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健康(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维生素——生命的火花

维生素(Vitamin,Vit)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素。除了三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之外,维生素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在体内主要作为辅酶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生命过程由各种代谢反应所维持,这些反应依赖酶的催化作用,而许多酶的活性依赖辅酶的参与。若酶的活性异常,则生命体代谢异常,此时表现为疾病;若代谢停止,则生命即告终结。如果我们把人的身体设想为汽车的引擎,酶系统就像活塞的点火装置。

与三大营养素相比,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而且既不能为机体提供热能,也不是机体的构成物质。虽然维生素在机体中含量甚微,但生理功能十分重要,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危及健康甚至生命。由缺乏维生素所引起代谢紊乱以及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称为维生素缺乏症。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维生素的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也各不相同,所以无法按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分类。通常是根据它们的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维生素(fat-soluble vitamins)和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可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水溶性维生素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PP、泛酸、生物素、叶酸、胆碱等)和维生素C,它们都易溶于水,所以在食物的清洗加工、烹调过程中处理不当容易损失,在体内有少量储存,易排出体外。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重要的维生素。

一、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Vit A)

维生素A又名视黄醇,性质活泼,易被氧化和紫外线照射而被破坏。天然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有些植物性食物含有β-胡萝卜素,进入机体可转变为维生素A,因此,β-胡萝卜素又称维生素A原,在人体内可发挥维生素A的作用。

1.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1)维持视觉功能,特别是暗视觉 维生素A在体内可以合成视紫红质(由维生素A和视蛋白结合而成),视紫红质对弱光敏感,与暗视觉有关,能使人在暗处看清物体。所以维生素A缺乏造成视紫红质合成不足,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造成夜盲症(古代称雀目)。

(2)维持上皮细胞(上皮组织:在人体外表面、体腔内表面和各种管道的内表面都有上皮组织覆盖)的完整和健康 维生素A与磷酸构成的脂类是合成糖蛋白所需寡糖基的载体,而糖蛋白能参与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成和黏液分泌,是维持上皮细胞生理完整性的重要因素。缺乏维生素A时,上皮细胞分泌黏液的能力丧失,出现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死皮)、脱屑,尤其以眼、呼吸道、消化道、尿道等上皮组织受影响最为明显。由于上皮组织不健全,机体抗微生物侵袭的能力降低而易感染疾病。如果泪腺上皮受波及,导致泪液分泌减少,造成干眼病,严重时角膜上皮角质化导致角膜感染,白细胞浸润导致角膜浑浊软化而穿孔失明。因为癌肿多发生在上皮组织,所以上皮组织健康与否与癌肿发生有关。

(3)促进生长发育 具有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影响细胞分化,促进生长发育。维生素A能维持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维持骨的正常生长。缺乏时,可引起生长停顿、发育不良、骨质向外增生,并干扰临近器官及神经组织等。孕妇缺乏维生素A可导致胚胎发育不全或流产。

(4)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能捕捉自由基,所以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A与视黄醇类物质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可起到防癌、抗癌作用。此外,维生素A还与抗疲劳有关。

2.食物来源

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尤其是动物肝、鱼肝油、鱼卵、全奶、蛋黄。有色蔬菜和水果是胡萝卜素的良好来源,如菠菜、苜蓿、豌豆苗、胡萝卜、南瓜、西瓜、杏、柿子、芒果等。

3.供给量

成年人维生素A的供给量为700~800μg RAE/d(retinol activity equivalents,RAE,为视黄醇的活性当量,动物性食物维生素A活性来自于全反式视黄醇,植物性食物维生素A活性来自类胡萝卜素)。供给量中至少有1/3来自全反视黄醇,其余2/3来自胡萝卜素。视力要求高、夜间及弱光下工作、皮肤黏膜经常受刺激者的需要量较高。摄入维生素A制剂过量,可发生中毒。维生素A过量引起中毒的急性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慢性症状为毛发干枯易脱,皮肤干燥瘙痒、烦躁、厌食、肝大等,多见于婴幼儿(过量鱼肝油引起)。

