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观莫斯科有感
《易经》第二十卦为《观》卦,其《彖》曰“中正以观天下”,就是说要效法大自然的神妙规律,以中正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天下之变。2013年6月1日,我随团作俄罗斯七日游,由杭州飞往北京再飞至莫斯科,第二天由俄罗斯导游带领游览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等胜地。克里姆林宫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罗斯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克里姆林宫的周围,是红场和教堂广场等一组规模宏大、设计精妙的建筑群,它们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克里姆林宫是权力的象征,一则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远苍穹。”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中心。这里过去是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多代君王的皇宫,“十月革命”后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罗斯的总统府。可以说,从公元13世纪起,克里姆林宫就与俄罗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关,它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至今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的全部历史。
我们先去瞻仰列宁遗容。列宁陵墓体型简洁、朴素而庄重。陵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由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沿一级级向下的台阶式墓道下去,就看到了那个闻名世界的水晶棺。列宁的遗体安详地仰卧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里,他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他脸上的神气自然而平和,那种安睡般的状态非常逼真。他的双手摆在黑色带红边的缎面的被盖上,十分生动,与他脸上的表情和谐一致。1994年,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红场是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红场的国际知名度大于天安门广场,可面积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有9.1万平方米,是大约天安门广场面积的1/5。红场的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石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红场紧依克里姆林宫墙,其西侧就是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及三座高塔。在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有12块墓碑,其中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等苏联政治家的墓碑。斯大林的遗体最初也在列宁墓里,1962年10月31日被移出列宁墓,葬在红墙下。沿着克里姆林宫墙往前走,墙壁上还安放有朱可夫、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高尔基、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及其他苏联名人的骨灰。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红场南边是莫斯科最经典的象征——瓦西里大教堂,北侧是国家历史博物馆,也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附近还有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而建造的二战英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以及无名烈士墓。东面是世界知名的十家百货商店之一的古姆商场。我在观赏后都一一摄影以资留念。
到莫斯科的另一个必游之地是新圣母公墓,许多曾经在俄罗斯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推动作用的名人都长眠于此。在此,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它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这里埋葬的名人,如著名文学家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作者柳·科斯莫杰料扬斯卡娅(她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及其子女三人,以及芭蕾女神乌兰诺娃和政治家米高扬、波德戈尔内、赫鲁晓夫、叶利钦等。这些在不同时代逝去的人,都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母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
我特别留意赫鲁晓夫的墓地,在迷宫一般的公墓里经导游指引终于看到了。赫鲁晓夫的墓上立着一块三米高两米宽的墓碑,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几何交叉在一起,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交错的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政绩。大家知道,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于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谴责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及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并且他还想争取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结束了和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时,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时,等待他的就是等他签字的退休申请书。曾经将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波德戈尔内,现在也安葬在了新圣母公墓,两个生前的政治死敌,死后却戏剧性地葬在了同一个墓地。而赫鲁晓夫的继承者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几乎将赫鲁晓夫任内(执政约11年)的改革全部取消。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按照惯例,他的遗体应该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但出人意料的是,赫鲁晓夫的遗体被意外地安葬到了莫斯科西南部的新圣母公墓,远远地离开了红场。苏联的历任最高领导人当中,唯独赫鲁晓夫没有被安葬在红场。这对于外界始终是个谜团,究竟是他本人的意愿,还是苏共中央的决定。后来慢慢地知道,由于反对斯大林的赫鲁晓夫生前说过,不愿意和红场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靠发动政变逼他下台的后一任书记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在红场上为他建立墓碑,所以赫鲁晓夫最终被埋葬到了本不该属于他的新圣母公墓。有趣的是,赫鲁晓夫曾多次公开地批判当时苏联最有名现代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两人的脾气也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当赫鲁晓夫的家人告诉涅伊兹维斯内,请他雕刻塑像是赫鲁晓夫的遗愿时,宽容的艺术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设计出来的黑白相杂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赫鲁晓夫功过对半开的一生。
