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家是怎样的人
假若这些困难确实存在,我们就必须尽量在困难出现的地方将它们解决。弄清楚这些问题出现在哪里,是生活中、习惯上、态度上,还是性格本身。
你要知道作家是怎样的人以及作家是怎么工作的,并且调整你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和你做事的方法,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工作,以利于你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进,而不让这些事情成为你的阻碍。这样一来,那些摆放在你书架上的有关小说写作技巧的书,以及写作风格和故事结构典范已经确立的、为同行竞相模仿的大师们的作品,才能对你产生价值,并为你提供帮助。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想在教授写作技巧方面取代那些书。有一些写作指南的价值非常高,值得每个作家拥有。我在附录中将我所能找到的对于我和我的学生帮助非常大的那些书目一一列了出来,我确信这个书单还可以成倍增加。
这本书是一本读那些书之前应该阅读的书,而不是它们的同类读物。假若它获得了成功,那么它的成功之处并不是教初学者怎样写作,而是教他们怎样成为作家。怎样写作和怎样成为作家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培养作家的气质
成为作家首先要培养作家的气质。当前,“气质”这个词在循规蹈矩的人眼中,是十分值得怀疑的。所以我接下来要说的是,这本书肯定不是(所有的想法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要把那种放纵不羁的、让人疯狂的波希米亚式生活方式(捷克西部地区过去被称为波希米亚,在历史上这里生活着很多个民族,也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热情奔放、浪迹天涯是波希米亚人的特点。因此,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也就成了自由、流浪的代名词。)一遍又一遍地灌输给初学者,或者是要把情绪化的、神经质的异想天开确立为组成作家生活的一种必要成分。正相反,当情绪化和神经质确实存在时,恰恰表明艺术家的个性出现了偏差,甚至即将误入歧途——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精力的浪费和情绪的消耗。
我之所以说“当情绪化和神经质确实存在时”,是因为虽然大部分人都相信,艺术家生活中必然存在傲慢唐突的冒失行为,实际上假若不是亲眼所见,这种行为是不存在的。人们听说过很多艺术家的故事,他们也许会认为,假若一个人以“诗人”进行自我标榜,这种“诗人执照”就好像表示他有对自身不道德行为忽视的权利。
假若人们对于艺术家的看法不会给那些立志写作的人带来影响就无所谓。不然的话,这会改变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原有的优秀品性。确实有某些可怕的、危险的东西存在于艺术家的生活中,我们把某些自我意识视为有害的麻烦制造源。人们对艺术家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就是他们看到过太多这样的证据。
真假艺术家
无论怎么说,我们当中出身于能够看到真正有艺术气质的艺术家的人只是少数。由于艺术家当然会——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以不同于普通行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看的时候,就很容易对他们做的事情以及他们那么做的原因产生误解。
艺术家作为怪物的形象是19世纪留给我们的遗产,这份遗产令人十分尴尬。自负的孩子、受难的圣徒、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都是这个形象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艺术家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健康的。艺术家是多才多艺的天才,更富于同情心,比他的同伴更加勤奋努力,更严格地对自己的品行加以约束,很少需要芸芸众生怜悯他。
天才作家有这样的气质:直到生命终结,还可以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以及“天真的眼神”,对于画家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对新事物具有新奇快速的反应能力,对旧事物具有记忆犹新的能力,仿佛每一个生命的印迹和特征都新奇得如同刚刚脱胎于造物主之手一样,丝毫不会因为觉得乏味而将它们快速归类存档,放入记忆里;对环境变化的感受十分迅速敏锐,对他而言“枯燥乏味”一词毫无意义。他总是在悉心观察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天才作家来说,这种新奇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作家的两面
但是作家性格培养中的另一个因素,对于他的成功来说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成熟、区别对待、温和以及公正。这是工匠、劳动者和批评家的品质,而不是艺术家的品质。要想创作出艺术作品,他必须不断地保持敏感和童真的一面。一旦艺术家性格中的某一个方面因太过偏激而导致无法控制,他就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或者根本无法创作出作品。
维持天性中这两个因素的平衡,使它们在整体之中达到协调统一,是作家的第一个任务。要想迈向那个幸福的结果,首先要做的就是:分开考虑二者并加以锤炼!