(二)维生素D(Vit D)

1.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维生素D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促进骨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有利于健全骨骼和牙齿。如果维生素D缺乏,就会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血中钙磷水平降低,造成骨钙化障碍,成人发生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多见于孕妇、乳母及老年人,婴幼儿期可出现佝偻病。

婴幼儿因骨骼发育快,极易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缺钙而患佝偻病。发病初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缺乏、睡后颈部多汗,头经常在枕上摩擦而出现枕秃现象。坐、立、走都比正常儿开始得晚。六个月以下的孩子前囟门闭合晚,有的推迟到三岁。头部边缘骨软化,按起来像乒乓球,头颅呈方形。骨骼的软骨连接处增大,鸡胸、腿部因承受不住躯干的压力而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图2-15)。

图2-15 佝偻病

维生素D是7-脱氢胆固醇(VD3原)和麦角固醇(VD2原)经紫外线照射后的产物。人的皮肤及脂肪中都含有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VD3,是人体VD3重要来源。北方孩子易得佝偻病,主要因日光照射不足。有时肠道疾病造成吸收障碍,直接影响维生素D与钙的吸收,也会造成维生素D缺乏症。

2.食物来源

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动物肝脏、鱼肝油、奶、酵母、禽蛋等。晒干后的青菜,其他维生素可能被破坏,但维生素D含量很高。多进行室外活动和适当的日光浴,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对婴幼儿和经常在地下工作的人员特别重要。

3.供给量

维生素D的供给量一般为10μg/d,65岁以上老年人为15μg/d。适当户外日光照射、正常膳食者体内维生素D即可满足需要,只有特殊情况(如长期夜班工作)才需要补充。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思睡、多尿、烦渴等。血清中钙磷增高,可引起软组织钙化,还容易造成结石症。

(三)维生素E(生育酚)

维生素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极易被氧化,并易被碱、铁盐破坏,对酸、热较稳定,但长期高温加热特别是油脂酸败时活性明显降低。

1.生理功能

(1)抗氧化作用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自由基(如呼吸链终端),自由基是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如·OH和超氧),具有强氧化性,易损坏生物膜和生理活性物质,并促进细胞衰老,使脂质过氧化,出现脂褐素沉着(老年斑)。维生素E本身结构中有一个羟基容易被氧化,因而可以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效地减少各组织细胞内脂褐素产生,延缓衰老过程。

维生素E的抗氧化性可以防止维生素A、维生素C、含硫酶和ATP的氧化,保证这些重要物质的生理功能。维生素E还能提高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目前还用于改善冠状动脉的循环,作为心脏病、血管硬化症和肝炎的辅助治疗。另外,一些化妆品也含维生素E。

(2)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大鼠实验发现维生素E与动物生殖功能有关,故临床上常用于辅助治疗不育、习惯性流产、早产等症。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维生素E明显缺乏症。

2.食物来源

植物油中(特别是麦胚油中)富含维生素E,另外谷物的胚芽、许多绿色植物、大豆、肉、奶、蛋等也富含维生素E。

3.供给量

正常情况儿童为3~9mg/d,少年与成年人为14mg/d,乳母为17mg。维生素E的需要量还受膳食其他成分的影响,如饮酒,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等都会增加其需要量。

(四)维生素K(维生素K)

目前所知,维生素K的唯一功能就是促进凝血,缺乏时凝血时间延长。维生素K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并可由小肠和结肠中的细菌合成。成人很少有缺乏维生素K的报道。对新生儿来说,体内维生素K很少,而且新生儿的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后的第三或第四天之前,肠内的正常菌系未发展,维生素K的供应不够充足,血液中活性凝血酶原很低,容易发生出血,但在三四天后即恢复正常。

由于健康人的肠道细菌能够合成维生素K,而且食物来源多,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维生素K缺乏,但患胆道病、腹泻或脂类消化不良,或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细菌生长时,容易引起维生素K缺乏,需及时补充。

