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
——以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为例
陈支平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学者们对于区域社会文化的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多视野的探索和开拓,取得了诸多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与现实密不可分的社会问题,因此,区域社会文化研究,应当注重这种学术研究的当代意义。这些年来,我也对东南沿海特别是闽台区域社会文化史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下面,我就开展闽台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所展现的当代意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闽台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闽台两地的家族血脉相连等多种因素所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台文化的茁壮成长,而独具地域特色的闽台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闽台区域文化是一种辐射型的区域文化。从地理概念上说,所谓闽台区域,指的是海峡两岸包括福建与台湾两省所属的各个县市。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台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由于面临大海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特征,使得闽台文化在长期的传承演变历程中,不断地向东南的海洋地带传播。不用说,中国大陆的浙江温州沿海、广东南部沿海、海南沿海,都深深受到闽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变异性的闽台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是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闽台文化的影响所及,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因此,闽台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世界性特征。
文化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经济、社会的种种局限性,呈现出其较有永恒性的跨时空的功能。文化的传承及其弘扬,虽然也会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等种种因素的干扰,但是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却往往能够穿越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干扰,沿着自己发展的应有轨道向前迈进。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来探讨闽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时代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东南沿海与台湾间文化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成为两地文化关系形成的基础。自东南沿海民众移居台湾以来,台湾汉人社会使用的语言是和闽、粤两省一样的闽台话和客家话,—直延续到现在,台湾民间交流使用的语言还是和大陆一样的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闽台话和客家话。同样的,台湾使用的文字也是和大陆的主要文字一样的方块汉字。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思考、表达和沟通,这是共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早期移居台湾的闽粤民众首先带去的是基层的庶民文化,尽管这种文化较为粗糙、富于感性色彩,但它建立在生活传统、信仰传统、社区组织传统、经验传统的基础上,是一种具有明显非理性、自发性和承传性的文化。东南沿海移居台湾的民众按照不同祖籍进行组合,形成地缘性明显的社会群体,这种移民社会保持着家乡的语言、民间信仰、民俗礼仪、戏剧等,因此这种随闽粤移民播迁至台湾的庶民文化,在祖籍地相同的人群聚居社会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坚韧性。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中国大陆的家族制度、伦理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也逐渐传入台湾。当然,到了近现代时期,由于台湾与大陆在政治上的变迁,台湾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某些变异性的因素,但是从整体上而言,闽台两地文化的核心价值,依然根深蒂固地保存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成为台湾人民保持与大陆联系的精神纽带。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定条件下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某种促进或抑制作用,而且本身也具有知识经济价值,特别当诸多文化形态组合成—定的生态网时就会加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华文化、东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同样表现出这种作用。特殊的地缘等因素,形成了闽台文化中比其他地区更明显的以海为田的重商主义的特质。特别是历史上闽台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两地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且使得闽台两地文化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化现象与经济间的促进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从历史上看,一方面东南文化向台湾传播发展的过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两岸间更大规模的人员交流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各种交往,从而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播的范围、深度和广度。由于两地经济交往的不断拓展,吸引了更多大陆东南沿海民众移居台湾或前往进行经济、科技、文教等活动,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而对福建祖籍地来说,台湾的迅速开发、农业的发达、两岸商业关系的密切与市场网络的形成,对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保障起到了积极的补强作用。到了国际化日益扩展的今天,海峡两岸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尤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闽台传统文化中的国际性特征,必将在21世纪发扬光大。