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诗学》韩文版序言
中国传统文学中,诗歌是一种入人最深、影响最广的体裁。儒、佛、道三家都很重视诗歌,儒家认为诗歌能净化心灵,助成教化;佛家认为诗与禅通,可以启发妙悟;道家则认为诗歌是一种与天地神灵相交流的语言,最宜于表达精微奥妙的玄旨。
然而诗歌并不是文人学士和羽客高僧的专利品。它吟咏性情,直抒胸臆,不关学问,吐属天然;举凡劳人思归、贩夫走卒,只要真情流露,不假雕饰,也能吟成佳作。如鸟之鸣春,虫之吟秋,自然而然,皆成天籁。我以为这正是诗的真谛。
中国历史上,唐代国力强盛,对外开放,人们可以敞开胸怀自由地歌唱,因而出现了一个诗歌盛世。当时诗人之众多,诗作之繁富,诗风之多样,都是空前的。难怪鲁迅说一切好诗歌都已被唐人做尽,因为唐代有培育诗歌之花的沃壤,诗歌普及于社会的各阶层,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唐代长沙窑的窑工,甚至把诗歌写上瓷器,把出于心灵的歌唱,作为美丽的陶瓷装饰,使实用的器皿焕发出诗意的光辉,随着瓷器的外销而走向世界。
“五四”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倡白话,开一代新风。然而在诗歌领域,新诗体仍未能取代传统诗歌的地位,直到今天,情况依然如此。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这本《中国诗学》试图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质作多角度和多层面的阐释,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充分展开。后来想写一部篇幅较大的《中国诗学通论》,而人事错迕,迄今未能如愿。
本书1991年由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又改版印行过,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曾出过一个繁体字本。现在承韩国诚信大学中文系俞炳礼教授翻译成韩文,介绍给韩国的读者,我很感谢她的美意。中韩两国有悠久的文化交流渊源,在诗学上也如此。这本小书倘能引起韩国读者的兴趣,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吴战垒
2002年暮春于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