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术:中国资本市场论坛20年百名专家争鸣集(上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从1997年1月1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一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算起,迄今已迎来第20个年头,我们将在2016年1月9日举行第二十届(2016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历史,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资本市场论坛讨论的重要问题是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重要历史轨迹。从历史角度看,每一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讨论的主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为历届论坛提交的洋洋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之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时的资本市场理论研究,选取的问题都是当时乃至后续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1999年的“保护投资者利益与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到2002年的“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到2004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全流通之路”,再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以及2010年的“大国经济与大国金融——寻求中国金融崛起之路”等,无一不是中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当时或一个时期面临的大问题。

为让读者更真切地了解历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主题,特列示如下:

第一届(1997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证券市场“96回顾与97展望”

第二届(1998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亚洲金融风暴与中国资本市场深化

第三届(199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保护投资者利益与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

第四届(2000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

第五届(2001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届(2002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

第七届(2003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八届(2004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全流通之路

第九届(2005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十届(2006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

第十一届(2007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

第十二届(2008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

第十三届(200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第十四届(2010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大国经济与大国金融——寻求中国金融崛起之路

第十五届(2011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创业板市场:成长与风险

第十六届(2012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新起点、新机遇、新突破

第十七届(2013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变革与政策调整

第十八届(2014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互联网金融:理论与现实

第十九届(2015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国际化

第二十届(2016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中国资本市场:风险与监管

在20年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每年围绕主题,集体讨论后分工撰写一部偏学术的研究报告。更为重要的是,每一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都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发表演讲或参与讨论,这是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得以成功的根本保证。他们在20年论坛的演讲和讨论是一个时代理论的缩影。所幸的是,我们当时都做了(除1998年外)很好的录音整理,这些思想或见解才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持至今。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本书《道与术——中国资本市场论坛20年百名专家争鸣集》中演讲、发言和讨论的专家学者多达百位以上,因而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争鸣集。这些专家学者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中国重要的经济学者,他们中主要有:

1. 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

成思危、蒋正华、戴相龙、周正庆、尚福林、刘鸿儒、周道炯、吴晓灵、宁吉喆、姜建清、郑新立、纪宝成、程天权、屠光绍、鲁炜、唐双宁、易纲、杨凯生、季晓南、靳诺、朱从玖、赖小民、张东刚等。

2. 老一代著名学者

宋涛、黄达、董辅礽、萧灼基、王传纶、陈共、周升业、胡乃武、赵海宽、戴园晨、陶湘、杨启先、秦池江、安体富、李茂生等。

3. 中生代学者或金融证券机构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巴曙松、贝多广、蔡明、曹凤岐、曹龙骐、曹远征、陈东、陈东升、陈淮、陈乃进、陈晓升、陈兴动、陈永民、陈雨露、川畑保(日本)、戴京焦、邓崇云、丁国荣、丁伟明、董安生、杜厚文、樊纲、范恒山、范剑平、方泉、方星海、冯惠玲、凤良志、高红冰、高坚、高培勇、高善文、郭庆旺、韩志国、何佳、何小峰、贺强、洪崎、侯宁、胡汝银、胡祖六、华生、黄达业、黄金老、黄泰岩、黄晓捷、黄运城、吉泽德安(日本)、贾康、焦瑾璞、景学诚、兰荣、李大霄、李稻葵、李伏安、李国旺、李华、李剑锋、李杰伟、李凯、李康、李连仲、李茂生、李青原、李玮、李扬、李勇、李振宁、廖理、林晨、林岗、林义相、刘国芳、刘慧勇、刘纪鹏、刘京湘、刘俊海、刘骏民、刘郎、刘李胜、刘振亚、刘志辉、刘志强、隆武华、卢克群、吕益民、马季华、马庆泉、缪建民、彭旭、平新乔、祁斌、邱晓华、裘国根、瞿强、邵健、施光耀、施炜、石小敏、水皮、宋逢明、宋清华、苏华、孙家琪、孙杰、汤珂、汤敏、汤世生、唐旭、滕泰、王大用、王东明、王广谦、王国刚、王化成、王坚、王开国、王连洲、王林、王旻、王明夫、王倩、王庆、王松奇、王文京、王宪章、王一鸣、王一萱、王云龙、王忠明、卫保川、魏加宁、魏杰、吴海坤、吴清、吴晓求、夏立平、肖风、谢平、徐光勋、徐宏源、徐雅萍、许美征、薛军、杨成长、杨东、杨瑞龙、杨再平、叶檀、易宪容、员瑞恒、袁钢明、岳志明、翟建强、翟志强、詹向阳、张广慧、张鸿翼、张景安、张磊、张曙光、张为国、张维迎、张卫星、张新、张新文、张燕生、张勇、张长虹、章政、赵瑞安、赵锡军、郑德龟(韩国)、郑跃文、周春生、周明、朱朝阳、朱青、朱武祥、竹内大介(日本)、祝献忠、左安龙、左小蕾等。

我们还要感谢历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大会或模块主持人,他们中既有专家学者,又有著名栏目主持人和记者。他们是(按姓氏拼音排序):

阿忆、艾诚、陈雨露、崔勇、丁国荣、董少鹏、方泉、冯惠玲、郭庆旺、何刚、胡紫薇、黄彦、计渝、李楠、李青原、李雨霏、刘纪鹏、刘元春、马庆泉、瞿强、施光耀、王明夫、王忠明、吴晓求、谢平、严晓宁、杨建群、姚振山、张泉灵、赵锡军、朱利、祝献忠等。

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作为论坛的发起单位外,《中国证券报》和我们一同走过了20年历程,一直承担着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共同主办者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新疆金新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银行、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元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三星金融集团、上海重阳投资有限公司、天音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齐鲁证券有限公司、财达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分别在不同时期作为联合主办单位,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和《中国证券报》一起主办中国资本市场论坛,

资本市场杂志社和鑫苑(中国)置业有限公司亦对论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们的加盟,使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得以延续至今,令人铭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所限,有些专家学者的演讲和讨论内容未经本人审阅,但都是忠实于录音。收录他们珍贵的发言内容,目的是存留一段珍贵的历史,沉淀一片理论财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李永森教授负责本集的选编。

由于篇幅所限,历届论坛的各种致辞和小结,如与本论坛核心内容无关,都删去了,望相关人士谅解。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
201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