄一点说,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成员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共同遵循的精神准则以及在这些准则指导下的学校成员的行为、心理取向及其精神风貌。[20]

(5)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1]

(6)学校文化是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22]

基于对文化含义演变及其文化特征的理解,加之对学校文化的多元概念的思考,我们认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是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演化以及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化而不断加深拓宽的,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其内涵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将“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盛行校园文化,很少提及学校文化。偶有提及学校文化,也常常被理解为校园文化。“学校”被理解为与“校园”相等同的物理场所概念。自夏商时期便有了“庠”“序”,成为早期的学校形态。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最初学校就是一个融思想教化和知识技能传授于一体的地方,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作为一个地理位置概念存在,“学校”与“校园”的概念几乎是完全等同的。随着历史沿革这样的观念被传承下来,学校文化自然也就被大家默认为等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就是校园“围墙”之内的文化。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有二:一是对学校文化缺乏深入认知,尤其是对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内涵与外延、性质与特点、功能与作用等存在什么联系与区别,许多人并不清楚,在教育理论界也存在二者相互混淆的现象。由于人们的思维往往是先入为主,习以为常的,因而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只有校园文化而没有学校文化,在理念上以校园文化指代学校文化。二是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依共生,联系非常紧密。从内在联系来看,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都是学校的文化,二者不存在“楚河汉界”。它们的主体是相同的,都是学校的师生员工;二者的指导思想、方向、方针、目标等都是一致的。二者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环境文化或物质文化,学生文化,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二者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23]也正由此,即使二者概念的混淆也不易被察觉,即使用校园文化指代学校文化,也能为人们所接受。

第二阶段:“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相分离。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文化的提法受到关注,形成了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两个概念并存的现象。随着对学校文化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是两个相异而又相依的概念,二者是不能混淆的。“学校”除却作为物理场所的客观限定之外,更多的还是一种文化的“域”。钟启泉先生对学校文化做出过这样的描述:“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础,这样的任务并非‘校园文化’所能单独承担的。”[24]很多学者也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综合来说,二者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词义辨析看,“校园”一词的内涵主要指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而“学校”一词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两者比较,“校园”只能说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只能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属概念,因此,使用“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研究内容。

其二,从视域层面看,学校文化有较强的抽象性,相对校园文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意识的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总体反映,而校园文化则更多的是客观的、直观性较强的文化。

其三,从横向范围看,学校文化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校园文化通常仅指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各项活动。

其四,从纵向深度看,学校文化是学校历史文化的沉淀,而校园文化则是当下状态的呈现。在表述时我们常常说“某校学校文化历史悠久,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反映的就是这一点的区别。

其五,从发展过程看,校园文化强调更多的是其地域性,将思考范围更多地限制在了学校内部,并且体现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学校实体”式的文化概念,似乎很难表达出人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该体现出来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过程。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较之“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涵盖了更多的研究内涵,更能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规律。从国内主流教育学术刊物的导向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人民教育》有“聚焦‘学校文化’”专栏,《现代校长》周刊自2004年9月21日起专门开辟了“学校文化建设笔谈专栏”,2006年4月,《中国教育报》与厦门市教育局在厦门联合主办了“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论坛”,也表明了这一学术取向。[25]

第三阶段:“学校文化”超越“校园文化”。从文化分类的对等方法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公司文化”等文化形态一样,属于文化系统的一个亚文化分支。它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强调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而校园文化,应隶属于学校文化的子系统。同时,学者们也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一些明显缺陷,“校园”一词本身的范围就小于“学校”一词的范围,它更多考虑的是学校当中比较显性存在的空间上的文化,而“学校”除了包含“校园”一词中包含的空间上的内涵,同时还包括了精神上的教育文化内涵。用“学校文化”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文化,既能表现出学校中显性存在的校园面貌、学校制度规范等,同时又涵盖了学校文化与周围环境间的互动的动态过程,全面包含了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等多种文化。在这一研究阶段,学校被看作一个社会组织,并借助组织文化的研究视角,弥补校园文化研究的不足,把突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内涵作为研究学校文化的出发点。逐步用“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将研究从“校园文化”走向“学校文化”,这实际上说明了学校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超越。

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三个阶段,实际反映出研究者对“学校文化”本质研究的日益重视和逐步深入。从最初的“物理地域”认识局限走向更宽阔的“文化视域”,“学校文化”最终跳出了校园的“围墙”,成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分支。与其他类型的文化一样,学校文化也随着社会文化系统的发展变迁不断变化,成为一个多层面、结构复杂的组合系统。

基于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本书将学校文化理解为:学校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分支,是学校全校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和共享的一切事物。它既包括历史沉积的优秀传统,也包括全体成员当下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它既涵泳精神思想、价值观念等抽象内容,又表征行为方式、物化环境等直观风貌;它既重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静态事物,又强调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的动态生成过程;它是集显性事物和隐性文化于一身的综合体。

三 学校文化的转型

从以往研究来看,文化转型这一概念尚无一个为大家公认的清晰表述。大多数研究者是从解释或者研究方向的角度来对文化转型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和陈述的。有学者将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相并列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在《什么是文化转型》一文中指出,社会和人的变化与文化转型是密不可分的,社会需要转型,则文化必然转型。文化转型是一种新的想法和新的姿态,意味着告别以往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束缚,意味着建设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均衡的创新的文化。[26]同时,更多观点倾向于认为所谓的文化转型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了精神文化领域,同时也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的变革。有研究者从后现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形态角度,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转型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公益性文化向营利性文化、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27]

分析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文化转型是扬弃旧文化、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必须经历和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对国家而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既要有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腾飞、政治的稳定,同时更加需要建设一个具有国家特色的先进的文化体系。对学校而言,则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一定背景下学校现有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转变为新的更符合时代背景要求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过程。本书中,农村学校文化的转型问题是指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学校如何进行准确定位与转型、如何化解冲突进行有效调适、如何形成有效发展机制、如何进行本土化与适切性选择等,以便创造出彰显农村学校特色、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