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左手物质,右手精神

1.这里的黄山毛峰不一般

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将之发展成为我国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逐步传播到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时至今日,中国茶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2008年一篇《中国七万茶厂不敌一个立顿》的文章,更是给了中国传统茶叶生产厂商一记惊雷。中国茶人在反思的同时,也在寻找中国茶叶的发展之路。这当中,就有满川田人的努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出一方茶。黄山的秀美瑰丽自不待言,大大小小的新安江支流,润泽了黄山,滋养了土地。生活在黄山脚下的人们,得山水之养育,物美人丰,种植出了清香四溢、入口生津的黄山绿茶。小时候,也许把这清澈的绿茶视作平常之物,然而当我走南闯北20年,遍尝东南西北各省出产的茶叶后,不由得感叹:黄山的茶叶不是最有名的,价格更不是最贵的,但它却是最有“茶香”,最具“茶味”的。这绝不是偏私之言。爱茶人士可以买那种最普通、最家常的三四十元一斤的黄山炒青尝尝,就知道笔者所言非虚。

黄山市下辖的三区四县,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传统茶叶系列,名闻中外,出产最多、品质最佳的当属歙县。歙县有1200多年的产茶史,这方面的记载最早出自《茶经》作者陆羽生活的唐代。敦煌遗书《茶酒论》谓之“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其影响之广可见一斑。黄山白茶、雪岭青(毛峰源祖)在宋代即为贡茶。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于1986年起被外交部选为国家礼品茶。县域范围内有这么多名茶品种被选作贡茶或国礼茶的,全国仅此一家,因此歙县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国礼茶之乡”。2010年,因所产国家礼品茶以及黄山白茶、黄山贡菊多次在国内外获金奖,歙县被中国茶业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作为中国茶叶主产县之一和安徽省第一产茶县,歙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是茶叶,全县茶园总面积近26.7万亩,居安徽省首位。2008年,歙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011年,全县茶叶产量8600吨,初级品总产值5.1亿元,列安徽省第一,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绿茶生产加工基地。

当地农民在繁忙的劳作之余,常常牛饮茶缸里的茶水。不要惊讶于农民的粗俗,暴殄天物,不似城里人那样一小口一小口慢悠悠地品味。实在是这浸泡了一上午的茶水,喝起来感觉太过瘾。如果茶水新续冒着热气,唇未碰人已醉,沁人心脾的茶香先入鼻,喝一口,先有一丝清苦,再又转为甘甜,所谓“回甘”,便是如此。再续一杯,茶味便淡了下来,如菊如风。杯中的每一片茶叶,在开水的冲泡下载沉载浮,状如人生。道家的哲学境界,视人生如茶,把人一生的艰辛经历浓缩于一壶茶水中:头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华、四道清甜韵味暇。少年期的涉世茫然恰如刚沏泡的头道茶水,浑浊不清,泡茶人当摒弃茶沫,冲洗茶具,才能让后续的茶水清澈见底,清爽有神!青壮年时期好比二道茶,因为二道茶才开始饮用,且二道茶水含茶碱和茶多酚最多,同时还夹有或多或少的其他杂味,所以喝起来带有较浓的青涩苦味,形容人生青壮年时期的艰辛打拼。第三道茶水,才是真正的茶叶好坏的真实体现,这道茶水最醇、最甘甜、最有韵味,用这道茶来形容人生中年后的成果收获期最为恰当。茶叶冲泡到第四道时,茶水清淡韵暇,会让人回味留恋前一道的神韵清爽,用第四道的茶水形容人生步入老年时期的生活清淡、乏味,十分恰当。