二、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一)维生素B1(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脚气病维生素,在酸性溶液中稳定,耐热,但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易氧化破坏,并易受紫外线破坏。故烹调时加碱,储存食物不当会造成维生素B1的损失。

1.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1)促进糖类等新陈代谢,维护心脏和神经健康 维生素B1主要是脱羧酶的辅酶(在糖代谢过程中,用于氧化脱羧→CO2)。所以没有硫胺素,糖代谢受阻,一方面导致神经组织的供能不足;另一方面使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乳酸在血、尿和组织中堆积,从而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并影响心肌的代谢及功能。患者易怒、健忘、失眠、食欲缺乏、手足麻木(有蚂蚁爬行感等)、皮肤粗糙、肌肉疼痛萎缩,严重时可产生手足腕下垂、下肢水肿和心力衰竭,临床上称为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多因膳食不合理,如主食精米为主,米搓洗过度,面粉加工过细等。烹调不当,如捞饭时弃丢米汤,煮粥时加碱等,均可造成维生素B1摄入量减少。长期发热或患消耗性疾病,也可导致维生素B1缺乏。我国早在隋唐时期就已食用富含维生素B1的“谷皮”来治疗脚气病了。

(2)增进食欲与消化功能 维生素B1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重要的神经传导递质乙酰胆碱不被破坏,从而保持神经的正常兴奋程度。当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乙酰胆碱水解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影响,会导致胃肠蠕动慢、消化液分泌不足、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食物来源

含维生素B1丰富的食品,有米糠、麦麸、豆类、干果和硬壳果类、动物内脏、瘦肉及蛋类、绿叶菜中含量也较高,如芹菜叶、莴笋叶中含量也较丰富,应当充分利用。谷类的胚芽和表皮含维生素B1最丰富,是维生素B1主要来源。所以长期吃精米、白面的人易患脚气病。另外,烹调不当,如熬粥加碱等,也损失硫胺素。

3.供给量

由于硫胺素参与糖代谢,其需要量与机体热能总摄入量成正比,故维生素B1的供给量以每4.2MJ(1000kcal)热能供给多少来表示,据此,我国推荐维生素B1摄入量成人一般为1.2~1.4mg/d。高度脑力劳动者、高温、缺氧作业者的需要量增加,运动员的需要量较高,特别是从事耐力项目者应适当补充。

(二)维生素B2(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在酸性溶液中稳定,但易被光(特别是紫外光)和碱破坏,因此宜避光保存,烹调中不能加碱。

1.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核黄素可转化成黄素酶类辅基FMN和FAD(呼吸链成员),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递氢作用,与热能代谢直接相关。若维生素B2不足,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将出现紊乱。机体缺乏维生素B2常表现为外生殖器、舌、唇、口角的综合征。据我国两次营养调查显示,居民平均摄入量只有供给量标准的1/2。维生素B2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为口角炎、唇炎、舌炎、睑缘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等。

2.食物来源

鳝鱼、蘑菇、动物脏器、奶类、蛋类、绿色蔬菜(冬季食谱易缺维生素B2)和豆类中均含量较高。谷物和一般蔬菜含量较少。

维生素B2在食物加工时容易损失,部分是由于热烫处理而溶于水中。部分是由于曝光损失,如牛奶暴露在阳光下2h就会损失50%维生素B2,所以维生素B2较丰富的食品不宜久存。

3.供给量

维生素的供给量与机体能量代谢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均有关系,机体热量需要量增大、生长加速、创伤修复期、孕妇和乳母的供给量都需要增加、我国推荐的供给量标准与维生素B1相同,成人大约1.2~1.4mg/d。

(三)维生素PP(烟酸或尼克酸)

