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杨耕:重读马克思

1977年,杨耕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6年,他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此后,杨耕连续破格评为副教授、教授。杨耕现为《教学与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人民大学,40岁的博士生导师并不多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杨耕教授的事业,那就是:重读马克思。杨耕说,在中国,马克思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重读马克思不是“无事生非”,而是时代的需要。

通过重读马克思,杨耕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开拓者,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就内容而不是就表现形式而言,整个现代哲学都是以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主题转换和指出的方向运行的。不仅如此,马克思哲学具有后现代意蕴,后现代主义的主旨就是批判现代化的负面效应,重塑现代性,而马克思哲学同样重在批判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在批判、解构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上,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具有相通之处。当然,二者又有本质的不同。目前,杨耕正在写《重读马克思》一书,他想以此向人们展现马克思的真实面目。

为了重读马克思,杨耕从马克思的哲学一直追到西方哲学史,又倒过头来研究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然后把研究领域拓展到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最后又回归到马克思哲学。他认为,只有这样,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才能深入。在杨耕看来,把马克思与当代哲学家相比较,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性和伟大性。杨耕说:“哲学需要思辨,但不能成为脱离现实的玄思。哲学也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喃喃自话。哲学要与历史对话,更要与现实对话。”

“诗一般的语言,铁一般的逻辑”,是杨耕对自己著述的要求;而“建构新的理论空间,雕塑思维个性”,则是他追求的理论境界。

写了6本专著,二百多篇文章,获得过6个国家级奖,7个省部级奖,杨耕认为,这一切固然跟个人努力一有关,但他忘不了自己的硕士导师、博士导师汪永祥、陈先达教授,并认为只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求得个人的发展。

载《中华读书报》1997年9月17日。

作者为《光明日报》记者宫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