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华语电影中国特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影以载道”的文艺传统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运用文艺作品载道、明道、传道、悟道,以此来宣扬思想、教化社会。中国电影以传统文化为母体,亦立足于载道基点传达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观念、信仰。新时期华语电影《悲情城市》(侯孝贤执导)、《童年往事》(侯孝贤执导)、《海滩的一天》(杨德昌执导)、《小毕的故事》(陈坤厚执导)、《玉卿嫂》(张毅执导)均以一个家庭或几个相关人物为载体,或揭示台湾的历史悲剧,或展现社会的人情伦理,不仅在金马奖评奖中斩获多项大奖,而且还得到世界级电影节的青睐。金鸡奖的评奖标准以“思想性”为第一位,关注影片所体现的道义内涵和人文价值。1981年,金鸡首奖最佳故事片《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唱响了反思“文革”主旋律。与“文革”结束后第一批揭露“四人帮”倒行逆施影片《十月的风云》《严峻的历程》的激切直白不同,《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和之后获奖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均以家庭在政治风雨中的飘摇、动荡、毁灭、重建来揭示“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人生悲剧和心灵创伤。随后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紫日》《黄河绝恋》等获奖影片亦不局限于十七年电影中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的弘扬,而是更进一步关注个体生命和人性本真,凸显新时期“道”的时代特色。影像作为“道”的载体也顺应电影发展多样化、娱乐性的现实语境而发生了变化,如注重场面渲染和视听效果的营造等。