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晁学鹏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黄河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基础上,对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教师应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主导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师生精心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培养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育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怎么了?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缺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1]。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等进行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2]。
黄河科技学院虽然只是一所民办大学,但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就业创业工作50强高校”;学校获批“全国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称号”;在全国16部位联合组织的“互联网+”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一个银奖和两个铜奖的好成绩;学生在数学建模、电子科技、计算机软件、服装设计、影视作品、大学生体育大赛等一系列重要赛事中屡摘桂冠;学校师生的科研创新成果呈“井喷式”爆发;学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平台,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从郑州市二七区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到国家级的大学生U创港的四级跳……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都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积极建立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关。
根据黄河科技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1 深刻领会创新创业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1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推动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密不可分。高校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创新基地,是实现学术研究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最佳场所。这些都需要高校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上、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特色融合度上下功夫,以培养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特别是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3]。
1.2 创新创业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教育部号召绝大多数高校进行转型发展,由单纯学术研究型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想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就要引导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大显身手。高校要想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赢得先机,赢得社会声誉,发挥出独特的办学优势,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
1.3 引导学生创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再加上传统行业提供的岗位数量越来越少,科技进步和创新带来的效益也无形中打压了毕业生就业空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冲击。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求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局面,必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 教师应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当作为主导,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大学生独自创业不切实际
大学生还都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娃娃”,缺乏思考问题的全局性和变通性,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难题,往往会半途而废,独自完成创新创业的梦想不切合实际。
2.2 教师引领,事半功倍
教师一般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业管理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战性的挑战面前,教师的体验性、引导式教学效果会引导学生少走弯路,也容易出成绩。
2.3 多方协调,保障效果
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在遇到挫折时鼓励学生继续前行,还能够在聘请创业导师、资金落实、人员组织协调、教学考核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的保障[4]。
3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学校都“规规矩矩”,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勇气,有的即便是有点想法,也只是说说罢了,很难付诸实施。因此,激发和保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尤其显得重要。
3.1 主动挖掘创新创业的“苗子”
在创新创业“苗子”的挖掘挑选过程中,一般采用的可借鉴的方法有:在学生组织的活动中,发现一些“脑子活,表现力强”的学生;在学生档案中寻找家庭有创业背景的学生;经常和老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等。把挖掘出来的这些学生集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从中遴选出创新创业的好“苗子”。
3.2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活动随处可见。可以以课程为核心,组织兴趣小组,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学科竞赛;可以以老师的研究课题为核心,组织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可以以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为载体,进行创新性探索;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研究,选定适当的项目进行创业。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创新创业活动,取得相应成绩的,可根据成绩大小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会极大地鼓舞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活动既然是教学实践活动,就应该以课程教学的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分配一定的学分,这样才能激发和保护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因为创新创业需要学生付出较多精力和时间,甚至有时可能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但只要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分,甚至可以和其他的课程进行学分置换,以保证这些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正常毕业。
3.4 失败是成功之母
创新创业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特别是创业,不一定都能成功,但即便不成功,也没有什么损失,还收获了创业经验和意识。失败是成功之母,将来一旦有好的机会和项目,就会迅速重整旗鼓,创业成功率也会非常高。
4 为师生精心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选出了优秀的创新创业“苗子”,又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就有了高校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但要搞好创新创业教育,还要为师生精心打造创新创业的平台。
4.1 精心选定学科竞赛的种类
目前社会上各种学科竞赛层出不穷,有政府部门主办(教育部、工信部、商务部、文化部等),也有行业主办的。因为师生精力有限,在众多的学科竞赛面前,一定要有所取舍。在选择学科竞赛种类时,一定要从社会认可度、竞赛广泛性、行业影响度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每个专业2~3种学科竞赛为宜。同种学科竞赛一般每年一次,时间大体固定,以便让师生提前准备。
4.2 畅通师生项目申报途径
创新创业一定要有载体。教师和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后,一定要有项目做依托,让学生在项目研发中体会创新的乐趣。每一步创新探索的成功,他们都会感到自豪,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学校一定要畅通师生项目申报的途径,让立志创新创业的师生都有项目可做,并配套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校内也可以启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4.3 建立创业基地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一定要有相应的创业基地。黄河科技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之所以取得瞩目的成绩,就是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U创港和众创空间等多级创业基地。基地里面分有苗圃区、孵化器、加速器等不同级别。刚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选定项目后可以免费到苗圃区(办公场地、办公设备、水电费等开支均有学校支付)中创业;苗圃区中的创业发展较好的项目(年产值超过20万元),可以申请进入孵化器中发展,除了享受苗圃区的免费政策外,还可额外得到政府5万~10万元的创业基金支持;加速器中的创业企业都比较成熟(一般年产值超过100万元),得到各大的优惠和支持。有了创业基地的支撑,一下子盘活了整个创新创业工作。而且创业成功一个点,就会带动一个面的就业。其他高校应该借鉴黄河科技学院的成功经验,在学校建立相应的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创业空间。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5]。“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如果各高校都能建立相应创新创业的教育机制,培养杰出人才就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3]王凤霞.创造力的实质与创新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1).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 [J].中国大学教学,2015(4).
[5]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5).
作者简介
晁学鹏,男,武汉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黄河科技学院计算机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和形势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