维生素PP(维生素PP)是吡啶的衍生物尼克酸和其活性物质尼克酰胺的总称。维生素PP性质稳定,耐高温,不易被酸、碱、氧及光所破坏,是维生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1.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维生素PP是构成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的重要成分,二者均为脱氢酶的辅酶。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到传递氢原子的作用。如果没有维生素PP,人体就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当人体缺乏维生素PP时将引起癞皮病(又称糙皮病,见图2-16)。其典型症状为皮炎(dermatitis)、腹泻(di-arrhea)及痴呆(demantia),即所谓“三D”症。早期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头痛、乏力、体重减轻等现象。继之于皮肤裸露部位出现对称性皮炎,红、痒,皮肤呈暗褐色,有色素沉着,皮肤粗糙,有明显浮肿,可伴有疱疹、溃疡与感染。消化道与舌部也有炎症,舌呈猩红色,有溃疡,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神经系统除早期症状外,还有肌肉震颤,腱反射过敏或消失,可有烦躁、焦虑、抑郁、健忘,少数病人可有精神失常。维生素PP缺乏常与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其他营养素缺乏同时存在,故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症状。

图2-16 癞皮病

维生素PP缺乏病多发生在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新疆南部居民以玉米为主食,副食品供应不足,故流行过癞皮病,部分地区居民患病率高达50%。经长期防治,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2.食物来源

尼克酸及尼克酰胺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酵母、花生、全谷、豆类及肉类;玉米中维生素PP含量不算少,但因为其中的维生素PP是结合型的,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用碱处理玉米可释放出大量游离型维生素PP,在预防癞皮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体内所需的维生素PP一部分可由色氨酸转换而来,约60mg色氨酸可转换为1mg维生素PP。

3.供给量

每1000kJ能量供给维生素PP1.2mg,成人12~15mg/d,不仅与热能需要量成正比,而且是维生素B1、B2供给量的10倍。在缺氧条件下活动,供给量还应增加。

(四)叶酸(folacin,FA)

叶酸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对热稳定,易被酸和光所破坏。

1.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叶酸(FA)在体内经还原酶催化形成四氢叶酸(FH4),是叶酸的活性形式。在核酸的含氮碱、胆碱、蛋氨酸等代谢过程中,叶酸可作为含一个碳原子的功能基团的载体,有促进红细胞成熟的作用,是细胞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维生素。叶酸缺乏时,因骨髓DNA合成受阻,红细胞分裂增殖速度下降,红细胞成熟延缓,细胞代偿性增大,脆性增强,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贫血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值的现象)。

如果孕妇的叶酸缺乏,会影响胎儿的细胞分裂与增殖,造成神经管的发育不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新生儿神经管畸形(DNT)的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0万病例。主要表现为无脑儿、脊柱裂、腭裂(俗称“兔唇”或“狼咽”)等(图2-17)。在北方神经管缺陷高发地区,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率高达10‰。增补叶酸可以减少70%以上DNT的发生。育龄妇女如果缺乏叶酸,可以在怀孕前1个月至怀孕后3个月每天服用一粒叶酸增补剂(专为孕妇生产的每片含400μg,注意不能用普通的药用叶酸5mg/片代替)。

图2-17 神经管畸形

2.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含叶酸最丰富的食物是动物肝脏,其次是绿色蔬菜、酵母等。肠道细菌也可合成少量叶酸,长时间服用抗生素,也可造成叶酸缺乏。成人每日约需400μg。

(五)胆碱

胆碱是一种有机碱,通常为无色味苦的水溶性白色浆液,易溶于水,吸湿性强,耐热,在加工和烹调过程中不易损失。胆碱是卵磷脂的组成成分,也存在于神经鞘磷脂中,这两类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胆碱对脂类物质有亲和力,以脂蛋白的形式参与脂类物质的运输,防止脂肪在肝脏里的异常积聚形成脂肪肝;胆碱作为机体甲基供体参与一碳单位代谢;胆碱也是乙酰胆碱的前体,而乙酰胆碱是重要的中枢神经传导递质。

