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创世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不良率奇迹:从33%到1%

1997年底,当国开行人检视当年的资产负债表时,难过地发现,全行的不良贷款率竟高达42.65%。而国际上通行的不良贷款警戒线为10%。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长此以往,银行必将难以为继。

问题出在哪里?一个不言自明的缘由是,1994—1998年,国开行曾接手大量奉命贷款项目,资产质量较差,其中煤炭、有色、军工、森工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尤为严重。而且,合并六大投资公司时附带来的一些“两基一支”项目,大多经济效益低,资本金不足,担保不健全,个别项目连法人都不清楚。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是,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1998年4月至2001年,国开行开展三轮以降低不良资产率为核心的信贷改革。第一轮改革全面清理了以煤炭为首的六大风险行业不良贷款,调整了投资重点,减少了对过剩领域的贷款。第二轮改革废除了代理行制度,在总分行两级管理体制下,建立起标准化的直接信贷运作体系。第三轮信贷改革将回收和处置不良贷款作为重中之重,大幅压缩了不良贷款率,并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意见,再造了评审与决策流程,建立了“防火墙”风险管理模式和贷款审议决策体系。

在国开行人看来,处置回收不良贷款简直是一场场战役,须因地制宜,斗智斗勇。“如今杨白劳比黄世仁牛,逃债有的是办法,黄世仁就苦了,追也追不着人。”一位国开行人说起催收贷款的曲折不胜感慨。

国开行处置办法之多,把能用的招都用上了。催收、法律诉讼、呆账核销等传统手段自然不在话下,加上债转股、资产置换、债务转移等一些新手法,总结起来十多种。其中最有国开行特色的是让地方政府施以援手。

国开行平时与不少地方政府都有合作关系,就让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向拖欠贷款本息的企业施压,尤其是对一些恶意拖欠的企业,这一招尤其奏效。对无力还贷的国有企业,国开行就利用自己作为主债权银行的强势地位,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其市场化资产重组。仅2000年一年,国开行就先后与18个省市政府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与全国27个省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府协助回收的不良资产项目本息达到36.35亿元。

最厉害的催收办法要数“三挂钩”,即把收受挂钩、收评挂钩、收贷挂钩,把难点项目的贷款回收、风险化解与有关地区或行业的贷款发放等挂钩。换言之,如果这家企业不能如期归还贷款本息,就会连累当地其他企业和项目的贷款。比如,天津夏利轿车项目14亿不良贷款的回收,靠的就是这个撒手锏。

1999年,借四大行剥离不良资产交给信达、东方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机会,国开行争取到1000亿元的额度,将几个高风险行业和风险相对集中地区的不良资产都交由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收购。

借助各种办法,截至2001年底,国开行的不良率终于降至3.91%。到2002年,资产不良率已降至1.77%。不过陈元仍不满足,提出不良资产要做到“动态趋于零”。三年后,国开行的不良率果然降到了1%以下,达到0.87%,并从此保持超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