叶利钦的墓地形状以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国旗为象征,这使人联想到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了苏共保守派的不满,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其后,亚纳耶夫会同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及克格勃首脑等人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下令武装部队接管国家政权,同时软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尔巴乔夫。当时军队包围了议会大厦,叶利钦冒着危险爬上了一辆包围议会大厦的坦克,挺直身子,掏出事先已准备好的呼吁书,大声宣读起来。此时,军队毫无动静,叶利钦看到了人们期待的目光,听到了群众支持的呼声,他感到自己正走向胜利。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中的胜利成为苏联历史的一个转折点,1991年12月25日,俄罗斯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告成立,苏联正式解体。
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兼经济学家周有光老先生,在他104岁时写了《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一文,他认为:“社会主义是理想,资本主义是现实,好比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他以苏联解体的事实来解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总结因理想冒进而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我的《儒道墨法与易学辩证法》一书中,我也谈了“大同与小康”问题。“大”者,“公”也;“小”者,“私”也,现在的世界现实还是处于以私有制为主的“小康”社会,不可能一下子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1895年,恩格斯晚年发表《导言》,代表了《资本论》的第三卷以来对早期观点的修正。恩格斯坦诚地表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大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理想,小康是切实可行的具体现实;理想玄虚只能仰望,现实具体可以实践。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建设小康,志在大同。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结。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其实,普京这话是从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套过来的,罗素曾说:“一个人30岁以前不相信社会主义是没有良心;30岁以后还相信就没有头脑。”中国古人云:“其进锐者其退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老子说:“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这是何等深刻的哲理!
苏联解体,叶利钦实行“休克疗法”,俄罗斯经济曾一度严重衰退。从体制转轨的角度看,叶利钦时代的特点是“破旧”有力而“立新”无术。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卸去总统职务,并任命总理普京为代总统。普京执政多年来,逐步深化改革,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取得了较大的好转。具体说,单从俄国人的日常生活来看:在当今的俄罗斯,穷人住房不收费,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俄罗斯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自来水(包括冷水和热水),每天24小时免费供应,因此俄罗斯公民的家里都无需安装水表。俄罗斯漫长的冬天每天24小时的供暖也从不收费。俄国人看病,手术费、住院费、治疗费也都是全免,唯一不免的只有药费,而且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任何人得了病,救护车就把你往医院拉,就给你治,最后你拿不出钱,就都由俄政府买单。俄罗斯学生上学一律免费,不仅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且所有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其学生一顿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为了控制失业人数的增加,俄政府规定企业大量解雇人员必须提前3个月向国家就业处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解雇。俄首都莫斯科市政府每年要拿出财政支出的一半来用于解决社会及居民家庭所需。
这次去俄罗斯旅游,时间很短,我想尽可能去观察、核实俄国这些变化的情况。有一次在飞机上,我和同排邻座的两位俄罗斯中年妇女简短交谈,我问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是否“哈拉梭”(“好”的意思)?她们点头表示肯定。我在纸上写了一个数字,是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估计,2012年11月俄罗斯居民月均工资为27607卢布(约为每个职工月均工资人民币6000多),我问是不是这个数字,她们回答说,“差不多”。在游观过程中,我还多次和两位俄罗斯导游交谈上述俄罗斯的具体经济情况,他们说,虽然各加盟共和国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相差不远,也还是个“差不多”。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常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现在苏联已经解体,转型基本完成,据类比推理,我们可否提出这样的问题:俄罗斯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而且会众说纷纭。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即我们应从苏联解体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怎样走较为正确的路子?这样的讨论,可能会取得较多的共识。苏联的解体不是少数政客的选择,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其根本原因乃是苏共腐败和脱离人民、脱离现实,没有人意愿为一个腐败守旧的政府殉葬。
俄国和中国,封建的传统意识都较浓,因此尤要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要避免苏联的悲剧,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路。
201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