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十二讲(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我国城市化的特征与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城市化与欧美国家相比,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完全不同,我们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通过殖民和领土扩张的方式,转移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相对短缺的资源约束成为城市化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我国城市化的特征

(一)资本对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资本的分配是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口发展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持续执行控制大城市增长政策,但在80年代大量的重工业发展投资仍然投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例如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天津和南京的石化公司都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这些城市的继续发展。

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并首先在东部沿海指定了一批作为吸引外国投资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上海、天津、大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城市化重心仍在东部地带,但已开始向中、西部推进

“八五”期间,除青海仅提高0.23个百分点外,其余省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幅度均超出1个百分点。“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省区依次是广东、山东、江苏、湖北、广西和吉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其中,居于第一位的广东,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1.9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省区依次是:青海、云南、江苏、重庆、广西。其中,居于第一位的是青海,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7.86个百分点。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辽东半岛、京津唐、胶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东南、珠江三角洲等若干城市密集地区。虽然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但“十三五”期间将弱化城镇化率增速指标,转而加强人口城镇化的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每年提高1.21个百分点,经历了快速上涨阶段。而从2020年城镇化比重达到60%的目标来看,未来几年该比重每年需要提高0.8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镇化速度将有一定改变。

(三)城市空间拓展的速度加快,城市用地结构日趋完善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不仅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认识城市设施水平、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城市的各项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经济和社会开始步入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与此相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城乡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失控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失控,主要表现在:①城市间职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发展和建设缺乏各自的特色,不顾实际条件,相互攀比,重复建设,浪费严重;②许多城市的领导认为把自己所就职的城市建设得越大越好,想方设法提高城市的等级地位;③大城市、特大城市建成区不断摊大饼式地向四周蔓延,城乡接合部建设布局杂乱;④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小城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⑤各种类型的开发区过多过滥,大量侵占耕地;⑥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与城镇发展布局不够协调;⑦有些地区的城乡发展和建设布局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不够协调,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一)土地与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分布不均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适宜居住的土地资源匮乏。综合高程、年降水量、积温、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地形坡度、地貌等各地理因素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分析,一类宜居土地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其中55%为耕地;居住适宜度为二类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宜居土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分布很不均匀。宜居用地与耕地高度重合,使得人地矛盾激化。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总量还在减少。出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国必须死守18亿亩(1亩≈666.67m2)耕地红线。城市发展仍需要占用一定量的耕地。此外,我国还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困境。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m3。华北地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1/3,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的6%,而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6,却拥有全国46%的水资源。

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我国人口密度最高,但人均占有资源最少,如人均水资源只有加拿大的2.3%,森林总面积不到俄罗斯的18%。我国是以占全球7%的耕地和7%的淡水资源来支撑占全球21%人口的城市化,可以说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

(二)城市中流动人口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衡

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独特的“农民工”现象,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或创业,出现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大批农民工聚居在城市郊区或“城中村”,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流动人口流向分布也不均衡。1978—1983年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就地转移,转移量在300万人左右;1983—1988年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通过乡镇企业就地转移的数量达到1亿;而2001—2014年间,农民工跨区域流向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数量逐渐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成春节前后和农忙期间全国性的交通拥挤。

(三)能源短缺,建筑能耗高

我国正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石油消费在2005年达到3.2亿t,对外依存度近50%。综合考虑我们的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各方面因素,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消耗将达到5亿t左右。即使是我国储量最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也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45%,人均石油、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同时,我国气候以冬寒夏热为主要特点,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5~15℃,夏季气温偏高1~2.5℃,所以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维持舒适的室内温度。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增20亿m2建筑,仅北京、上海的年建筑总量就超过整个欧洲同期的建筑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建筑能耗正在快速增长。统计显示,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商品能耗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10%上升到目前的3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我国建筑耗能高,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在我国既有的400亿m2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在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如果我们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建筑节能的水平,那么能源将难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如果拥有14亿人口的我国选择美国的城市化模式,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3个以上地球的资源来支撑。

