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勤自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结语

鸦片输入危害中国经济,“岁漏银数千万两”,危害中国社会,吸食者“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事后看来,当年黄爵滋、林则徐的“重治吸食”主张最为合理[112]。以西方为例,“英吉利等国,其国法有食鸦片者以死论。故各国只有造烟之人,无一食烟之人”。就国内而言,“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113]不过,鸦片在中国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也引出疑问,人人都知道吸食“害及其身”,为什么还“吃食愈多”。据林则徐说,“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114]。一个社会,人们大多意志消沉,必定有其原因。必定这个社会本身有问题。那么,是否和政治腐败有一定关系?

以往认为,资本输出对于中国经济的危害要大于商品输出。从洋布洋纱进口与外国直接投资的纺织厂来看,也有相反情形。首先,外资厂的产品并不改变洋布洋纱在中国市场的总量,这部分洋布洋纱无非让等量的洋布洋纱不再进口。其次,洋布洋纱进口与中国经济链相联系,这时它只涉及取走中国居民消费,使经济链上“→居民消费→”这个环节的后端改变,成了“居民消费→外国产业生存”,又使该环节的前端断裂,造成有消费但没有收入来源。换言之,要从在中国产业的劳动收入中取出一部分去供给外国产业生存。再次,外资厂与中国经济链相联系,该环节不变,后端变化相同,但前端有连接,即“外资厂→居民收入→居民消费”。这相当于,用在外资厂的劳动收入去供给外资厂生存。整个过程虽完全撇开“中国产业生存”,但毕竟给中国居民提供了就业[115]。因此,与洋布洋纱进口相比,生产洋布洋纱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益处。也就是说,在提供就业这一点上,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危害要小于商品输出。

对应鸦片输入的消除烟患,需要自强维新;对应洋货输入的进口替代,需要自强维新。但不能止步于此,必须第一步“国民革命”,“建立民国”[116],第二步“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而为独立的中国”[117]。在反专制、反霸权的政治革命之后,必须第三步“社会革命”,“使富平均而利大多数之人民”,“消费……就是解决众人的生存的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118]

原载《安徽史学》2014年第1期


注释

[1]郑观应.商战[M]//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

[2]马建忠.富民说[M]//适可斋记言:卷1.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5.

[3]同上,1.

[4]许乃济.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M]//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中华书局,1959:216.

[5]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M]//林文忠公政书.北京:中国书店,1991:198.

[6]薛福成.西洋诸国导民生财说[M]//庸庵海外文编: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

[7]郑观应.商战[M]//郑观应集:上册:589.

[8]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M]//康有为全集:第2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2.

[9]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00.

[10]如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等。

[11]相关数据来自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2页,1865—1882年;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367页,1882—1897年。

[12]“受到海关所具有的历史性制约,对走私贸易、陆路贸易、帆船贸易等在中国对外贸易整体中所占的比重,是靠推测的范围来掌握的。因而应该说有必要建立在统计数字所具有的历史性上,探讨中国的贸易统计。”见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第211页。

[13]张之洞.增设纺纱厂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35.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19-20.

[14]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N].申报月刊,1933(7):2(7).

[15]董时进.论中国不宜工业化[N].上海申报,1923-10-25.

[16]董之学.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N].申报月刊,1933(7):2(7).

[17]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N].申报月刊,1933(7):2(7).

[18]王子建.农业与工业[N].天津益世报,1934-12-08.

[19]同上.

[20]包世臣.答族子孟开书[M]//安吴四种:卷26.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34.

[21]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J].东方杂志,1924(1):21(1).

[22]郑观应.商务五[M]//郑观应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627.

[23]张之洞.汉口试办商务局酌拟办法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9:5.

[24]梁启超.杂答某报[J].新民丛报,86:4(14).

[25]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M]//李文忠公奏稿:卷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3.

[26]梁启超.杂答某报[J].新民丛报,86:4(14).

[27]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上,下[J].经济研究,1955(1,2).

[28]孙中山.上李鸿章书[M]//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

[29]张之洞.俄约要盟贻害请将东三省开门通商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55:2-3.

[30]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M].上海:上海书店,1991:323.

[31]王韬.代上苏抚李宫保书[M]//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9.

[32]王韬.代上苏抚李宫保书[M]//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9-10.

[33]王韬.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M]//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19-23.

[34]赫德.局外旁观论[M]//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40.北京:中华书局,2008:1667-1670.

[35]罗吟圃.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J].申报月刊,1933(7):2(7).

[36]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J].申报月刊,1933(7):2(7).

[37]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N].民报,1907(12).

[38]孙中山.〈民报〉发刊词[M]//孙中山选集:上卷:71.

[39]孙中山.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N].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492-493.

[40]董之学.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N].申报月刊,1933(7):2(7).

[41]罗吟圃.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N].申报月刊,1933(7):2(7).

[42]严复.〈原富〉按语[M]//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914.

[43]南溟子.中国与世界之经济问题[J].四川,1907:1-3.

[44]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J].申报月刊,1933(7):2(7).

[45]南溟子.中国与世界之经济问题[J].四川,920-921.

[46]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323.

[47]董之学.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J].申报月刊,1933(7):2(7).