胆碱在传统上不属于维生素,但经科学实验发现,胆碱对大鼠生长必不可少,表明它具有维生素的特性。1998年,美国食物与营养委员会首次将胆碱列入人体必需营养物质之一,属于B族维生素(有人称B4)。胆碱的食物分布较广,含量多的主要有蛋类、动物的肝脏、肉类、坚果、大豆等,人体自身也可以合成,正常情况下缺乏病比较少见。胆碱缺乏症主要有脂肪肝、血管硬化、老年痴呆,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造成胎儿神经管畸形等。《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成年男性胆碱适宜摄入量(AI)为500mg/d,女性胆碱适宜摄入量(AI)为400mg/d。

(六)泛酸(维生素B3遍多酸)

泛酸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用泛酸钙对光及空气较稳定,但在pH值为5~7的水溶液中遇热而被破坏。

泛酸在机体中用于合成辅酶A(酰基转移酶的辅酶),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关系都很密切。由于泛酸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所以人体典型缺乏症尚未发现。但在治疗其他维生素缺乏症时若同时给予泛酸(复合维生素B),可提高疗效。正常人需要量为5mg/d。

(七)维生素B6

B6有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三种形式。因为其生物活性相同,故统称维生素B6(维生素B6)。易溶于水和酒精,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遇光易被破坏。

1.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维生素B6经体内磷酸化生成磷酸吡多醛及磷酸吡多胺,二者是氨基酸代谢中转氨酶的辅酶(转氨基作用)。另外,在代谢中参与某些神经递质(谷氨酸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的形成,γ-氨基丁酸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婴儿惊厥和妊娠呕吐等。

缺乏症:维生素B6单独缺乏的情况是罕见的,如果治疗结核用药异烟肼、高温和电离子辐射作业等易引起维生素B6缺乏,应注意补充。

2.食物来源与供应量

维生素B6分布较广,含量较多的食物有肝、蛋黄、肉、鱼、奶、全谷和酵母等。体内肠道细菌也可以合成一部分,成人需要量一般约为1.4~1.6mg/d。

(八)生物素(维生素B7

生物素是羧化酶的辅基,在体内羧化反应中可结合CO2,起CO2载体的作用。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生物素广泛分布在各种食物中,但含量较低。在酵母、动物肝、肾中含量较高,其次为大豆、蛋黄、花椰菜,而且肠道细菌也可合成,所以人体没有典型缺乏症。生的鸡蛋中有一种抗生物素蛋白,会破坏这种维生素。所以常吃不熟的鸡蛋会引起生物素的不足。

(九)维生素B12(钴胺素)

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是以Co离子为中心的复杂多元环化合物,是唯一含金属的维生素。在中性或弱酸条件下稳定,在强酸或强碱中易分解,在阳光照射下易被破坏。但耐热性较好,故一般烹调方法不会破坏。

1.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维持机体正常的造血机能。维生素B12是转甲基酶的辅酶,可以提高四氢叶酸的利用率。当维生素B12缺乏时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维生素B12还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可参与胆碱(卵磷脂的构件分子)的合成过程。胆碱是磷脂的组成成分,而磷脂在肝中参与脂蛋白的形成,有助于从肝脏中移走脂肪,因此肝脏病患者常以维生素B12辅助治疗,以防治脂肪肝。

2.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维生素B12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动物肝、肾、奶、肉、蛋、海鱼、虾等含量较多,肠道细菌也可合成部分。其需要量很少,一般成人供给量为2.4μg/d。正常人一般不缺B12,但胃功能失调病人,不能吸收此种维生素,可能造成缺乏症。

(十)维生素C(抗坏血酸)

维生素C(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氧化。在干燥及无光线条件下比较稳定。加热或暴露于空气中、碱性溶液及金属离子(Cu2+、Fe3+)都能加速其氧化。

1.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1)参与氧化还原作用 保护含巯基酶的活性,保护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必需脂肪酸免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某些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毒害,还可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和利用。

(2)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 胶原是骨、结缔组织、血管的重要成分。胶原交联成胶原纤维才能构成组织结构成分。维生素C作为还原剂促进蛋白中某些氨基酸羟化后交联成胶原纤维。若维生素C缺乏,会造成毛细血管破裂(皮肤出现瘀血点与瘀斑)、出血、牙齿松动、骨骼脆弱易折断、伤口不易愈合等。严重缺乏导致坏血病(坏血病主要症状包括牙龈出血损坏、掉牙、腿疼)。