(四)小汽车化发展迅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

全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79亿辆。如果我国近14亿人口达到欧盟或者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石油的消耗量将是巨大和惊人的。小汽车化将导致能源紧张,威胁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行TOD开发模式,引导、限制私人轿车的使用,倡导绿色交通发展,城市交通节能降耗的实现大有希望。

此外,小汽车化对公共交通形成排挤效应。首先,大批资金被用于发展高速公路。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0万km,总长度居于世界榜首。虽然小汽车是一种方便、快速、自主的交通方式,但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道路资源条件下大量使用小汽车,交通拥堵不可避免,汽车交通的优势在城市也丧失殆尽。反过来,公共交通发展的滞后又促进了小汽车化发展。小汽车化还导致了城市蔓延。汽车使人们的居住选择空间范围扩大,目前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郊区化、城市人口密度下降的趋势已经显现。如果人口密度持续下降,那么大部分的耕地将被建筑、道路、停车场等占用。

国际经验表明,汽车消费也像城市化一样呈典型的S形曲线:社会一旦形成汽车进入家庭的消费热点,就会在不同的消费群体中逐层扩散。而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汽车消费的层级扩散将遵循“核心城市—大中型城市—城镇和农村”“极高收入—高收入—平均收入”的路径发展,这必将带动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如图1-12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1-13.jpg

图1-12 我国汽车保有量及其增长态势

(五)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物排放失控

我国正面临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垃圾肆虐、噪声扰民、人居环境恶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并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此外,城市大面积硬化,可渗水面积缩小,下雨即灾日渐严重;许多城市违反自然生态原则,向河湖要地,向江海延伸,向山区布局,使城镇走向与大自然失衡的危险边缘;在城镇密集区,水、土地、资源、能源等约束条件日益构成城市发展的瓶颈;全国各地环境事故频发,生态灾难接踵而至,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饮水和食物安全乃至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我国在城市发展的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政策层面缺乏系统有效的引导。

在环境治理方面,自1995年来,污水处理率虽然逐年提高,但是处理能力放空、排污标准过低等情况依然严重。根据环保部提供的数字,2015年国家检测的967个水体断面中,劣五类的近8.8%,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716.2亿t。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排放物的增加,也导致了近海的污染。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一直到山东,近海的污染物严重超标。水质性缺水和突发性污染事件造成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如2007年无锡太湖水污染更是影响到整个太湖流域,2010年福建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在大气污染方面,2014年,全国烟尘排放量为1740.8万t,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74.4万t。全国每年排放固体废弃物6亿多t,累计占地6万多hm2。汽车尾气污染愈演愈烈,100万辆机动车污染相当于西方国家的800万辆的水平。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年产垃圾量已达1.14亿t,目前每年还以8%~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60亿t,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

(六)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城市面临特色危机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于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需要,城市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受到破坏。美国著名城市研究专家詹姆斯.特拉菲尔说:“科技改变城市面貌,欲望则铸造城市的品格。”当下我国城市建设的最大误区是一味地在所谓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相互抄袭和克隆。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到处是千城一面的景象。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立交桥、宽马路、大广场,当城市的背景已被麦当劳、肯德基火红的标志点燃的时候,我们真的分不清自己是在北京、上海,还是纽约?

(七)城乡差距扩大,社会冲突加剧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据统计资料显示,1986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只有1倍之差,到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92∶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柴草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6∶1~5∶1。我国私有财富超过96%是由占38%的城市人口所有,且又集中在大都市并由占城市人口8%左右的人掌握;最贫困的20%家庭仅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4.27%,而富有的20%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八)都市区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

我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我国也处在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充分城市化—都市区化”的道路,而是在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都市区化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某个阶段的载体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必然要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城市密集区、都市连绵区)迈进,都市区化使城市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也出现了恶性竞争加剧的局面,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状况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