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886管理学(B)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886

科目名称:管理学(B)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5题30分)

1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

2混乱驾驭者和资源分配者

3选择性知觉和信息超载

4变革型领导和事务型领导

5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题60分)

1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

2官僚组织行政组织的特点。

3组织文化的维度。

4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变量。

5常见的招聘甄选手段。

6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3题60分)

1请结合激励理论,论述如何进行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

2请基于无边界组织知识,论述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建立无边界组织。

3请利用战略管理知识,对华为公司的手机业务进行战略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5题30分)

1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

答:职务说明书是对任职者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的书面说明,其通常反映职务的内容、环境和从业条件;职务规范是指明任职者要成功开展某项工作必须拥有何种最低限度可以接受的资格标准。

2混乱驾驭者和资源分配者

答:混乱驾驭者,是管理者扮演的决策角色之一,即处理组织内混乱事件,并通常能获得成功的管理者。一个组织不管被管理得多么好,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这些混乱事件,如平息客户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对员工之间的争端进行调解等。

资源分配者,是管理者扮演的另一种决策角色,即根据组织目标分解的内容,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分解,实际上就是组织资源配置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决策的内容之一。

3选择性知觉和信息超载

答: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态度有选择地去解释所看或所听的信息。选择性知觉可以分为两类:低层次——知觉警觉:知觉警觉又称知觉警惕,是指人们更可能意识到和自己当前需要有关的刺激物。高层次——知觉防御: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到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信息超载,是指一个人的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们接受的信息超过了其处理能力的时候,就倾向于筛掉、轻视、忽略或遗忘某些信息。

4变革型领导和事务型领导

答: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方式包括四个方面,理想化影响力、鼓舞性激励、智力激发、个性化关怀。具备这些因素的领导者通常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和理想,他们能成功地激励员工超越个人利益,为了团队的伟大目标而相互合作、共同奋斗。变革型领导是基于交易型领导形成的。变革型领导相比交易型领导可以导致下属更高的努力水平和绩效水平。此外,变革型领导也更具领袖魅力,因为变革型领导者试图给下属灌输的不仅是运用那些已有观念来解决问题,而且要采用新观点新视角来解决问题。

事务型领导者,也称维持型领导者,这种领导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写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

5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

答:机械式组织结构也称官僚行政组织结构,是一种稳定的、僵硬的结构形式,它追求的目标是稳定运行中的效率。机械组织注重对任务进行高度的劳动分工和职能分工,以客观的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方式挑选符合职务规范要求的合格的任职人员,并对分工后的专业化工作进行严密的层次控制,同时制定出许多程序、规则和标准。

有机型组织结构也称适应性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它因为不具有标准化和规则条例,所以是一种松散的结构,能依据需要迅速做出调整。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题60分)

1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

答:(1)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2)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过得去”就行了。

目标管理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制是阻碍大胆授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调这一对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把局面搞得更有生气一些。

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评价员工的表现,往往容易根据印象、本人的思想和对某些问题的态度等定性因素来评价。实行目标管理后,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够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

目标管理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虽然目标管理有许多优点,在实践中普遍受到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目标管理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难,易强调短期目标,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等。因此,推行目标管理,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2官僚组织行政组织的特点。

答:(1)官僚组织行政组织,即韦伯研究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想的”是指这种组织体系并不是最合乎需要的,而是组织的“纯粹的”形态。其观点主要有:

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职位或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种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的职责使之合法化。

把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责权分明、层层控制的等级制度。

所有职务的候选人都是以技术条件为依据来挑选的。在最合乎理性的情况下,他们是通过考试或表明其技术训练的证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来挑选的。

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

行政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作为回报,绝大多数有权享受养老金。

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

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度。这些规则和制度都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而且毫无例外地适合于各种情况。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结构分为三层,即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层、一般工作人员层。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和其他组织形式相比具有能够取得高效率的特点。从组织的有效性来看,它符合理性原则,具有精确性、纪律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韦伯设计的组织体系理论为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2)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以理性的、法律的权力为基础,其组织管理机构是最纯粹的应用法定权力的形态;理想的行政组织是建立在正式、合法和权威基础上的最好的管理制度,是最符合理性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韦伯组织理论的核心点包括:

劳动分工原则。工作可分解为简单的、程序化的和清晰定义的任务,组织中的每一职位都明确规定其权利和义务。

权威等级原则。所有职位按照职权等级来设立,形成一个多层次组织管理体系,具有明确的命令链。韦伯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基本上应包含三层结构:最高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基层作业层。至今为止的绝大多数企业仍是按等级原则来设立企业组织模式。