如果你到歙县甚至整个黄山市,向人打听歙县哪儿的茶叶最好,当地人一定会告诉你,歙县大运里里面的茶叶最好。大运里,在歙县里东乡,距满川田一公里远,行政区划是指大运里乡。2004年全国统一撤区并乡之前,大运里乡管辖满川田、大运里等附近山区方圆十几二十里范围内的村落,以大运里村、满川田村这两个村庄为主,满川田村的人口规模稍大于大运里村。由于乡政府曾设置在大运里村,现在山外面的人统一把这块区域称作大运里。这个所辖不过几千人口的曾经的山区乡,坐落在黄山余脉的深山远谷之中,大片茶园生长在莽莽的山林边缘,从山脚底下沿着山谷里的小河和小溪涧沿岸分布。这片顺山而上延伸到黄山支脉的深山茶园,产出的是被称为“高山茶”的有机茶叶。甜甜的山泉水,滋润了山中茶树,长出的茶芽有着飘香生津的品质。

原大运里乡所属的这些茶园,虽然得山泉之润泽,山林之庇护,品质香甜,奈何“养在深闺人未识”,加之淳朴的山民不知道包装、卖相为何物,硬是将如此优质的茶叶用最简单的工艺制作成炒青,以一两角钱一只的价格买来最粗陋的茶叶包装袋,包装成了大路货,以很低的价格出售。披着麻布袋嫁闺女,又怎能指望嫁得金龟婿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炒青六七元一斤,是当地茶叶的主流价格。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做工粗糙、包装简陋的大运里、满川田茶叶,只卖得了与它的品相、包装相匹配的价格,与它的品质相符的价值,远没有被朴实的山民挖掘出来。

包产到户前,歙县各乡村都设有机械化茶厂,由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和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统一安排采茶、收茶、制茶、卖茶任务,实行半工厂化管理,茶农基本没有卖茶概念。分田到户后,各家各户自采、自制、自卖茶叶。集体经济时代的一切公共设施,能瓜分的都瓜分了,不能拆分的则统一由生产队变卖,包括占地一两亩的茶厂,也逃脱不了被拆分的命运。诚如社会学家曹锦清在其著作《黄河边的中国》中所说的,中国农民“分”的彻底性,在包产到户后对人民公社时代积累起来的一些公共设施的瓜分中暴露无遗。既然全部公共设施均已被拆分,原来由村里统一将茶叶售卖给县茶叶公司的销售模式亦不复存在,茶农被推到了销售一线,直接面对收购方。于是,采茶季节,各色大小茶老板如雨后春笋般云集歙县,深入到产茶村的田间地头,直接收买刚刚制成的新鲜绿茶,连夜销往芜湖、合肥、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一时间,形成了千家万户与茶商讨价还价卖茶叶的兴旺局面。这一状况在1991年达到顶峰,当年全县茶叶销售额突破1亿元。

采茶的农妇。(摄影汪胜)

此后形势急转直下。由于大量外地小茶商直接上门收购,对当地税收形成巨大冲击。尤其对那些一年四季就指望这点茶叶税的茶叶主产区而言,收不上茶叶税意味着乡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发放困难。这迫使主产区的乡镇政府在茶季来临时节,在通往县城或外县的交通要道口设卡收费,日夜拦截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茶、直接运到外地销售的茶商茶贩。一些乡镇甚至规定,当地人外出,随身也只能携带三五斤茶叶,茶农们想送山外朋友几斤土产都不那么便当了。关卡一设,茶叶税是不流失了,可是外地茶老板也不那么积极上门收茶了,出现了卖茶难问题。茶贱伤农,农民们没法跟乡镇干部明着对抗,他们选择了用脚投票。自1991年达到产值过亿的峰值后,歙县茶叶产销值一路下滑,从种植面积到产量到销售额,都在走下坡路,最严重的时候,产值只有1991年的一半。

变革,就在这种起伏中开始了。当地政府发现,外地茶商是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了当地政府和茶农。要发展茶叶市场,还是要靠本地人。茶农的后代从五六岁起就能够帮着大人干一点农活,开始在农忙时节上山采茶,他们才是真正将当地茶叶事业发扬光大的有心人。事实证明,这一判断非常正确。由满川田人创办、拥有“满川田”牌茶叶的满川田茶业有限公司和拥有“绿牡丹”牌茶叶的黄山方艺茶叶有限公司,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地人经商做茶叶生意时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市场经济时代,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终会拂去它表面的尘埃,散发出本来具有的光芒。正应了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古语,2000年以后,识货的行家里手,将包括满川田在内的大运里山里的茶叶,从做工到包装,来了个大变革。满川田的茶叶,迎来了它最好的时光。

