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人的不安全心理
很多企业和员工均存在侥幸心理,企业在管理中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没有从责任感、意识层次上进行预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更应该体现在从心理上真正做好思想准备工作,从意识上、从责任感上、从思想上做好准备。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知道安全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无形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有不少企业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管理,给企业带来了破灭性的灾难。下面将主要的不安全心理分析如下。
有侥幸心理的人通常认为操作违章不一定会发生事故,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发生,这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心存侥幸者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或缺乏安全知识、技术水平低,而是“明知故犯”;他们总是抱着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己的信念。
冒险也是引起违章操作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理智性冒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非理智性冒险,受激情的驱使,有强烈的虚荣心,怕丢面子;有冒险心理的人,或争强好胜、喜欢逞能,或以前有过违章行为而没有造成事故的经历;或为争取时间,不按安全规程作业。
有冒险行为的人,甚或将冒险当作英雄行为。有这种心理的人,大多为青年员工。
具有麻痹心理者,或认为是经常干的工作,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危险,或没有注意到反常现象,照常操作。还有的则是责任心不强,沿用习惯方式作业,凭“老经验”行事,放松了对危险的警惕,最终酿成事故。
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其在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盲目自信。他们往往盲目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自己技术过硬,保证出不了问题。
具有捷径心理的人,常常将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当成完成任务的障碍,如为了节省时间而不开工作票、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这种心理造成的事故,在实际发生的事故中占很大的比例。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其工作环境内大都存在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如果有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未发生事故,其他人就会产生不按规程操作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自觉从众,心悦诚服、甘心情愿与大家一致违章;二是被迫从众,表面上跟着走,心里反感,但未提出异议和采取抵制行为。
逆反心理是一种无视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出“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逆反心理表现为两种对抗方式:显现性对抗指当面顶撞,不但不改正,反而发脾气,或骂骂咧咧,继续违章;隐性对抗指表面接受,心理反抗,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具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难以接受正确、善意的提醒和批评,他们坚持其错误的行为,在对抗情绪的意识作用下产生一种与常态行为相反的行为,自恃技术好,偏不按规程执行,甚至在不了解物的性能及注意事项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从而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从事单调、重复工作的人员,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和厌倦感。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由于工作的重复操作产生心理疲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厌倦心理,从而感到乏味,时而走神,造成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好奇心人皆有之,其是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好奇心强的人容易对自己以前未见过、感觉很新鲜的设备乱摸乱动,从而使这些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最终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安全。
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
无所谓心理表现为对遵章或违章心不在焉,满不在乎。持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规章制度只不过是领导用来卡人的。他们通常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成活,最终酿成了事故。
惰性心理指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
情绪是心境变化的一种状态。顾此失彼,手忙脚乱,高度兴奋或过度失落都易导致不安全行为。
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惊慌失措,无法进行应急处理,难断方向。
这是个别人的特殊心态,一旦出现,后果极为严重。
莫名其妙地“违章”,其实是人的心理幻觉所致。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组织目标。它的研究对象是探讨人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的规律,以提高对人的行为预测以及激发、引导和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