正式的甄选,强调委任制。为了保证在组织的等级体系中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控,所有公职应是任命的,根据技术资格等甄选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

正式的规则和法规。组织中有成文的制度和标准的运作程序。

非个人的,强调管理的非人格化、理性化。组织的运行与管理以制度和规则为基础,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这样,可以保证组织管理人员行为的理性、公正和客观。

职业生涯导向,强调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组织的管理人员是领取薪水的职业化的专家,而不是管理单位的所有者。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职业化管理人员的专业长处,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组织中不合理的裙带关系对组织工作的影响。

3组织文化的维度。

答:(1)组织文化的概念

就组织特定的内涵而言,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形式而建构起来的社会集合体,为了满足自身运作的要求,必须要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机构和制度,否则组织就会是一盘散沙。而组织文化的任务就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也就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每个组织也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

(2)组织文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最能体现组织文化根本特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的价值观是一种以组织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组织人格化的产物,是组织所信奉和推崇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组织内部全体员工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及指导上述活动的一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必要性与作用、组织中人的行为与组织利益之间的关系等。可见,组织的价值观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指南。

组织精神。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组织伦理。组织伦理是一种微观的道德文化,它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和基础。一方面,组织伦理是一种善恶评价,可以通过舆论和教育方式,影响员工的心理和意识;另一方面,组织伦理又是一种行为标准,可以通过规章、习惯等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调解组织及员工行为。

(3)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具有很多特定的功能。其重要功能包括:

整合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以及沟通方式与整个组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以此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适应功能。组织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一旦组织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成员接受和认同,成员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作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选择,倘若违反,则会感到内疚、不安或自责,从而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组织文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和改造性,其效用是帮助组织指导员工的日常活动,使其能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导向功能。组织文化作为团体共同价值观,与组织成员必须强行遵守的、以文字形式表述的明文规定不同,它只是一种软性的理智约束,通过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使组织自动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以一种适应性文化引导着组织的行为和活动。

发展功能。组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沉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推动组织文化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进。

持续功能。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受到政治的、社会的、人文的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倡导和培育。正如任何文化都有历史继承性一样,组织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具有持续性,并不会因为组织战略或领导层的人事变动而立即消失。

4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变量。

答:组织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是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组织选择的过程,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没有一个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而是要根据不同环境情况予以选择,组织设计结果直接影响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

(1)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外部环境、经营战略、技术及其变化、企业发展阶段和规模。

外部环境。可具体分为任务环境与一般环境。任务环境主要作用于对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具有直接影响的部门,如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投资和金融机构、工会组织、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等;一般环境指那些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没有直接影响,但对企业和企业的任务环境产生影响的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等要素。

经营战略。战略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方针和方向选择的总称,按企业对竞争的方式和态度,可分为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及分析型战略。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技术及其变化。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作用于组织活动的内容划分、职务的设置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必将改变组织中的会计、文书、档案等部门的工作形式和性质。

企业发展阶段。包括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参谋激增阶段和再集权阶段。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组织结构形态。

规模。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活动的规模日渐扩大,内容日趋复杂,组织管理的正规化要求逐渐提高,管理文件愈来愈多,对不同岗位以及部门间协调的要求愈来愈高,组织愈来愈复杂。

(2)组织所处的环境、采用的技术、制定的战略、发展的规模不同,所需的职务和部门及其相互关系也不同,但任何组织在进行机构和结构的设计时,都需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则,具体包括:

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使目标活动的每项内容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部门,即“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因此,组织设计中,逻辑性地要求首先考虑工作的特点和需要,要求因事设职,因职用人,而非相反。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设计中可以忽视人的因素,组织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

权责对等的原则

组织中每个部门和职务都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而为了从事一定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为了保证“事事有人做”“事事都能正确地做好”,则不仅要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和责任,而且在组织设计中,还要规定相应的取得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工作条件的权力。

命令统一的原则

“统一命令”或“统一指挥”的原则是指“组织中的任何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司的领导”。在组织设计中要根据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领导的原则,将管理的各个职务形成一条连续的等级链,明确规定链中每个职务之间的责任、权力关系,禁止越级指挥或越权指挥;在组织实践中,在管理的体制上,要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减少、甚至不设各级行政主管的副职。