“性格分离”并不总是心理变态
我们都读过杂志文章、周日版的“特刊故事”和普及心理学的书籍,因此,我们对“个性不合群”这类词汇的第一个直接反应就是激烈地躲避。不少读者并不清楚人的大脑构成。在他们眼中,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家伙一定是不幸的,应该被送入精神病院。或者用他们认为最幸运的说法来形容,这是个轻狂的、歇斯底里的人。
然而所有成功的作家都属于具有双重人格且十分幸运的一类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让人困惑、饱受折磨和喜怒无常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一事实。而普通人则会因为自己最起码拥有完整人格而十分得意。不过认识到你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并不会招来流言蜚语,也不会导致危机四伏。
那些天才作家都公开宣称自己具有双重或多重人格。墨守成规的人总是在埋头走路,而天才则始终神采飞扬。只要天才对它的作用有所了解,就会不断出现改变自我、另一个自我或者更高级的自我等想法。一代代优秀作家对此已经给出了充足的证明。
双重人格的日常例子
的确,天才的双重人格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对我们来说很普遍。
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情况紧急时做事有条不紊,毫不拖泥带水,回过头来看觉得无比欢欣,如同发生奇迹一样。弗里德里克·迈尔斯[1]就是以此来解释他所谓的天才人物的。
再比如,如同第二阵风一般的重生经历:经过长久艰苦的磨砺,疲倦之气仿佛突然散去,一如凤凰涅槃般从疲惫的身心脱颖而出一种崭新的性格。一度停滞不前的作品创作又开始变得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还有这样一种道理与上述现象相通的模糊不清的经历,那就是:我们在睡梦中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之后发现这个解决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
这些日常发生的奇迹都能用来对天才的行为加以解释。在这种时候,意识和潜意识一起作用,产生了最大效果。它们相互扶持激励、加强补充,因此作为结果的行动是在全面的、综合的、完整的人格中产生的,具有权威性,不可分割。
没有什么天赋的人只是偶尔在行动中磨砺自己,而有天赋的人总是经常性地(或者习惯性地,或者十分成功地)这样做。他不仅在遇到事情时这样做,还会创造事件,在纸张、画布或石头上留下自己对这一刻的记忆。如同确实发生过的事一样,他创造突发事件,并对其采取相应的行动。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他在那些更内向、更缺少勇气的同伴中脱颖而出。
所有想要认真写作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线索。往往你正在幻想的时刻,才会出现第一个困难。想要开始这项事业并不难,只要你喜欢幻想,喜欢读书,觉得很容易可以写出一个短句——诸如此类,在你的意识里就会认为,那个命中注定的、并不是太令人畏惧的使命已经被你找到了。
失望的沼泽
但是有一个问题会随之而来,那就是要懂得成为一名作家代表着什么:做白日梦十分简单,可是要想把白日梦转变为现实就非常困难了,而且还不能使它的魅力受损;不是对别人的故事的模仿,而是发现并完成自己的故事;不是只写上几页就评价其风格或对错,而是要一段段、一页页地连续写下去,这样才能让作品的整体风格、内容和效果接受评判。
这并非一个初学者能够预见的全部。初学写作的人还会为自己的不成熟而担忧,怀疑自己怎么有胆量觉得自己能够写出值得一读的只言片语。如同一个新人演员一样,初学者一想到那些还没见过面的读者就会怯场。他发现,自己能够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构思出一个故事,但当他真正去写作时,流畅的文思便会消失不见;当对故事放松控制时,他的故事就会立刻变得难以企及。他害怕写出千篇一律的故事;这种想法甚至会导致他的思维瘫痪:一旦写完这个故事,他将再也无法找到其他令他喜欢的故事了。
因为他既没有某些作家的幽默,又没有某些作家的别出心裁,他将会和时下的名人一样,把自己弄得忧心忡忡。他能找出一百个怀疑自己的理由,却找不出一个相信自己的理由。他会怀疑那些曾经给予他鼓励的人是不是过于宽大为怀了,或是自己与文学离得太远,以至于不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是成功的。他可能还会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一位真正天才的作品,而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差距仿佛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足以将他的希望吞噬。在这种状态中,他会数月乃至数年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只是偶尔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偶尔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天赋依旧鲜活并且不时萌动。
所有作家都经历过这种失望的时期。毋庸置疑,很多前途无量的作家,以及大部分从未想过要写作的人,回头去看时会发现生命并非如此严苛。有一些人可以在失望的沼泽中发现到达彼岸的路,有时靠的是灵感,有时靠的是坚持,还有些人会求助于书籍和他人。但是一般来讲,他们很难说明自己困境的根源是什么;他们甚至可能会用某个错误的理由对恐惧的原因加以解释,觉得他们“不会写对话”,或者“不擅长组织情节”,或者“对于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太过单调”才导致了他们无法有效地写作。
当他们竭尽全力将这些弱点一一克服,却发现他们的困难并没有消失,然后他们就会找出另一套辩解的说辞。有些人会因此而离开写作的队伍,有些人则会继续坚持下去,哪怕他们已经到了非常难受的境地,哪怕他们认为再也无法知道自己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无论编辑、老师或有资历的作家怎样劝阻,这种顽强坚持写作的人都会存在。他需要有这样的认识:首先,在同一段时间内想要做很多事情。其次,尽管他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了学习,但是他采取的步骤不对。对于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那一部分潜意识来说,绝大部分训练作家从事严肃创作的方法——那些批评和技巧——其实是有害的;反之亦然。但是,可以同时训练一个人性格中的两方面,让这两方面协调一致发挥作用。这种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在进行学习和训练时,必须觉得你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