今日的歙县已经拥有大量的茶叶品牌。全县200多家茶叶企业中,有20家成为规模以上经营企业,两家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11家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拥有全国茶叶百强企业3家。满川田茶业有限公司和黄山方艺茶叶有限公司,都拥有响当当的品牌。

《出埃及记》是《圣经》上的故事,原是《圣经·旧约》中最重要的一卷,讲述了希伯来人(犹太人,即后来的以色列人)同古代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以及神命令摩西对以色列人进行救赎,走出埃及的故事。由于这一故事有很大的比喻性,历年来很多影视作品、歌曲、文学作品引入这一概念,光是同名的电影就拍了三部。以纪实的手法写出家乡村庄近30年社会变迁的作者梁鸿,继《中国在梁庄》后,出版的另一本跟梁庄相关的书《出梁庄记》,讲述梁庄人在外打工谋生的经历,借用的也是《出埃及记》的喻义。

我在这里要讲述的,是有着创业精神的满川田人,如何以另一种方式走出满川田,复又回归满川田的故事。

满川田茶业有限公司创办人汪沪峰是第一个“出走者”。这个初中尚未毕业即被只知一亩三分地的爹妈劝说辍学的后生,在学成木匠手艺出师揽活后,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决心前往上海打工,即便是做木匠,也要做个能在上海打家具的木匠。在上海把木匠活儿做得风生水起后,他又不满足了,蠢蠢欲动地想起了生意经、茶叶经。这当中,有两件事情促成了他的转型,从手工艺者转变为茶叶买卖商。

包产到户后,采茶季节前来收茶的茶贩子在各村安营扎寨,山头林立。与歙县为邻的绩溪县也是产茶区,绩溪的上庄(胡适老家所在的村)离大运里这边很近,有不少茶商常年在那儿收购,价格常常优于歙县。绩溪虽然人口没有歙县多,但商业氛围一直强于歙县,历史上著名的徽商、徽派人物以及徽菜,其代表性的人物和产地均在绩溪,如红顶商人胡雪岩、老字号文房四宝品牌胡开文墨创始人胡开文、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现代著名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胡适、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等等,其中胡开文和胡适均为靠近歙县大运里这一片山区的上庄人。从满川田前往上庄,需爬两座岭,全程20多里路。某年茶季的一天,汪沪峰的哥哥挑着一担茶叶翻山越岭,去绩溪卖茶。第一天收获不错,茶价明显好于本地。可是第二天当他再挑着一担茶叶去卖时,却卖不上价了,价格还没有本地高。万般无奈之下,汪沪峰哥哥卖了一半挑了一半回去。茶叶虽然还是那担茶叶,但挑出来和挑回去,两者的心气可差得太多了。挑着挑着,汪沪峰的哥哥挑不动了,最终把剩下的茶叶扔在了半路上。家里人非常心疼扔掉的茶叶,远在上海的汪沪峰不久也知道了。这件事情给了他极大的刺激。

机缘巧合,当时出工做家具的雇主家的男主人,在汪沪峰做完木匠活以后,对这个小木匠打的家具非常满意。心情不错的男主人随口问起汪沪峰老家在哪儿,出产什么特产,表示可以替汪沪峰销售一些茶叶。汪沪峰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第一次收购了2000多斤茶叶运往上海。

这2000多斤茶叶没有成为汪沪峰的第一桶金,反而差点造成了他生意上的滑铁卢。对方并没有想到这个小木匠真的会组织一吨多的茶叶运到上海。措手不及的汪沪峰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抉择。将这些茶叶运回老家?来去的运费加上损耗,都是他这个小木匠难以承受的。觉得这条路行不通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就地消化这一条路可以走。靠着一定要将茶叶销出去的信念,汪沪峰一边打工一边到处推销茶叶,最终将茶叶全部销了出去,最后一盘算,还赚了3000多元。这次鲁莽的举动,锻炼了汪沪峰,也唤醒了他的商业意识。终于有一天,他觉得做木工不如卖茶叶,因此逐步将重心转移到了茶叶销售上。

