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创世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登陆海外市场

国开行成立后,先后承担起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外汇转贷款工作,需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

作为一家具有特殊政策背景的金融机构,国开行分别被美国穆迪公司、日本风险和投资者服务公司(R&I)及标准普尔公司给予AAA、AA-和BBB的评级,获得了与国家主权相同的债信评级,为日后海外发债、筹集低成本资金奠定了基础。

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国开行以境外发债方式为岭澳核电站等项目筹集外汇,境外发债指标为3亿美元。这是国开行首次对外发债,目标不仅是募集价格合适的基金,更要树立新生的政策性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并借机在国际上宣传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果。

通过对扬基债、欧洲债、武士债、龙债券和全球债券市场的调查和综合分析,国开行第一步选择了日本武士债市场。曾任国开行资金局局长的于春玲对笔者解释:“发行日元债与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过程相关。改革开放初年,中日之间的交流最为密切。有很多中国人学日语,很多日本人也到中国进行投资。与欧美相比,地缘上更为接近的日本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债券。”

当时,日本对中国贸易顺差很大,拥有极高的外汇储备,正想方设法寻找外储运用渠道,因而非常欢迎国开行发债。1996年2月19日,国开行发行了10年期300亿日元债券,票面利息为4%。

美国扬基债市场是国开行迈出的第二步。这个市场容量大,且美元坚挺,美国国债收益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与日本投资者相比,美国投资者更关注发行体所在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时值“九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0%,而物价涨幅已回落到6%,较上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实现了“软着陆”。在通胀得到控制的同时,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国际收支继续看好,被视为A级信用的新兴国家。

但是,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对国开行仍然比较陌生。为此,时任国开行副行长刘明康带队,自1997年1月21日至28日,先后在西雅图、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哈特福德、波士顿和纽约6个城市召开了6次投资者说明会和1次电话会议。

路演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中国国企的现状和改革方向、外汇储备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国开行的资产质量以及项目选择的自主权等问题。一些投资者怀疑,政策性银行是不是只做政策性贷款?是否只看重项目的社会效益,不关心项目的商业价值?刘明康行为路演主讲人,向投资者详细地说明了国开行与政府的关系,声明国开行非常注重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终于打消了投资者的顾虑。

1月29日,国开行在美国成功发行了3亿美元扬基债券,期限为10年,票面利率为7.375%,收益率为T+80BP(基点)。债券认购金额达到10亿美元,超额认购两倍多。其中,美国投资者认购比例约占发行总额的65%,欧洲和亚洲投资者的该项占比分别为15%、20%。

武士债和扬基债的顺利发行,使国开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初露锋芒。一年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国开行暂时搁置了出境发债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