闽台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辉煌,两岸间大规模、不间断、互惠互利的促进往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就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而言,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永久性的,政治始终处于不断的调试与变化的动态之中。而这种调试与变化,文化的因素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台湾当今的政治生态,固然存在许多负面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表象。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闽台两地所共有的语言特征、社会基层的传统组织特征,以及民间信仰、民俗礼仪、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的文化表现形态,依然具有共通性和延续性。以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为例。绝大部分的台湾政治人物都是闽台区域民间崇拜神祇的信仰者。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与两地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等有密切联系。首先,闽粤台宗教信仰的思想基础相同,均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既有敬天思想、儒家伦理思想,又有道家等思想,这种深厚的基础决定了两地民间宗教信仰交流融合中难舍难分的关系。其次,闽粤台人民既有向海外发展的传统做法又有着根深蒂固的故土观念。这种强烈的传统观念有各方面的表现形式,其中世代信仰具有祖籍特点的神明,正是人们眷念故土、不忘祖根观念在神缘文化方面的强烈反映。再以闽台两地民间盛行的祖先崇拜为例。中国传统文化培植起来的“天、地、君、师、亲”构成信仰体系的主要类型,这同样对台湾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台湾的绝大多数民众,包括政治人物在内,始终奉行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观念,在大陆福建等地寻根访祖、不敢丝毫忘情于祖先。这样的文化情感,是具有永恒性而又与生俱来的。这种跨越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的文化诉求,无疑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共识与接受。可以预见,对闽台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是今后两岸政治和解的首要突破口。台湾文化现象及诸多文化形态组成的生态网络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建立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我们在谈到文化传承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视文化的负面成分。毋庸讳言,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还是各个不同的区域文化,必然都会存在某些负面的成分。闽台区域文化也不例外,需要我们予以正视。例如,宗族乡族观念是保持和加强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无形纽带,宗族乡族组织在闽粤台地方事务中发挥着一定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它毕竟还有愚昧、落后的一面。每当其消极面恶性膨胀时,各势力经常为了局部的、小集团的荣誉、权益而大动干戈,从而危害地方社会经济稳定。闽台人民的文化心理还包含着重义气、急相助的内容。崇尚义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说这种文化心理在移民互助协作开发建设台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族群义气受到家庭、乡族利益局限时,便有可能朝极端化的方向发展,暴露出消极的一面。另外,由于台湾独特的历史遭遇,台湾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反抗专制压迫、实现自主的愿望,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复杂的心态。历史上荷兰人和日本人的殖民占领,外来文化通过政权力量的强力灌输,对台湾本地文化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台湾文化在—些方面展现出它的草根、本土化的属性,甚至包括民众中颇为普遍地表露出来的自大与自卑相结合的岛民心理。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的是,闽台区域文化中存在的某些负面的内容,毕竟只是闽台文化中的非主流因素。我们需要予以正视,更需要予以正确的区分和引导。特别是我们对台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该深入了解闽台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其中负面的内容,因势利导,切不可高高在上,以一成不变的面孔,指责台湾当今政治与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奇异现象。而只有在充分理解闽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后,才能对当今的台湾政治、经济与社会,做出符合区域文化实情的决策,从而推进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区域社会文化史学术研究所蕴含的重要当代意义之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区域社会文化史学术研究的重心所在,更好地把持我们应该具有的学术立场。近30年来台湾岛内对于“台湾史”研究的兴盛,自然引起大陆学者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大陆的少部分学者对于台湾“台湾史”研究中的某些“台独”的政治化偏见,却缺乏应有的鉴别意识。例如,近年来一部分“台独”为了寻求台湾与祖国大陆互不相干的所谓历史依据,大肆操作“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的所谓学术研究,把台湾本岛说成“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的中心发源地。本来,“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确实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学术问题,但是台湾少部分人借此研究来操作台湾与大陆互不相干的用心,确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但是同样让人遗憾的是,大陆的少数学者,对此研究十分欣赏,亦步亦趋,丧失了自我的学术立场。最让我不可理解的是,我们政府部门的一些管理阶层,居然也会忘记自己的立场,在客观上附和了台湾岛内的这种学术研究的奇谈怪调。台湾的“高山族”,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确认的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最近这些年来,台湾的“高山族”研究为了强调台湾本土的主体性,以及适应选举政治的需求,“高山族”已经变成9族以至于15族的所谓“原住民”民族了。这众多的分支,实际上不过是“高山族”涵盖之下的不同部落而已。
区域社会文化史是属于中国的区域社会文化史,作为中国的研究学者,我们必须秉持自己应有的学术立场。假如因而丧失了自我的学术判断能力,那么这种学术交流将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
(陈支平,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