然而在上海这样一个消费者极精明的商业之都做生意,谈何容易。汪沪峰到各大老字号茶叶店跑销售,想着怎样提高家乡茶叶的品质并销售出去,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内行人的反馈都是茶叶品质不错,但包装和做工太差,没有品相和卖相。

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也好,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也罢,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汪沪峰摸到了茶叶市场的门道。当时有同做茶叶生意的朋友,无意中向他吐露了茶叶保存的诀窍——将茶叶放到冷库保鲜。汪沪峰试着放了一箱茶叶,到了冬天拿出来一看,茶叶色泽味道像新茶一样。这次试验让汪沪峰很受启发。第二年新茶一上市,他便大批购入新茶放到冷库冷藏。这些茶叶受到上海茶商的青睐。汪沪峰将这个“秘密”守了三年,一举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生意做开了以后,汪沪峰在家乡满川田办起了茶厂,于1996年注册了商标“满川田”作为自己的茶叶品牌,正式进军茶叶市场。

尽管如此,汪沪峰的“满川田”茶叶一开始并没有在上海得到大面积的认可。让精明的大都市人心服口服地认可年纪轻轻的“乡下人”经销的茶叶,没那么容易。就在这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帮“满川田”茶叶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直接促成了“满川田”此后连续十几年在上海茶叶市场销量长居第一的局面。当时,上海市为了规范市场,搞了第一套地方标准。和许多商家一样,汪沪峰也把“满川田”茶叶送去检验。等结果出来时,他惊呆了。送检的茶叶中,满川田出产的黄山毛峰,质量最佳。“满川田”牌黄山毛峰,由此成了上海市地方标样。这件事情给了汪沪峰很大的激励,也带给他无限的商机。他体会到了上海的博大包容,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茶叶品质的过硬。就这样,“满川田”牌茶叶一下子在上海打开了知名度,精明的上海人马上认可了“满川田”茶叶。

占上海茶叶销量四分之一强的“满川田”牌绿茶。(摄影汪胜)

经过一系列商海鏖战,汪沪峰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所创公司销售的“满川田”牌黄山绿茶,多年来在上海茶叶市场上四分天下有其一。满川田茶业公司已成为安徽省龙头企业,“满川田”牌黄山毛峰成为全国首批96个名牌农产品之一,成了全国茶叶市场响当当的消费品牌。

黄山方艺茶叶有限公司的创立,则是另一种“出走”方式。这家企业,是由从满川田走出去的茶叶专家汪方艺退休以后创办的。汪方艺上世纪50年代从茶校毕业,在歙县的茶叶系统干了一辈子收茶、评茶、研究茶的工作,可谓一生为茶的老茶人。1986年,受母亲捆干菜的启发,在传统制茶工艺基础上,汪方艺实现景物造型的创新和突破,改变黄山绿茶造型千百年不变的松散条状,发明了黄山绿牡丹奇特名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加工技艺,造就了绿牡丹茶的色、香、味、形,甫一面世即深受消费者喜爱。茶叶专家评价黄山绿牡丹“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开汤后如盛开的牡丹花,既是饮用上茗,又可艺术欣赏,为茶中一创新”。“方艺”牌奇特名茶获得5项科技发明专利,并荣获10多项国内外大奖。汪方艺发明的奇特名茶,多年来给黄山的茶农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财路。一斤普通的绿茶,原来只能卖十几二十元,按照方艺茶叶有限公司的加工要求,可以卖到100多元。汪方艺的发明,确实具有点茶成金的魅力,无怪乎他的发明创造被誉为“茶魔术”。这种魔幻世界里才有的茶叶,其造型在电影《绝代艳后》和动画片《彩云国物语》里先后出镜,引起了网友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