5常见的招聘甄选手段。

答:(1)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2)甄选是人力资源中招聘的下一个步骤,即对求职者进行筛选以确定某项工作的最佳人选。管理者需要谨慎地进行“甄选”,因为招聘失误可能会造成严重影响。甄选包括预测哪些应聘者会在雇用后取得成功。如下表所示,任何一项甄选决策都会导致四种可能的结果——两种正确的结果和两种错误的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甄选决策的结果

任何一项甄选活动的重点不仅在于提高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同时也应该降低拒绝错误或接受错误的可能性。管理者可以通过既有效度又有信度的甄选程序来做到这一点。效度和信度一种有效度的甄选工具应该具备某种特征,这种特征是该甄选工具与某种相关指标之间存在一种已被证实的相关关系。管理者有责任为自身采用的用于区分求职者的甄选工具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有效的相关关系提供支持。

(3)最普遍的甄选工具包括:申请表(收集员工信息时效果最佳)。笔试(必须与工作相关)。绩效模拟测试(包括工作抽样,适用于复杂的非管理工作和按部就班、标准化的工作;评价中心,最适合高层管理职位)。面试(广为应用,但最适合管理职位,尤其是高层管理职位)。背景调查(用来核实求职者信息较为有用,但在推荐信核实上没有什么价值)。某些情况下的体检(适用于对身体素质有某些特殊要求的工作岗位或出于保险目的)。表3列举了每一种工具的优缺点。

表3 每种甄选工具的优缺点

由于许多甄选工具在甄选决策上的价值是有限的,因此管理者应该针对特定的工作应用不同的、能够有效预测绩效的甄选工具。

6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公平理论是美国的亚当斯(J. S. 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1)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公平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比较:

横向比较。假设Qp表示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Qx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付出的感觉;Ix表示自己对他人的付出的感觉。

a.当Qp/Ip=Qx/Ix时,进行比较的员工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为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b.当Qp/Ip>Qx/Ix时,说明此员工得到了过高的报酬或付出的努力较少,他会适当增加产量,但过了一段时间其产出又会回到原先的水平;

c.当Qp/Ip<Qx/Ix时,说明员工对组织的激励措施感到不公平。他可能会要求增加报酬,或者自动地减少付出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也可能离职。

纵向比较。假设Qpp代表自己目前所获报酬,Qpl代表自己过去所获报酬,Ipp代表目前的投入量,Ipl代表自己过去的投入量。

a.当Qpp/Ipp=Qpl/Ipl时,此员工认为激励措施基本公平,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可能会保持不变;

b.当Qpp/Ipp>Qpl/Ipl时,一般来讲员工不会觉得所获报酬过高,因为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不会因此而提高多少;

c.当Qpp/Ipp<Qpl/Ipl时,此时员工觉得很不公平,工作积极性会下降。

(2)对公平理论的评价

公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诉管理人员,员工对工作任务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有可能产生某种关于公平性的影响作用。而这种作用对仅仅起维持组织稳定性的管理人员来说,是不容易觉察到的。员工对工资提出增加的要求,说明组织对他至少还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当员工的离职率普遍上升时,说明企业组织已经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不公平感,这需要管理人员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它意味着除了组织的激励措施不当以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现行管理制度有缺陷。

公平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员工本身对公平的判断是极其主观的,这种行为给管理者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我付出,而过低估计自己所得到的报酬,而对他人的估计则刚好相反。因此管理者在应用该理论时,应当注意实际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并注意留心对组织有特别贡献的个别员工的心理平衡。

三、论述(每小题20分,共3题60分)

1请结合激励理论,论述如何进行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

答: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以提高领导效能的一种过程。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激励手段的设计是建立在一定激励理论基础上的。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求、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早期的激励理论有需求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有: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在管理实践中,最有效地激励员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清个体差异,使人与职务相匹配;运用目标;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个别化奖励;奖励与绩效挂钩;检查公平性系统及重视金钱的激励作用。

(1)激励的方式

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分配适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成果激励,是指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员工以合理奖惩,保证员工行为的良性循环;

批评激励,是指通过批评来激发员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

培训教育激励,是通过灌输组织文化和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其更新知识、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热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在多种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新颖的激励方式,如绩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总奖金、知识工资和灵活的工作日程等。

(2)激励的原则

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所以,相同的激励政策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会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激励取决于内因,是员工的主观感受,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

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同时增加激励的成本。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员工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平,或者失去对公司的认同,甚至产生怠工或破坏的情绪;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严重性,可能在今后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

公平性。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员工感到的任何不公,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

奖励正确的事情。如果我们奖励错误的事情,错误的事情就会经常发生。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具体实施激励时,往往被管理者所忽略。