坏血病,早期又叫海员病。早期海员因为条件限制,又缺乏相应科学知识,在长时间大海航行过程中,因缺乏蔬菜水果的供应而造成维生素C缺乏,造成大量海员因坏血病死亡。1498年,一葡萄牙航海家从里斯本到印度航行11个月,160名海员中100名死于坏血病。1740年,英国海军六艘舰船961人,经长途航行,仅剩下335人,其他人死于坏血病(626人),比战死还多。后来逐渐发现,靠岸后补充水果蔬菜,可缓解病情。另外,在航海过程中每天配给一定量的柠檬汁,可以缓解坏血病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3)提高应激能力(适应各种紧急状态如喜、悲、惊、怒等及各种条件变化的能力) 应激状态下,人的全身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剧、血压升高、出汗、肌肉紧张等,此时机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代谢水平加快,活动量增加,以适应紧急情况。体内各种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增加,有利于保持体内重要器官葡萄糖的供应,保证能量来源。人的应激能力一般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对突如其来的情况目瞪口呆,无能为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另一种是急中生智,头脑清醒,当机立断,随机应变、动作准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困境。应激能力是一种包括心理、生理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维生素C可参与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5-羟色胺(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合成与释放,可提高人的应激能力和对寒冷的耐受力。

(4)降低血胆固醇的水平 维生素C参与肝中胆固醇羟化过程以转变成胆汁酸(帮助消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硬化。

(5)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癌作用 维生素C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增强抗病毒能力,预防感冒,还可以保护心脏,改善心肌功能。维生素C还能阻止一些致癌物的形成,如阻断强致癌物亚硝胺的生成,所以对预防癌症有效。

以上可见,维生素C功劳很大,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推荐每日服用大量维生素C,提高抗病能力。但是,目前发现,如果过量食用人工合成维生素C可引起腹泻、皮疹、生殖功能衰竭等症状。因为维生素C体内代谢产生草酸易成肾结石,还可导致维生素C依赖。

2.食物来源及需要量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青椒、芥蓝、菜花、苦瓜、柑橘、鲜枣、草莓、山楂、猕猴桃、鲜荔枝等含量尤为丰富。干的豆类及种子不含维生素C,但当豆或种子发芽后(豆芽菜)则可产生维生素C。新鲜蔬菜储存过久会破坏维生素C。合理保存和烹调蔬菜,做到不久存、不水烫、烹制不过火,提倡生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有易于保护和利用维生素C。

维生素C需要量较大,成人一般为100mg/d,孕妇、乳母还需要增加15~50mg/d。

三、维生素缺乏病原因

维生素是人体营养、生长所必需。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就会出现某种疾病,下列原因均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1)维生素摄入量不足 食物供应维生素不足和生活习惯不好,如精米白面、淘洗过度、偏食、挑食、烹调过火、新鲜蔬菜储存过久等。

(2)吸收障碍 摄入量充足,但不能吸收,如慢性腹泻、肠道梗阻、肝胆系统疾病等均造成维生素缺乏。

(3)机体需要量增加 生长期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需要增加;高热及慢性疾病,对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必须额外补充维生素。对疾病起辅助治疗和恢复作用。否则,容易缺乏。

(4)长期服用药物或维生素拮抗剂 因为肠道细菌可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6、泛酸、叶酸等。长期服用抗生素,使消化道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可引起某种维生素的缺乏或不足。

预防维生素缺乏的措施是:提供平衡膳食;根据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时调整维生素供给量;及时治疗影响维生素吸收的肠道疾病;食物加工烹调合理,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损失;提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均衡营养,保证各种维生素的供应。

有些人认为维生素是营养素,摄入量“多多益善”,实际不然。合理营养的关键在于“适度”,过多摄入某些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制剂,对身体还可能造成伤害。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典型缺乏症见表2-11。

表2-11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典型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