[48]郑观应.商务五[M]//郑观应集:上册:627.

[49]罗吟圃.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J].申报月刊,1933(7):2(7).

[50]马建忠.复李伯相札议中外官交涉仪式洋货入内地免厘禀[M]//适可斋记言:卷4:6-9.

[51]郑观应.商务一[M]//郑观应集:上册:606.

[52]孙中山.上李鸿章书[M]//孙中山选集:上卷:13.

[53]张之洞.汉口试办商务局酌拟办法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9:8.

[54]南溟子.中国与世界之经济问题[J].四川,1907:1-3.

[55]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J].申报月刊,1933(7):2(7).

[56]梁启超.灭国新法论[M]//饮冰室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41:46.

[57]佐原笃介.八国联军志[J].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44.

[58]张之洞.俄约要盟贻害请将东三省开门通商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55:3,7.

[59]同上.

[60]南溟子.中国与世界之经济问题[J].四川,1907:1-3.

[61]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J].申报月刊,1933(7):2(7).

[62]罗吟圃.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J].申报月刊,1933(7):2(7).

[63]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M]//孙中山选集:下卷:529.

[64]孙中山.同盟会宣言[M]//孙中山选集:上卷:68-69.

[65]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M]//孙中山选集:上卷:79.

[66]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M]//孙中山选集:下卷:520.

[67]王韬.代上苏抚李宫保书[M]//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14-15.

[68]王韬.兴利[M]//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18.

[69]李鸿章.筹议海防折[M]//李文忠公奏稿:卷24:20.

[70]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M]//李文忠公奏稿:卷43:43.

[71]同上.

[72]马建忠.复李伯相札议中外官交涉仪式洋货入内地免厘禀[M]//适可斋记言:卷4:6.

[73]马建忠.富民说[M]//适可斋记言:卷1:5.

[74]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27:3.

[75]张之洞.增设纺纱厂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35:21.

[76]孙中山.上李鸿章书[M]//孙中山选集:上卷:12.

[77]谭嗣同.仁学[M]//谭嗣同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54:40-41.

[78]穆藕初.复讨论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问题诸君[M]//藕初五十自述:附刊:藕初文录: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29.

[79]杨铨.中国能长为农国乎[N].上海申报,1923-10-28.

[80]梁启超.杂答某报[N].新民丛报,4(14):86.

[81]南溟子.中国与世界之经济问题[J].四川,1907:(1-3).

[82]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322.

[83]董之学.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J].申报月刊,1933(7):2(7).

[84]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J].申报月刊,1933(7):2(7).

[85]刘锡鸿.录辛未杂著二十二则寄达丁雨生中丞见询[M]//刘光禄遗稿:卷2.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8.

[86]包世臣.庚辰杂著二[M]//安吴四种:卷26:5.

[87]孙中山.致郑藻如书[M]//孙中山全集:第1卷:2.

[88]孙中山.上李鸿章书[M]//孙中山选集:上卷:17.

[89]张之洞.俄约要盟贻害请将东三省开门通商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55:14.

[90]马建忠.富民说[M]//适可斋记言:卷1:1.

[91]戴英.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N].上海申报,1923-10-30.

[92]罗吟圃.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J].申报月刊,1933(7):2(7).

[93]陈勇勤.就业与经济私有化[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94]谭嗣同.仁学[M]//谭嗣同全集:42.

[95]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M]//李文忠公奏稿:卷19:49-50.

[96]郑观应.商战[M]//郑观应集:上册:590.

[97]孙中山.实业计划[M]//孙中山选集:上卷:336-337.

[98]董时进.论中国不宜工业化[N].上海申报,1923-10-25.

[99]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M]//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31:5.

[100]张謇.厂约[M]//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7.

[101]张之洞.汉口试办商务局酌拟办法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9:6-7.

[102]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M].北京:中华书局,1963:524.

[103]郑观应.开矿[M]//郑观应集:上册:704.

[104]郑观应.商务叹[M]//郑观应集:下册:1369-1370;商务一,商务五[M]//郑观应集:上册:606,628.

[105]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自序[M]//郑观应集:下册:13.

[106]同上.

[107]李鸿章.推广机器织局折[M]//李文忠公奏稿:卷78:11-12.

[108]张之洞.汉口试办商务局酌拟办法折[M]//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9:7.

[109]孙中山.实业计划[M]//孙中山选集:上卷:190,188.

[110]孙中山.遗嘱[M]//孙中山选集:下卷:921.

[111]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J].独立评论,1934(125).

[112]黄爵滋.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M]//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71;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M]//林文忠公政书.北京:中国书店,1991:104.

[113]黄爵滋.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M]//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71.

[114]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M]//林文忠公政书:103.

[115]这里的提供就业,是针对洋布洋纱进口和外资厂生产洋布洋纱的关系而言。如果针对外资厂生产洋布洋纱和中资厂生产土布土纱的关系而言,提供就业就属于另一个问题。

[116]孙中山.同盟会宣言[M]//孙中山选集:上卷:68-69.

[117]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M]//孙中山选集:下卷:526,520.

[118]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M]//孙中山选集:上卷:79.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M]//朱执信集: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65.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M]//孙中山选集:下卷: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