(3)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的方法

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工作设计(job design)。指将各种工作任务组合成完整的工作的方法。管理者应当对工作进行精心设计,以充分反映不断变化的环境、组织的技术以及员工的技能、能力和偏好等因素的要求,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工作扩大化。工作范围是指在一份工作中所要求从事的任务数量以及这些任务重复的频率。工作扩大化是指通过横向扩大工作范围来增加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数目。

工作丰富化。工作丰富化是指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扩展。工作丰富化增加了工作深度(job depth),即员工对于自己工作的控制程度。工作丰富化使员工有更多的自由、独立性和责任来完成整项活动。员工还应当获得反馈,从而使他们能够评估和纠正自己的工作绩效。

工作特征模型(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JCM)

工作特征模型确定了五种核心工作维度,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员工生产率、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

a.工作特征模型的五种核心维度:技能多样性(skill variety)、任务完整性(task identity)、任务重要性(task significance)、工作自主性(autonomy)、工作反馈(feedback)。

b.工作特征模型的解释

如果工作具有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和任务重要性,员工会认为工作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并且值得去做;如果工作具有自主性,员工会感到对工作负有责任;如果工作可以提供反馈信息,员工会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当员工得知自己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所重视的工作任务,很可能会受到激励。工作维度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到个体成长需求强度(个体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渴望)的影响。

c.工作特征模型为工作设计提供的指导原则:合并任务、形成自然的工作单元、建立客户(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的客户)关系、纵向拓展工作、开通反馈渠道。

工作设计方法的再设计

a.关系取向的工作设计观(relational perspective of work design),关注于员工的任务和工作如何日益依赖于各种社会关系。启示管理者在进行工作设计时,需要研究员工关系的重要因素。

b.主动的工作设计观(proactive perspective of work design),认为员工正在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该观点认为,重要的工作设计因素包括工作自主性(是工作特征模型的一部分)、模糊性和责任程度、工作复杂性、应激源水平,以及社会的或关系的背景。

2请基于无边界组织知识,论述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建立无边界组织。

答:无边界组织(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一种组织设计。通过消除组织的横向、纵向和外部边界使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灵活。

(1)优点与缺点

优点:高度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能吸引任何地方的人才。

缺点:缺乏控制;沟通困难。

(2)内部边界与外部边界

内部边界,包括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纵向边界是将员工划归为不同的层次等级。

外部边界是将组织与其顾客、供应商及其利益相关群体分离开来的隔墙。

(3)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建立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是将传统组织中的四种边界模糊化,形成有“隔膜”的组织形式,因此可以通过打破传统组织的四种边界,来创建无边界组织。

跨越垂直边界——自由地垂直穿越:旧的垂直边界主要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引起的内部等级制度,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围层层的机构,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位、职责和职权。无边界组织则突破了这种僵化的定位,权力下放到基层,让那些接近事实并直接对事实的结果负责的人做出决策,职位让位于能力,只要绩效突出都能获得较高的报酬。在无边界组织中各个层级之间是互相渗透的,能够最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能力。

权力分散与信息共享:现在企业面临的是迅速变化的环境,信息的层层传递将会延迟决策的时间,是企业难以做出迅速的反应,从而丧失竞争能力。在无边界组织中,上层充分授权给下属,使下属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决策由那些最接近事实并直接对事实的结果负责的那些员工做出,这样既增加了员工的参与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能缩短从决策到执行之间的时间,并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培养员工领导能力,建立绩效与薪酬正比体系:分散化的决策方式要求各个层次的员工都具备与决策相符的领导能力。无边界组织鼓励员工做他所能够做的工作,重视各个层次员工包括战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与发展。也只有当这种领导能力被无边界组织各个层次的员工所拥有时,决策才能被准确而迅速的做出。

跨越水平边界——自由地水平穿越:旧的水平边界是组织按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不同而划分成的不同的职能部门,而各个职能部门都依据自身的特点行事,往往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无边界组织则是要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边界,真正使计划、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连为一体。

组建多功能团队、分享知识:通过组建多功能团队,按不同思想、不同专业、部门的员工或按产品、市场、区域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以拓展新地区、新领域、新业务为目的,最终达到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增进企业应变能力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

3请利用战略管理知识,对华为公司的手机业务进行战略分析。

答: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营收(ARP)、提升带宽竞争(Band 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技术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数据、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业务类型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信息通信技术业务。

(1)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利益共同体。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2)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信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3)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

(4)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用户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信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